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詩歌鑒賞考點闡釋講義2
三、四兩句詩人不禁要問:封侯拜相,繪像凌煙閣的,哪有一個是書生出身?這里不用陳述句,而用祈使句和設問句,牢騷的意味顯得更濃郁。看起來,詩人從反面襯托投筆從戎的必然性,但實際上,這里是進一步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激情懷。由昂揚激越轉入沉郁哀怨,既見出反襯的筆法,又見出起伏的節奏,峻急中作回蕩之姿。就這樣,詩人把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在詩歌的節奏里,使讀者從節奏的感染中加深對主題的理解、感受。
鑒賞這類詩作還應注意,在邊塞征戰的大題材下,每首詩歌還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點,我們應給予具體的分析。如下詩:
涼州詞(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對于這首詩,歷來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應用低沉、傷感、悲涼、反戰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詞,另一種觀點以清人施補華為代表,他評論后兩句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便妙,在學人領悟”。
這里,我們認為施補華的觀點很有道理。為什么“作悲傷語讀便淺”呢?因為此詩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詠嘆。先來看詩中的歡宴場面:耳聽歡快、激越的琵琶聲,戰士們神采飛揚,暢飲正酣,一陣痛飲后,便醉態微微了,也許有人想放松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死沙場,也請諸位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我們不是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嗎?可見三四兩句是席間的勸酒之語,而并不是悲傷之情,它雖本資料來自廣祥論壇有幾分“諧謔”,卻也為盡情酣醉尋得了最具有環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宴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是一致的。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躍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給人的是一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
在大量的邊塞征戰詩中,體現出的藝術風格是很不相同的,我們應對詩歌的字詞句進行細細地品味。以杜甫的《前出塞》為例:
前出塞(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詩的前四句,很像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兩個“當”,兩個“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部隊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如總結戰斗經驗。
從藝術構思上說,作者采用了先揚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后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的本旨。先行輔筆,后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掠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因為如無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侵略;但自恃強大武器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