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詩歌鑒賞考點闡釋講義2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這首詞表達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詞上厥先寫薄暮凄清之景,孤獨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長鳴傳來,不見雁影,營造了一種凄清的氛圍。下厥的“孤燈”與上片相呼應,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詞的字里行間。
二.區分幾個概念,明確答題的內容角度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三個方面:
①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虛實、動靜)、抒情、議論、鋪陳等。
②表現手法:起興、聯想、烘托、襯托(正襯或反襯)、抑揚、照應、正側、象征、對比、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含蓄蘊藉等。。
③修辭:比喻、借代、夸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
(二)“情”、“志”的區別:在詩歌里,“情”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一般都是通過景物描寫表達出來的;“志”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理想、抱負、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過對物的描寫表達出來的。例如,宋人楊萬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及對新事物的喜愛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屬于言志。
(三)“情”、“景”關系區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后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四)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三.注意以下幾點:
(一)把握常用的表達程式:
這首詩采用了(某種表達方式、或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的技法,寫出了(某個意象)的(某種)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種)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種)作用。
熟悉常用的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
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杜甫《漫成一首》)詩歌從水中月影寫起,生動描寫了白鷺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出拔刺的響聲,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