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第二節第一框 一切真知來源于實踐
學生討論
【多媒體演示】(4)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獲得真知
·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
教師:強調“認識來源于實踐”,并不等于說每個人獲得知識的具體途徑只能是實踐。一個人既可以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也可通過書本、互聯網等方式獲得間接經驗,一個人不可能事事親身實踐去獲得全部知識。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相對的,在我為間接經驗的東西,在前人歸根結底都是直接經驗。所以說——
【多媒體演示】(4)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獲得真知
·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
一切真知都最終來源于直接經驗
【學生活動】團支書介紹本學期的班級社會實踐活動成果/安排(附社會活動照片、評價表等資料)
【多媒體演示】(4)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獲得真知
·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
·青年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重要性
教師:看了以上材料,大家有什么感想?
學生:首先,青年學生只有參加社會實踐,才能真正深刻理解書本知識。
教師:我國宋代著名詩人陸游曾經寫過這樣的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我們青年學生來說,書本知識只是間接經驗,要更為深刻和真實地體驗書上的知識,我們就必須多多接受生活風雨的洗禮。正如那個支教的上海女孩所言,有時候,你真的去實踐了,往往還會發現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生活的真諦。
學生:才能對所學的書本知識進行驗證。
教師:書本知識是對實際生活的反映,這種反映有時候是正確的,但也有可能是錯誤的,更多的情況下,則可能是瑕瑜互見的,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常發生。如何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鑒定?只有通過讀“生活之書”。
學生:還能學到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教師:十分正確。時代發展到今天,書本知識常常會發生落后于實際生活的情況,許多新事物、新經驗來不及在書本中及時反映和呈現。這就需要我們直接從實際生活中汲取知識的營養。
綜上體會和感想,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是,青年學生擁有的知識大部分是書本知識,屬于間接經驗,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盡可能多地獲取直接經驗,尤為重要。
四、學習訓練與評價提示
1.【布置作業】瀏覽“上海青年志愿者網”(),參加首頁上的“上海世博會志愿者標志、口號征集”活動。
2.對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思維,參與師生互動給予及時表揚,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課前收集資料以及課堂交流發言進行客觀評價,評定等第,納入平時成績考核記錄。
五、教學設計說明
《尋求真知的基礎和過程》是高三哲學第二課的重點。而第一節“一切真知來源于實踐”作為學生對于“實踐”這一概念的首次接觸,加重了本課在整課中的分量。新版的教材在理論知識方面降低了難度,去掉了老教材中的一些內容,使得這一內容更便于為學生接受。現在的學生,因為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所以父母對他們的要求基本上都是單一的把書讀好,使得他們親身接觸社會,從事實踐活動的機會很少;加上當今網絡通訊技術的發達,他們覺得自己“不出門而盡知天下事”;他們會很難理解,為什么說“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