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12
長期以來,在處于絕對優勢地位的“形”“神”等文論范疇的遮蔽下,盡管“態”這一寫人論范疇擁有得心應手的應用優勢和意蘊豐富的闡釋空間,但仍不免處于邊緣地位。在具體使用上,盡管歷代評論家常用“態”字來對繪畫以及小說、戲曲加以品評,但往往只是點到為止,很少加以闡發,像李漁那樣能夠注意在理論上加以總結、分析、提高的理論家畢竟為數不多。
(節選自《中國古代寫人論中的“態”范疇及其現代意義》,《新華文摘》XX年23期)
5.下列對“態”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態”也可以稱為“態度”,從字形構成看,它是人們心靈觸動而成的表象,很難追根溯源。
b.“態”的本義是指人物外表和蘊含在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的有機結合,即“狀”和“意”的結合。
c.“態”作為哲學范疇,在先秦典籍中已被廣泛地運用,后來運用范圍逐步擴大,似乎包羅萬象。
d.“態”可以表現的事物很多,除了人外,還可以指物;除了指生物,還可以指非生物。
答案 b
6.下列對“在小說戲曲的寫人評點中,‘態’往往被用來評價人物描寫所達到的‘活現’或‘活畫’的效果”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
a.在古代小說、戲曲的評點中,評論者往往用“態”這個詞語贊美作者描寫人物的靈巧和真實。
b.“態”可以用來評論文學中寫人的內容,體現寫人達到的活靈活現的境界,表現對作者的贊美。
c.藝術家根據自己的審美感受使自己塑造的人物在具體的環境中“活”起來,這就是“得態”。
d.評論家往往用“態”字深刻分析小說、戲曲等藝術作品在寫人效果或寫人境界上的特點。
答案 d
7.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
a.“態”作為對藝術的評判標準,開始是用來評價書法、繪畫的,后來延伸到其他藝術門類。
b.古代畫論常用“得態”“富態”“有態”等評語來專門描述繪畫人物的容貌、姿態、情狀。
c.中國古代小說多用虛擬手法來傳達“態”,“以物喻人”,表現不同的側重點。
d.“態”作為一個寫人論范疇,用虛擬的手法描摹事物,有著意蘊豐富的闡釋空間,應用也很得心應手。
答案 c
十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
朱光潛
節奏是音樂、舞蹈和歌唱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體的藝術所同具有的一個要素。節奏不僅見于藝術品,也見于人的生理活動。人體中呼吸、循環、運動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規律的起伏流轉就是節奏。人用他的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去應付審美對象時,如果對象所表現的節奏符合生理的自然節奏,人就感到和諧和愉快,否則就感到“拗”或“失調”,就不愉快。例如聽京戲或鼓書,如果演奏藝術高超,像過去的楊小樓和劉寶全那樣,我們便覺得每個字音和每一拍的長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處,有“流轉如彈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們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種不愉快的震撼。這就叫做節奏感。為著跟上節奏,我們常用手腳去“打板”,其實全身筋肉都在“打板”。這里還有心理上的“預期”作用。節奏總有一種習慣的模式。聽到上一板,我們就“預期”下一板的長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符合預期,美感便加強,否則美感就遭到破壞。在這種美或不美的節奏感里,你能說它是純粹主觀的或純粹客觀的嗎?或者說它純粹是心理的或純粹是生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