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5.1 農業生產活動 教學設計
農產品不屬于自然資源,因為農產品的獲取,除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而具有自然屬性外,同時還受多種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如勞動力、資金、技術的投入等,所以不具備“自然屬性”,因此不是自然資源。
①所謂自然再生產過程,指作為農業生產對象的動、植物必須依靠一定的空氣、陽光、水和各種養料,經過自身的“加工”,使其生長、繁殖,從小到大、從少到多的過程。
②所謂經濟再生產過程,指農業生產還必須依靠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即需要有一定的投資才能獲得必要的產品,也就是需要一個經濟再生產過程。
③農業生產的動、植物生長過程,不同于自然界一般野生生物自發的生長、繁殖的過程,而是自始至終在人類的干預下進行的。它以經濟再生產過程與之區別。
④農業生產以自然再生產過程區別于國民經濟其他部門。
[閱讀材料]《農業的發展歷史》分析不同歷史時期農業投入與產出的差異
四、農業的投入和產出
1.農業的投入-產出因素
自然條件:熱量、水、光照、土壤、地形等
勞動力
生產資料:動植物(或種子)、農具、化肥、農藥等
科技
產出:農產品
2.農業的投入-產出與生產系統的經濟效益
光照、熱量、水分、土壤、地形等自然條件的合理配置、利用。
增加農業的投入,如:生產資料投入和科技投入,主要是為了提高農業的產出,提高生產系統的經濟效益。
3.農產品的重要性
(1)為人類提供吃、穿、用的物質資料,保證全社會人們的需要。
(2)為其他部門的發展提供:勞動力、糧食、副食品、原材料、工業品的消費市場。是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基礎。
五、農業的分類
1.按生產對象分類:農(種植業)、林、牧(畜牧業)、副、漁
2.按投入多少分類:粗放農業、密集農業
密集農業,又稱集約農業,并可分為勞動密集型農業(如亞洲的水稻種植業)、資金密集型農業(如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
3.按產品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商品農業
4.農業地域類型: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內形成的比較穩定的、成型的、區域性的農業生產類型。對于世界范圍內的農業地域類型的劃分,尚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劃分為12種。課本上重點介紹了幾種。其中又可劃分為種植業、畜牧業兩大基礎部門以及混合農業。
[小結]不同地域的農業生產類型和特點都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是因為各地影響農業生產的條件不同,即農業區位因素的不同。那么如何合理進行農業區位的選擇。下節課繼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