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12
節奏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統一。它是內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傳達媒介。藝術家把應表現的思想和情趣表現在音調和節奏里,聽眾就從這音調節奏中體驗或感染到那種思想和情趣,從而引起同情共鳴。
舉具體事例來說,試比較分析一下這兩段詩: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李白《蜀道難》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韓愈《聽穎師彈琴》
李詩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風格中的驚懼感覺,節奏比較慢,起伏不平。韓詩變化多姿,妙肖琴音由纏綿細膩突然轉到高昂開闊,反復蕩漾,接著的兩句就上升的艱險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強烈的對比。音調節奏恰恰傳出琴音本身的變化。正確的朗誦須使音調節奏暗示出意象和情趣的變化發展,這就必然要引起呼吸、循環、發音等器官乃至全身筋肉的活動。
節奏主要見于聲音,但也不限于聲音,形狀長短大小粗細相錯綜,顏色深淺濃淡和不同調質相錯綜,也可以見出規律和節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節奏,所以過去美學家把建筑比作“凍結的或凝固的音樂”。一部文藝作品在布局上要有“起承轉合”的節奏。我讀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特別欣賞他在戎馬倉皇的緊張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宮廷生活之類安逸閑散的配搭,既見出反襯,也見出起伏的節奏,否則便會平板單調。我們有些音樂和文學方面的作品往往一味高昂緊張,就有缺乏節奏感的毛病。
(節選,有刪改)
5.下面對“節奏”的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ā 。
a.音樂、舞蹈、建筑都可以表現出節奏,聲音是節奏的主要表現形式。
b.如果審美對象所表現的節奏不符合生理的自然節奏,人就感到不和諧、不愉快。
c.聽眾可以從音調節奏中直接產生情感共鳴。
d.節奏是人的思想和情趣的傳達媒介。
答案 c
解析 文中說“聽眾就從這音調節奏中體驗或感染到那種思想和情趣,從而引起同情共鳴”,故c項的“直接”
表述錯誤。
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ā 。
a.音樂、舞蹈和歌唱是最原始也最普通的藝術,它們聯系緊密。
b.節奏既可以是具體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
c.不同的藝術有不同的節奏,每一種節奏總有一種習慣的模式。
d.有人稱建筑是“凍結的或凝固的音樂”,因為建筑和音樂富有相同的節奏。
答案 d
解析 d項,“建筑和音樂富有相同的節奏”錯誤,應該是“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節奏”。
7.根據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
a.音樂和文學作品只要不一味高昂緊張,就會有節奏感。
b.藝術作品中,節奏快的藝術效果比節奏慢的好。
c.人們應付審美對象的節奏時,其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都會發揮作用。
d.節奏不限于聲音,也無法明確它究竟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答案 c
解析 a、b兩項推斷過于絕對,d項在文中有明確的答案:“節奏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