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的運動(精選10篇)
大氣的運動 篇1
(2課時)
教學目標:
1. 熱力環流:a.引起大氣運動的原因 b.熱力環流的產生及圖示
2. 大氣的水平運動——風:a.水平氣壓梯度力
b.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對風的不同影響及圖示
教學重點、難點:熱力環流、風的形成及影響風的各種作用力
知識結構:
來源:太陽輻射
大 根本原因:太陽輻射強度的唯獨差異
氣 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地面冷熱不均—大氣垂直運動—水平氣壓差—大氣水平運動)
的 原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運 大氣的水平運動 只改變方向的力:地轉偏向力
動 阻力:摩擦力
大氣水平 低氣壓中的大氣,逆時針方向旋轉輻合(北半球氣旋)
運動形式 高氣壓中的大氣,順時針方向旋轉輻散(北半球反氣旋)
教學過程:
引入:冬季風帶來了寒冷,夏季風帶來了雨水,熱量和水汽的輸送全靠大氣運動。
大氣運動的最簡單的形式是什么?
一、
熱力環流
1. 熱力環流的成因:地面冷熱不均。
指出:高低緯度的溫度差異是全球最基本的冷熱不均。
2. 形成過程:
(1) 地面冷熱不均首先產生大氣的垂直運動。
大氣受熱上升,冷卻使大氣下降。
(2) 大氣的上升和下降引起同一高度的氣壓差異。
(3) 水平氣壓差異形成大氣水平氣壓梯度力,引起
大氣水平運動——風。
水平運動梯度力總是由高壓指向低壓;即風總是由高壓吹向低壓。
小結:冷熱不均——大氣垂直運動——同一高度水平氣壓差異——大氣水平運動——熱力環流
3. 熱力環流的圖上判斷:
(1) 等壓面向上凸表示高氣壓,向下凹為低氣壓。等壓面上各點氣壓相等。
(2) 海拔低處氣壓總是高于海拔高處。
(3) 相同高處氣壓,冷處高于熱處。
練習:圖中①②③④⑤各點, ①
氣壓最高的是 ;最低的是 。
解:①=②=③,④>①(∵④海拔低于①,∴④氣壓高于①) ④ ② ⑤
⑤海拔高于③,∴⑤氣壓低于③。
判斷:書p34《城市與郊區間的熱力環流》 ③
①城區因工業生產與汽車等人類活動,氣溫高于農村,稱為“城市熱島”。
②圖中熱力環流稱為“城市風”。
③規劃時應將有污染的工廠布局在城市風的下沉氣流距離之外。
二、 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1、 大氣水平運動中所受的力
(1)水平氣壓梯度力
①概念: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稱為氣壓梯度,氣壓梯度使空氣由高氣壓流向低氣壓的力,叫水平氣壓梯度力。
②力的產生:水平氣壓差
判斷:右圖所示的4點中
大氣所受的水平氣壓梯度力最大的是 b a b d
a.a點 b.b點 c.c點 d.d點 c
③特點:a.由高氣壓指向低氣壓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hpa)
b.力的方向⊥等壓線
c.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b點風力最大。
(2)地轉偏向力
①力的產生:地球自轉。
②特點:a.僅改變風向,不影響風速
問:如何改變風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轉)
b.自轉偏向力與風向垂直
練習:下列圖示中,正確表示北半球風向的是 c
1006 1012
1008 1010
1010 1008
1012 1006
a b c d
( 3 ) 摩擦力
讀圖2.11《在氣壓梯度力與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風(北半球)》
①高空中因無摩擦力而使風向與等壓面平行。
②低空(近地面)因有摩擦力而使風向與等壓線有一個
交角。
∴風向與等壓線有無交角,可以判斷風在高空還是在
低空(近地面)。
2、 風所受到的各種力的判斷:
①先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與等壓線垂直,高氣壓指向低氣壓)。
②再確定風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與風向成90°的是地轉偏向力。
④與風向相反的是摩擦力。
小結:①從右圖中可分析出風所在的南北半球,氣壓高低,高空還是低空。
②近地面大氣在以上力的作用下:
低壓中的空氣,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輻合運動。
高壓中的空氣,呈順時針方向旋轉輻散運動。
大氣的運動 篇2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產生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水平運動的產生及受力狀況。在學習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判讀原理圖和示意圖的能力,訓練學生繪制簡單原理示意圖的基本技能。在明確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大氣運動與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關系。
教學建議
關于讀圖能力培養和課后活動的教學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的等壓線和風向圖”是訓練學生閱讀地圖的基本技能,也是訓練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密切聯系的很好途徑,教師不能忽視這一教育功能,應該充分利用此圖達到訓練的目的,另外本課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因此也應該引起教師的重視,不能放任學生自由閱讀,潦草而過。
關于風的形成和風的方向的教學分析
關于風的形成是本課重點的知識內容,而風向的確定則是本課的難點知識,確定風向的關鍵是明確幾種力的關系,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這種力在氣壓場中如何繪制應該使學生明確,無論等壓線的表現形式如何,水平氣壓梯度力始終與等壓線垂直并由高壓指向低壓。空氣一旦運動起來,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轉偏向力只影響空氣運動的方向而不影響空氣運動的速度,當這兩個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風而立低壓在左,高壓在右,這個運動的過程,教材中用一幅圖像加以表示。這種風向只會出現在高空大氣中,而近地面的風,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摩擦力既改變力的方向,又會對風速產生一定影響,當三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斜交,由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復雜,不必讓學生了解,學生只要知道結論即可。
