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設計
設想:如果只有大氣一個地理要素,大氣成分會不會發生變化,為什么?
展示一條相關食物鏈上的生物圖片,請學生根據初中學的知識整理出食物鏈,并繪制生物循環示意圖。
讓學生做書上p91活動,并完成相關問題。
讓學生閱讀書上p92活動。
通過直觀感受,獨立思考,得出影響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
感受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
按照變化順序排序
說出是那個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導致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并感受破壞自然的后果
比較分析大氣成分的變化,并思考變化的原因。
思考
畫出食物鏈簡圖,運用食物鏈知識繪制生物循環示意圖。
思考并回答問題
讓學生應用本原理舉例說明某個瀕危生物的生存環境和數量變動原因。
引出由氣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是紛繁復雜的,而且各個要素之間是相互關聯的(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讓學生得出結論: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讓學生感受由于人類濫砍濫伐導致的自然環境的惡化,倡導人地和諧。
理解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并理解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引入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新功能——生產功能。
訓練學生動手能力
在食物鏈的基礎上,幫學生構建地理學的思維方式,讓他們體會地理學的視角。
通過活動,讓學生理解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通過活動強化對平衡功能的理解,進一步歸納出平衡功能的表現。
板書設計:
5.1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學習評價:
分析潮白河的變化(80年前和現在),學生可通過采訪調查獲取相關信息。
結論:
1、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 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