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總復習——古詩鑒賞專題
詩意:漂泊江漢,我這思歸故鄉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間,只是一個迂腐的老儒。像飄蕩在遠天的片云一樣遠客異鄉;與明月一起,孤獨地面對漫漫長夜。我雖已到暮年,就像日將落西山,但一展抱負的雄心壯志依然存在;面對颯颯秋風,我不僅沒有悲秋之感,反而覺得病逐漸好轉。自古以來存養老馬是因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體力,跋涉長途。
在這里,“片云”“孤月”意境凄涼,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意境雄壯、開闊,又體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
3、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粵秀峰晚望同黃香石諸子二首(其一)譚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遠帆片片點歸艘①。橫空老鶴南飛云,帶得鐘聲到海幢②。
注:①艘: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1) 詩中哪些意象體現了題目中的“晚望”?請分別從“晚”、“望”兩個方面回答。(3分)
(2) 簡析詩中“帶”字的妙處。(3分)
答案:
(1)、 晚:“歸艘” “鐘聲” 望:“江”“青山”“遠帆”“空”“老鶴”
(2)、 詩人運用了比擬手法,老鶴與鐘聲之間本無任何關系,一個“帶”字,把無形的鐘聲物態化,把老鶴擬人化,不僅寫活了老鶴也寫活了鐘聲,從而使整首詩歌在動與靜,聽覺與視覺,實寫與虛寫幾個方面有機結合,耐人尋味。
4、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送春(北宋 王令)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這首詩既有“殘花”、“子規”(杜鵑)一類的意象,又有“燕子”、“東風”一類意象,詩人究竟是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情緒?
【賞析】
這首詩寫暮春三月的景象。花落了雖又重開,燕子離去了還會回來,然而那眷戀春光的杜鵑,卻半夜三更還在悲啼,不相信東風是喚不回來的。
后兩句以擬人的手法來寫了杜鵑鳥,塑造了一個執著的形象,借此表現自己留戀春天的情懷,字里行間充滿凄涼的美感。
東風就是指春風,子規,杜鵑鳥經常在暮春啼叫。
詩人用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來表達竭盡全力留住美好時光的意思,既表達珍惜的心情,又顯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態度。這首詩的子規(杜鵑)與以往大部分詩里借喻哀傷,凄切的含義較不相同,帶有比較積極的意義。
5、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齊安郡中偶題(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思考: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什么時刻的景色,均以荷與什么東西為詩歌的主要意象。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
賞析:地平線兩竿高處,殘陽斜掛,映照小溪,粼波閃閃。如帶的小溪耀眼水光之上橫一弓深暗橋影,對比鮮明,在詩人視野中,特別醒目,因而特寫“溪橋”。
時已薄暮,殘照無力。落日時光,田野一片靜穆、恬淡。
原野寧靜,村里卻充滿生氣,家家準備晚飯。淡淡炊煙從柳叢中裊裊升起,時隱時現(半縷)。
詩中不見茅房瓦舍,只寫絲絲輕煙,掩映柳影之中。以“深山藏古寺”的手法,表現了農家之暮一派安居樂業的生活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