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教案
能力目標:提高比較分析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及用發展觀點看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激發求知的欲望,學會在現實生活中正確區分真理和謬誤,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面臨的挫折和困難,樹立起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真理的信念,聯系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這一觀點,引導學生學會在一定的條件和范圍內認識真理;通過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觀點的學習,使學生樹立在實踐中不斷認識、豐富、發展真理的思想。
教學活動過程設計
(一)情景導入: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多媒體展示人們拍攝的關于復活節島上的神秘石像的照片和一副古埃及金字塔的照片,提出討論問題。
復活節島上的神秘石像 神秘的金字塔
問題:你還知道人類社會有哪些未解之謎?(讓學生說)你認為這些謎將來能被解開嗎?
(通過這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之后,教師讓學生針對上述情景討論探究問題。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積極發言。)
教師總結,引出本框題要講的中心內容: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昨天的未解之謎,已經不再神秘,今天的未解之謎,相信早晚也會被解開。但人們要解開這些謎,就像我們剛剛聽到的這首歌一樣——陽光總在風雨后,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在實踐中去追求和發展真理。
(二)共同探討:真理是客觀的
關于真理的含義
教師首先展示三種關于真理的觀點
1、有用的就是真理。
2、圣人之言、領袖之話就是真理。
3、被多數人承認的就是真理。
接著提出探究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
1、你同意上述觀點嗎?請舉例說明理由。
2、結合以上三種觀點,你認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中什么樣的認識才能被稱為真理?
(學生討論3分鐘后,由各組推薦代表發表本組意見,共同交流看法。在學生發表意見的過程中,教師認真聽取學生意見,及時給予必要的歸納、引導、評價,并適當補充相關事例,引導學生歸納升級,形成理論觀點。)
(為了使同學們真正了解真理的客觀性,教師對此給予適當的補充和講解)
真理的客觀性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真理的內容都是客觀的,真理中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內容;二是指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客觀的,除了實踐,沒有其他東西能夠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客觀的。
(這樣,既能使同學們在研究中理解真理是客觀的,又能提高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做到堅持真理,反對謬誤。)
(三)共同探討,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這是本框題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可以創設以下情景)
(展示文字材料)
針對上述材料提出探究問題:
1、羅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發現是否表明,歐幾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羅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發現以后,歐幾里得定理仍然是真理,只不過它的成立是有條件的
2、是什么原因使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