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政治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考點解讀復習教案
專題五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1.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的背景、基本特點和作用。(了解)
(1)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的背景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經濟結構簡單、物質基礎薄弱。在此情況下,發展工業需要集中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客觀上要求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當時只有蘇聯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我國參照蘇聯的模式,在“一五”計劃期間,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2)計劃經濟體制的基本特點:國家運用指令性計劃,直接掌握、控制人財物資源;權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在計劃規定的范圍內進行。
(3)計劃經濟體制的作用:
“一五”計劃期間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成就的取得,離不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一體制的作用主要有:
第一,集中了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重點建設項目的順利完成,是我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國家的經濟獨立,進而鞏固了國家政治獨立。
第二,抑制了多年了一直困擾我國的惡性通貨膨脹,穩定物價,增加了財政收入。
第三,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國家通過對國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證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實現了社會公平。
2.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和影響。(了解)
(1)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由于追求“一大、二公、三純”,致使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過于單一,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不利于方便群眾生活。
(2)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企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和市場的作用。政府對企業管得過多、統得過死,不利于激發企業的活力,而且造成國民經濟的條塊分割,不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不利于社會化生產的發展。
(3)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嚴重,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積極性的發揮。
3.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認識過程。(了解)
(1)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①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農業快速發展。
②面對經濟發展迫切需要發揮市場作用的事實,我們黨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這一提法雖仍堅持計劃經濟體制的總體框架不變,但它打破了我國過去計劃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打開了缺口。
(2)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①黨的十二大以后,商品經濟在我國發展起來。
②在此背景下,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是由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突破了把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
③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的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
④黨的十三大上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經濟運行模式,要求實現計劃和市場的有機統一。表明我們黨已經認識到計劃和市場的作用都是覆蓋全社會的,不再把市場調節置于從屬和次要地位。
(3)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①黨的十三大以后,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化,我們突破了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
②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的目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徹底突破了計劃體制的框架。
4.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重要創新及其意義。(說明)
(1)重要創新的內容: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