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語文一輪復習金版新學案配套測評卷文言文閱讀
皇帝因為各地屢遭水旱災害,召楊士奇討論下令寬免體恤百姓,免除遭受災害地區的租稅和養官馬虧欠的錢額(的事)。楊士奇趁機請求一并免除拖欠的賦稅和薪芻錢,減少官田的稅額,審理堆積下來的冤獄,裁減工程勞役,來擴大朝廷的恩德。百姓非常高興。過了兩年,皇帝對楊士奇說:“撫恤百姓的詔令下了已經很久了,現在還有要撫恤的嗎?”楊士奇說:“之前的詔令要求減免官田的賦稅,但戶部還是像以前一樣征收。”皇帝生氣地說:“現在開始實行,不遵守的人依法治罪。”楊士奇又請求安撫逃亡的百姓,查處貪官污吏,推舉有文才和學識、精通武藝而又勇敢的人,讓被判死罪的人的子孫都可以做官。又請求讓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吏和二司官,各自推舉自己知道的人才,充當地方官員的人選。皇帝都回答可以。那個時候,皇帝勵精圖治,楊士奇等人同心輔佐,天下稱為太平盛世。
15.a a.加:施加。
16.d a.副詞,卻/副詞,才。b.代詞,代管仲/指示代詞,那,指代褒禪埋葬的時間。c.介詞,到/介詞,和。d.都是表順承關系的連詞,就,才。
17.a 句②是鮑叔牙舉例說應該讓管仲為宰。句④表現管仲對君主的忠心。利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18.c c.原文中,鮑叔牙認為,雖然魯國會重用管仲,但管仲是一定不會接受的。
19.【答案】 (1)如果一定要使國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們將要任用管仲,一定不會(把管仲)交給我們。
(3)在這種情況下魯國國君就沒有殺(管仲),于是(把他)活著捆綁起來用木籠裝著交給齊國。
【參考譯文】
齊桓公從莒回到齊國以后,任命鮑叔牙為宰相。鮑叔推辭說:“我是您的庸臣。國君對我施加恩惠,使我不至于挨餓受凍,就是國君的恩賜了。如果一定要使國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夷吾:寬惠愛民,我不如他;治國不失權柄,我不如他;忠信可以與諸侯交好,我不如他;制定禮儀可以讓四方效法,我不如他;披甲戴盔擊鼓,立于軍門,使百姓勇氣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將要管理孩子,就不可不用他們的父母。”桓公說:“管夷吾親自射我,射中了帶鉤,幾乎使我喪命,現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嗎?”鮑叔說:“他也是為了自己的君主才這樣做的。您如果寬恕了他并且讓他回來,他將同樣為您效力。”桓公說:“那么應該怎么辦呢?”鮑叔說:“您可派人到魯國去請他回來。”桓公說:“施伯是魯國的謀臣。他知道我們將要任用管仲,一定不會(把管仲)交給我們。”鮑叔說:“您詔告使者這樣對他說:‘我有一個不聽從命令的臣子在貴國,想在群臣面前處死他。’魯國的國君必然應允。不過,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設法讓他在魯國執政。夷吾如果接受,魯國就能削弱齊國。夷吾不接受,魯國知道管仲將要回到齊國,必定要殺死他。”桓公說:“既然這樣,那么你估計管夷吾會接受嗎?”鮑叔說:“不會,夷吾侍奉君主,是沒有二心的。”桓公說:“他對我也能這樣嗎?”(鮑叔)回答說:“不是為了您,而是為了先君和國家的緣故。您若想使國家安定,就趕快去請他回來,否則,就來不及了。”
桓公派遣鮑叔去魯國商議求和。(鮑叔對魯君)說:“公子糾,是親人,請你們替我國殺掉他。”魯國便替齊國殺了公子糾。又說:“管仲是我們的仇人,請交給我國自己處理才甘心。”魯君答應了。施伯對魯侯說:“不要把他交回齊國。齊國不是要殺他,而是要用他為政。管仲是天下的賢人,是能擔負重任的人。他在楚國則楚國得志于天下,他在晉國則晉國得志于天下,他在狄國則狄國得志于天下。現在齊國要是得到他,將來必為魯國之患,您何不把他殺掉而把他的尸體歸還呢?”魯君說:“好。”將要殺管仲,鮑叔進言說:“在齊國殺,是殺齊國的犯人;在魯國殺,是殺魯國的犯人。我們的國君要得到活著的管仲,在齊國示眾,為教育群臣斬殺他;若是得不到活著的管仲,就等于您和我們國君的叛賊站在一起了。這不是我們國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從命。”在這種情況下魯國國君就沒有殺(管仲),于是把他活著捆綁起來用木籠裝著交給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