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經濟常識考前復習
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國民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依靠科技進步,采用先進技術,加強管理,優化經濟結構來提高經濟效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通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增強經濟發展拉動力。
命題背景: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中,中國經濟以一條引人注目的快速反轉“u”形曲線,即將走完新世紀以來最為困難的一年。無論對于全面擺脫危機影響實現經濟全面復蘇,還是謀求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而言,XX年是一個關鍵之年。從“困難之年”到“關鍵之年”,中國經濟既面臨新的機遇,也面臨新的挑戰。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我們需要抓住關鍵之處奮力“迎戰”。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社會投資尚未跟進,居民消費后勁不足,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仍然不足,外需萎縮狀態短期內難以改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很少,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仍然不強。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xx大提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被認為是今年兩會最重要的話題。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今年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
考點預測:三、城鎮化建設(“三農”問題)
考點分析:
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要大力推進城鎮化。這不僅有利于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業生產率,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擴大內需、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戰略之舉。但是必須看到,我國人口多,即使將來高度城鎮化了,也仍然會有幾億人口生活在農村,所以在推進城鎮化的同時必須把農村建設好,要堅定不移地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實現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兩輪驅動”、良性互動,是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快提高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全面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產業水平和經濟實力,特別是要提高城鎮對人口和就業的吸納能力。要以大城市為依托,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與此同時,要高度重視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在吸納人口和就業、帶動農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當前要把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作為重點,在國家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等方面要優先傾斜。
此考點可以從公有制為基礎、共同富裕、農業的基礎地位、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國民收入的分配、財政稅收的作用、家庭消費的內容等角度予以分析。
命題背景:
XX年起,連續七年,中央一號文件鎖定“三農”,黨中央、國務院年年出臺新政策,支農力度不斷加大,惠農成效不斷擴大,農業連年增產,農民連年增收,農村形勢持續向好。
XX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為主題,指明了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好形勢的根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