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12
孔子對“禮”非常尊重。顏淵是孔子的得意門徒,他死時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卻根據“禮”的原則反對顏淵厚葬;又因為“禮”的需要,孔子見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興。孟子就沒有這樣的耐性。齊宣王稱病,他也稱病;魯平公沒有來拜訪他,他也不去見魯平公;他對各國國君的贈儀,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這中間的不同,不能說與孔孟二人的個性無關。《論語》與《孟子》兩部書的取材記載不同,也是有一定影響的。孔子和孟子相去約兩百年,時局已有很大變化。
春秋時代的戰事,顯示了社會的不穩定性;但戰事本身,卻不足以造成社會的全面性動蕩。孔子對當日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相對于戰國的暴亂而言,還相當的寧靜,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復禮”,顯然認為過去的社會秩序仍可以恢復,表現一腔復古的熱忱。
孟子被稱為有“革命性”,這是因為戰國時代的動亂已經大大超過春秋時期競技式的戰爭,這使他知道,只是恢復故態而不改弦更張是不能濟事的。齊宣王問他貴戚之卿應做的本分,他說:“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也就是容許廢君而另立族中賢人。這已經不是孔子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嚴格規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為各朝經筵講解之用,也為科舉取士的標準,對中國思想史有巨大的影響。他的性善論必定帶著一種強迫性的推論,因人既生性為善,那么強迫人們保持這種天性也不算過分了。他的低水準平等思想——例如“樂歲終身飽,兇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罰,薄稅斂”,在一個簡單的農業社會里,被奉作經典,同時也符合事實的需要。
(節選自《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6.下列各項中關于孔孟不同之處的敘述,正確的一項是 ( )
a.孔子給人“君子坦蕩蕩”輕松愉快的悠閑感;而孟子則提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主張,給人憂愁不安
的緊張感。
b.孔子沒有直接提出人之性善或性惡,但可以間接地看出他認為人性本惡;而孟子則堅定地認為人性本善,認
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下也”。
c.孔子非常尊重“禮”,“禮”大于“情”,循“禮”而行事;孟子卻不然,行事完全不遵循“禮”,全憑自己的
意愿。
d.孔子提倡“克己復禮”,認為舊的社會秩序可以恢復,希望復古;而孟子卻更有“革命性”,認為必須改弦更
張,廢君而另立族中賢人。
答案 b
解析 a.張冠李戴。原文是說孔子和孟子本身的感覺,而非給人“悠閑感”或“緊張感”。c.武斷絕對。“完全”
和“全由”錯,無根據。d.以偏蓋面。“廢君而另立族中賢人”,只是其革命性的一個方面,而且還是在一定
條件下的“容許”。
7.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孔孟有“很多不同”的原因的一項是 ( )
a.可能與兩個人的個性不同有一定的關系。
b.《論語》和《孟子》兩部書取材記載不同。
c.兩人所處的時代不同,時局有很大的關異。
d.兩人對“禮”的遵循不同,孟子超出了“禮”的嚴格規矩。
答案 d
解析 d項是結果而非原因。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