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收和納稅
8------超過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40-----10375
9------超過100000元的部分------------45-----15375
計算公式是: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收入是2500元時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900×10%-25=65
收入是25000元時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23400×25%-1375=4475
4.稅收的作用(重點)
(1)組織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聯系稅收的特點理解
(2)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以稅收為手段,通過納稅人、征稅對象的確定和具體的稅收征管,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例如:我國從XX年起徹底取消了農業稅
(3)國家實現經濟監督的重要手段:通過稅收征收工作,了解和掌握各部門各企業的經營活動和經濟運行態勢,從而找出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對策,保證經濟健康發展。
關注時事:企業所得稅法獲通過 外資超國民待遇走向終結
將給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帶來同等稅收待遇的企業所得稅法XX年3月16日上午在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獲得高票通過。專家表示,這標志著中國利用外資政策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外資企業在華享受20多年的超國民待遇走向終結。
新的稅法將于XX年1月1日開始實施。根據新的稅法,外資企業將不再享有比國內企業低十幾個百分點的優惠稅率,與內資企業一樣要繳納統一的25%所得稅。此外,外資企業單獨享受的稅前扣除優惠、生產性企業再投資退稅優惠、納稅義務發生時間上的優惠等今后也將與內資企業統一。
思考:我國對外資企業稅率的調整反映了什么經濟學道理?
(二)依法納稅
1.納稅人與負稅人
(1)含義:納稅人指稅法規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單位和個人,負稅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單位和個人。
注意:一個單位或個人是否成為納稅人,要看其是否______________,是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納稅人和負稅人的區別與聯系
區別:含義不同
聯系:當納稅人所繳的稅款是由自己負擔時,納稅人與負稅人是一致的(比如:個人所得稅);當納稅人通過一定的途徑將 稅款轉嫁給他人負擔時,納稅人就不是負稅人。即納稅人不一定就是負稅人。(比如:增值稅的納稅人應該是生產者或銷售者,但實際的負稅人是消費者)
(延伸:對負稅人的兩個常見的理解錯誤;稅負轉嫁的方向;稅負轉嫁的力度——一般是不完全轉嫁,故只能用“和”,沒有“和”、“或”不分。)
2.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1)為什么?---性質、意義(86頁第一段)
(2)怎么辦?---增強義務意識和權利意識,既要認真履行納稅義務,又要積極關注國家對稅收的使用,監督稅務機關的執法行為。(87頁最后一段)
▲納稅人意識:是指納稅人的義務和權利相統一的自覺意識。具體表現在:
(1)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應增強納稅人義務意識,自覺誠信納稅,反對任何違反稅法的行為。
(2)增強納稅人權利意識,行使納稅人的權利。
思考:全面取消農業稅,是否意味著農民不再交稅了?
3.違反稅法的種種行為
不同點:
違反稅法行為 表 現(含義)
手 段
偷稅 有意、欺騙、隱瞞、不繳、少繳
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等,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
欠稅 超過期限拖欠稅款 拖 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