20世紀以來古典詩詞月亮意象研究綜述
(二)月亮是孤獨與失意的象征,寄托著詩人思鄉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悶。不管是邊塞深閨,還是羈旅宦途,抒情主人公都鐘情把月亮作為其孤獨失意情感的寄托。80年代的研究論文側重從女性的角度探討月亮意象的這一象征意義:“被封建帝王鎖禁深宮的宮女妃嬪,被浪子游人拋撇在家的少婦棄妻,待守閨中渴望愛情的趙女秦娥,她們是那樣孤獨和寂寞,以至于月亮成了她們最忠實的伴侶,月亮為她們分憂解悶,又惹動她們更深沉的哀怨。"[17]古代大量以女子為抒情主人公的詩詞,多借月亮抒發其相思不得的怨情,月亮意象成為深閨女子孤獨和失意的象征。90年代后的研究有所拓寬,不再只注目于宮怨閨情。“月亮反映了女性的悲傷憂郁之情,因此它又成為失意者的象征。因此中國士大夫失意彷徨無可奈何之際,總是引月為知己,借以自慰,由此月亮也構成了士大夫孤獨的心象。"[5](p48)把孤獨與失意作為月亮衍生的象征意義之一,然而傅文對于月亮的這一象征意義只是作出一個精到的結論,并未展開詳細論述。對此作出較多闡發的是劉傳新。他以大量的思鄉懷人詩例證明“月下懷人詩表現的是與親人、戀人、朋友離別后孤單凄涼的境遇,愁苦縈回的心態,并禱祝著日后會合團聚的實現!薄霸铝烈庀笫请x愁的標志與象征物”,“催化、加劇著人們的離情別緒與思念之情!蓖瑫r劉文也證明“月亮與故鄉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系”,“所謂故鄉,并非僅具有自然地理上的意義,而主要是作為人的肉體和精神的誕生地結下不可替代的關系的。”一旦離開故鄉,便會感覺到一種深在的孤獨和感傷。而“故鄉與明月是這樣的密不可分,”所以“漂泊的游子往往借望月來寄托對故鄉的思念,以緩解遠離故鄉的孤苦無依感!盵6]呂發成也把月亮意象作為“孤苦的象征,思念的寄托!薄安徽撌浅鲩T在外的游子,還是苦守家園的婦姑,都把月亮看成了寄托思念、象征孤苦的理想象征物,表現的是一種離愁別恨的主題。”[12]王建把“思鄉和相思”作為月亮意象最重要的情感內涵加以闡釋,對男子而言,月亮“帶去的是故鄉的溫馨回憶”和漫漫鄉愁;對女子,則是無休止的清冷寂寞和牽掛。[18]李丹也認為月亮“引發出濃重的鄉愁和深沉的離恨”,[19]體現著古人對團圓幸福的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孤獨和憾恨。阮忠則側重以男性的視角論證“月的孤獨,讓人深悟了自我的孤獨!痹撐倪x取李白和杜甫詩歌中的月亮意象作為典型,結合作者的身世經歷,力圖闡釋月亮意象中蘊涵的古代士大夫的羈旅宦游的孤獨、空有抱負不為重用的失意和悲愁情緒。他認為李白的《月下獨酌》“妙在以孤獨之苦寫樂,以樂映襯孤獨之苦,使其苦更甚。”而杜詩《月圓》“情緒要昂奮得多”,詩人并不寫自己在月圓之夜的孤獨,然而落筆“孤月”,仍然掩飾不住月亮意象中所蘊涵的孤獨懷抱。[20]周新也指出月亮意象往往與文人仕途失意,羈旅行役聯系在一起,“反映他們孤獨寂寞的心態和思鄉懷人之情",是詩人“心靈孤寂時的家園寄托和心靈寄托。"[21]此外如熊昕繪《關于唐宋詞中“月”的意象分析》、楊芙蓉的《古典詩詞中的“月”意象探幽》等文所論皆不出以上范圍。
(三)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詩人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對月亮意象這一象征意義的專門論述集中于90年代之后。劉竹指出,月亮代表著“人生的追求與哲理的升華”。通過對李白《把酒問月》等詩歌的分析,劉竹認為,月亮意象引發了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探求,千古感慨系之于月: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數,卻只如逝水一樣,只有明月亙古如斯。明月長在,人生短暫,何不以‘無!蟆谐!?”[22]楊芙蓉也認為“月之陰晴圓缺,生息不已,使人們從社會、人生、哲學諸角度對人類進行探索和深沉思考!泵髟隆皝児挪蛔,引起詩人無盡的思索,人生短暫明月常在的喟嘆油然而生!盵2]張映光對此有更詳細論述:“永恒而寧靜的月亮,曾經引發了多少文人騷客關于宇宙人生問題的哲理思考和悠悠情思。它已“不再有一般詠物作品的輕盈明快,而往往是一種深沉的浩嘆。”詩人在浩嘆中表現出了強烈的宇宙意識和生命意識,他們對宇宙的存在和時光之流難以把持有著特殊的敏感。宇宙中月亮是永恒的,而人生和歷史的歷程卻不會恒守常態,因此,“象征永恒的月亮便常常作為生命有限的對照物出現在詩人的創作構思中。他們的深沉喟嘆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對于人生時空局限性的審美悲情”[9]。傅道彬把“宇宙永恒”作為月亮的基本象征意義之二:“月亮時晦時明,時缺時圓,周而復始,它既是運動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總是引導人們對生生不已的哲學精神的禮贊,也啟示人們對宇宙永恒的思考,激發人們宏大的天聞意識和人生喟嘆!盵5](p47)“月亮作為一種象征形式,它喚起了人們蒼茫浩渺的宇宙意識和歷史意識,喚起了具有廣大空間的人生喟嘆,觸動著悠遠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現總伴隨著闊大蒼涼的宇宙空間、浩渺悲壯的天問意識和雄渾高古的審美境界!盵5](p54)傅文的結論可作為這一研究的代表。王力堅探討《春江花月夜》中“月”意象所表現的超然時空性,認為“文學作品中的宇宙意識就是一種‘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無一瞬’(陸機《文賦》)的超然時空意識”,而《春江花月夜》中的“月”突破現實時空的拘囿,“建構了一個橫亙古今、精鶩八極的超然時空境界。詩人也只有在這樣一個超然的時空境界里,才能如此無滯無礙的探索宇宙、反思歷史、省悟人生!盵23]李丹也認為月亮“啟迪著人們的宇宙意識,”表達對無限的向往,“使詩人對自我的生命有了更細致的體味,也引誘著詩人實現心靈向世界、向宇宙的飛翔!薄氨憩F著神思高舉、與天地同一的宇宙意識!盵19]嚴云受除了論證“象征永恒的月意象,對于詩人的敏感的心靈,每每引發生命短促的嘆息”,還指出月亮雖然引人愁緒,但同時還是人生的最大的溫慰!叭松m然有種種缺憾,但只要在明月下相望相待,也就得到了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