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詩歌鑒賞考點闡釋講義2
借物襯情的,如杜牧坦率真摯、留戀纏綿的七絕《贈別二首》(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炬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詩三、四兩句描寫別情,作者沒有正面表現,而是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會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常帶著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帶上了感傷的色彩。在詩人的眼里,蠟燭的燭芯變成了“惜別”之心,蠟燭擬人化了。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公離別而傷心了。結句的“到天明”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從側面表現了詩人不忍分離的篤摯感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詩人劉長卿虛處藏神、用筆神妙的五絕《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幅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憑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鐘,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于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于趨歸意同。也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于寄托著、也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了一種閑淡的意境。此詩如畫,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畫,景色的優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2:詠史懷古詩
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這類詩由于多寫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們鑒賞時,必須掌握幾把“鑰匙”:
首先,要弄清史實。對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如下面這首詞: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要鑒賞這首詞,我們必須弄懂這幾個問題:
一是首句“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有何言外之意?
只要熟悉當時的歷史,我們就能明白,這里作者翹首遙望江北金兵占領區,大有風景不殊、山河改異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樓上,詞人不禁興起了千古興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極力稱贊孫權有何用意?
作者在這里是極力贊頌孫權的年少有為,突出他的蓋世武功,其原因是孫權“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極相似,顯然作者熱情贊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并戰而勝之,正是為了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懦怯茍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這里想表達什么意思?
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末三句用了兩個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論英雄,但在這里,作者進行了改造,將孫權作為三國時代第一流叱咤風云的英雄來贊揚,而讓曹劉當配角,其實是借憑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貶的典故,據《三國演義》說,曹操與孫權第一次對壘,見孫權之威嚴儀表,就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作者在這里引用了前半句,沒有明言后半句,實際上是借曹操之口,諷刺當朝主議的那些大臣們都是劉景升兒子一類的豬狗,這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手法,真是曲盡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