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四單元 第二節 山岳的形成 教學設計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種現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區、礦山等地帶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形態上來判斷背斜或向斜。背斜頂部被侵蝕后,下面的巖層裸露出來,所以從巖層的新老關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無論巖層怎樣變形,依據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書】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與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與向斜的比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學們弄清楚了嗎?下面我們通過這一表格再來比較一下。背斜向斜比較表。 背 斜 向 斜
一般形態 巖層 向上拱起 巖層 向下彎曲
注意點 對于復雜的褶皺僅從形態上區分是不科學的。 如: 地面 或 巖層新老關系(主要依據) 巖層 中間老,兩側新。 巖層 中間新,兩側老。 常見地形 山 嶺 谷 地 倒 置 地 形 (差別侵蝕) 成 因 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物質易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更加堅實,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 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圖 示 背 斜 成 谷 向 斜 成 山 【說明】由背斜或向斜發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稱為褶皺山。褶皺山的規模有大有小。大規模的褶皺山系可以綿延數千千米,如縱貫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橫貫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等。小規模的褶皺山只有幾十米。 【轉折過渡】書頁紙張很柔軟,受力發生了彎曲變形——褶皺,巖層可塑性差,如果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超過了巖石的強度,巖層會怎樣?(巖層會斷裂錯開)用吹塑紙教具在黑板上演示:斷層、階梯狀斷層、地壘、地塹。 【板書】2、斷層山──巖層變位(不連續的變形)(注意與褶皺比較) (教師在黑板上用粉筆繪出斷層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