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詩歌鑒賞考點闡釋講義2
再次,要領略“抒懷”的藝術技巧。
即景抒懷詩,往往是偶有所見所感時沖口而出的,或者是在某定特定的場合一揮而就的,不像許多詩那樣精雕細琢,但是一些詩作,詩人憑著深厚的藝術功底,還是顯示出了精湛的藝術技巧。如梅堯臣的《送門人歐陽秀才游江西》:
客心如萌芽,忽與春風動。又隨落花去,去作西江夢。
我家無梧桐,安可久留鳳。鳳巢在桂林,烏哺不得共。
無忘桂枝榮,舉酒一相送。
詩的前四句從對方著筆,寫門人歐陽秀才將起程出游。詩中用了兩個比喻。首句的“客”即門人歐陽秀才,春風一吹,草木就要萌發,門人歐陽秀才心中也像草木發芽一樣,產生了出游的愿望,“忽與春風動”點出時間。“忽”與“動”二字用得特別精當。春天的花草樹木,往往頭一天還似光禿禿的,第二天忽然綻出顆顆新芽來了。“動”字不僅是說萌芽的發生,還指出它在春風吹拂下不斷成長,它一經萌芽,不久就要長出枝葉,開出鮮花。出游念頭也如此,它一經產生,便不斷滋長,變得愈來愈強烈。所以第三句又用“又隨”二字轉入下文。由萌芽而開花,花又被風吹落飛向天空,歐陽秀才的心,又隨著落花,飛向西江。古典詩歌中寫落花,往往帶有傷感的情調,此詩寫其飛舉飄揚,卻充滿生機。“西江夢”指想象中即將開始的江西游歷生活。夢境是變幻莫測,飄忽不定的;既可以夢見過去,也可以夢見未來。用“夢”形容游歷生活,可以引起無窮聯想,使人聯想到歐陽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蹤不定,生活豐富多樣,使人聯想到醒里夢里對客居京中的這段生活,包括作者這次送別在內的回憶;既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也包含著對過去的深長懷念,情致綿綿,意韻無窮。這四句比喻新穎貼切,把歐陽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變成生動的形象描繪,可見作者才思和藝術創造力之高。
6:托物言志詩
詩,指的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種具體事物的一類詩歌。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詩,應該具有什么特點呢?
首先,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能逼真地寫出所詠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攝出事物的神韻、品格來,即要做到“神似”。如南宋故臣鄭思肖的《畫菊》:
花開不并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花獨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虛榮,不屑與“百花”為伍。它堅持節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窮。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種神韻,而菊花同時又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相對應的“百花”則是影射那些屈節仕元的故宋臣屬。
詩三四兩句化用朱淑貞“寧可抱頭枝上老,不隨黃葉舞西風”的詩句,精心刻畫了菊花寧帶著清香枯死枝頭,決不向北風屈服飄零落地的頑強精神,絕好地體現其耿耿忠心、錚錚鐵骨,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風亮節。這里的“北風”一語雙關,字面上指大自然凜冽呼嘯的北風,實際上隱喻來自北方的元朝統治者。他們雖憑借強大的武力滅亡了南宋,但去無法征服像詩人這樣的孤臣義士。詩人以詠菊為題,運用擬人手法詠菊寫人,通過贊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其次,在欣賞詠物詩時,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