關于大氣的水平運動的教學建議
關于“大氣的水平運動”這部分內容,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確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引導學生判讀教材提供的圖像“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明確繪制水平氣壓梯度力應該注意的問題:水平氣壓梯度力總是與等壓線相垂直并由高壓指向低壓。當空氣開始運動后,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如果只受到兩個力的影響,二力平衡風向如何表示,這部分內容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如能夠提供學生動畫演示有助于學生理解地轉偏向力如何逐步影響水平氣壓梯度力最終達到二力平衡,使風向達到穩定。在近地面的風除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外,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復雜,不需要學生了解,但三力達到平衡后的風向應該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加以了解,學生了解了平直等壓線中風向的繪制方法后,可以結合教材提供的“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的等壓線和風向”示意圖,引導學生學會繪制在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等壓線呈閉合狀態時的風向,并能夠總結出風向偏轉的規律。本節課教學注意指導學生繪制示意圖的方法,訓練學生繪圖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關于熱力環流的教學分析
這部分內容教材配置了一幅圖像,說明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圖像時應特別注意a、b、c三地受熱不同,出現空氣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運動,由于這種運動導致高低空空氣密度不同,因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現氣壓高低的不同,如果不是在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不具可比性;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出現差異,就會產生空氣的水平運動,這就是風。
關于熱力環流的教學建議
本節課以講授法為主,但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注意運用啟發式進行教學。在引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總結學過的太陽輻射在各緯度分布的特點,由各緯度冷熱不均引導學生分析大氣的運動特點。在學生明確了冷熱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后,運用教材提供的熱力環流示意圖逐步分析冷熱不均首先引起大氣的垂直運動,由于垂直運動導致不同高度大氣密度不同,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地區出現氣壓差異從而引起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了熱力環流。熱力環流在實際生活中是存在的,教材提供了一段閱讀材料,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段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在城市與郊區會出現熱力環流現象,使學生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切實感受到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示例
【教學重點】①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②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教學手段】多媒體資料庫
【教學過程】
(引課)地球表面各緯度獲太陽輻射多少有何不同?總結太陽輻射隨緯度變化的規律。
(學生閱讀教材“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流”示意圖思考)空氣受冷熱不同,其運動有何不同?→受熱地區空氣上升運動,受冷地區空氣下沉運動。大氣垂直運動的結果是什么?→導致大氣密度發生變化,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現氣壓高低不同→空氣水平運動,從而形成環流。分析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說明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熱力環流現象。
(板書)一、熱力環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學生閱讀教材“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此圖了解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含義以及繪制的方法。并說明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板書)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學生閱讀教材關于“二力平衡的風向”示意圖或教師展示二力平衡的動畫過程)教師講解二力達到平衡的過程中,風向如何偏轉,當二力平衡時,風向的特點,并向學生說明,在實際的大氣運動中,這種風向只在高空,不考慮摩擦力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而在近地面,必須考慮摩擦力的影響,因此風向是在三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達到平衡后才可能穩定。
