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設計
課標解讀:
本節的內容主要: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各個地理要素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點。課標對本部分的要求是: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其實是地理必修一的綜合,是以生物為案例,說明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通過闡述生物對大氣成分、巖石等各個地理要素的影響,從而突出各個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教學中必須把重點放在生物這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兩方面,為了說明以上兩個方面,必須明確生物循環。所以運用生物食物鏈的知識。
學情分析:
已有的知識:學生初中生物已經具備食物鏈的知識,本節課的內容為必修一最后一章第一節課的內容。在前幾章的內容里,對自然地理各要素已經做系統的講解,這些知識為這節課做了鋪墊。
已有的能力:經過高中這幾個月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一些初步的讀圖能力,如:餅狀圖的解讀。
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案例方式揭示地理環境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統一的演化過程以及地理要素的變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教材結合活動,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感受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
教材選擇閱讀材料的方式,揭示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學習目標:
1、通過對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
2、通過餅狀圖的解讀,讓學生理解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并理解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物質交換及生產功能。
3、運用東北森林景觀圖的變化,幫學生樹立人地和諧的觀念。
4、通過對課本活動材料的分析,理解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平衡功能。
5、通過生物循環示意圖的繪制,讓學生理解能量的轉化。
課時要求:2學時
教學重點:
1、 生物這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2、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
教學難點:
1、 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2、 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教學方法:講授法、體驗式教學、探究法
教學過程:表格式(包括課標要求、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教學過程
課標要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新課導入:
播放黃土高原的風景錄像,讓學生思考形成黃土高原自然地理環境的因素都有哪些?
分組體驗式教學
把學生分5組,分別代表氣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然后討論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
打出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變化的幾幅圖片,讓學生按照變化順序排序,并說出排序的理由。
再次對比第一副圖和最后一幅圖,讓學生說出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
過度:下面我們看另一種要素的變化。展示原始大氣成分和現今大氣成分的餅狀圖,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