(學生閱讀教材中“一月海平面的等壓線和風向”圖)教師指導學生繪制閉合等壓線中三力平衡時的風向,并引導學生總結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空氣運動的規律。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學習對于學生有一定難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識,因此教師的講授較為重要,雖然本課教師的講授較為突出,但學生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設計一些由淺入深的問題,并借助計算機動畫演示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另外在教學中應注意運用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及相關圖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使問題,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并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
【板書設計】
第三節 大氣的運動
一、熱力環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大氣的運動 篇3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產生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水平運動的產生及受力狀況。在學習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判讀原理圖和示意圖的能力,訓練學生繪制簡單原理示意圖的基本技能。在明確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大氣運動與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關系。
教學建議
關于讀圖能力培養和課后活動的教學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的等壓線和風向圖”是訓練學生閱讀地圖的基本技能,也是訓練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密切聯系的很好途徑,教師不能忽視這一教育功能,應該充分利用此圖達到訓練的目的,另外本課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因此也應該引起教師的重視,不能放任學生自由閱讀,潦草而過。
關于風的形成和風的方向的教學分析
關于風的形成是本課重點的知識內容,而風向的確定則是本課的難點知識,確定風向的關鍵是明確幾種力的關系,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這種力在氣壓場中如何繪制應該使學生明確,無論等壓線的表現形式如何,水平氣壓梯度力始終與等壓線垂直并由高壓指向低壓。空氣一旦運動起來,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轉偏向力只影響空氣運動的方向而不影響空氣運動的速度,當這兩個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風而立低壓在左,高壓在右,這個運動的過程,教材中用一幅圖像加以表示。這種風向只會出現在高空大氣中,而近地面的風,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摩擦力既改變力的方向,又會對風速產生一定影響,當三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斜交,由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復雜,不必讓學生了解,學生只要知道結論即可。
關于大氣的水平運動的教學建議
關于“大氣的水平運動”這部分內容,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確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引導學生判讀教材提供的圖像“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明確繪制水平氣壓梯度力應該注意的問題:水平氣壓梯度力總是與等壓線相垂直并由高壓指向低壓。當空氣開始運動后,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如果只受到兩個力的影響,二力平衡風向如何表示,這部分內容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如能夠提供學生動畫演示有助于學生理解地轉偏向力如何逐步影響水平氣壓梯度力最終達到二力平衡,使風向達到穩定。在近地面的風除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外,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復雜,不需要學生了解,但三力達到平衡后的風向應該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加以了解,學生了解了平直等壓線中風向的繪制方法后,可以結合教材提供的“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的等壓線和風向”示意圖,引導學生學會繪制在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等壓線呈閉合狀態時的風向,并能夠總結出風向偏轉的規律。本節課教學注意指導學生繪制示意圖的方法,訓練學生繪圖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關于熱力環流的教學分析
這部分內容教材配置了一幅圖像,說明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圖像時應特別注意a、b、c三地受熱不同,出現空氣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運動,由于這種運動導致高低空空氣密度不同,因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現氣壓高低的不同,如果不是在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不具可比性;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出現差異,就會產生空氣的水平運動,這就是風。
關于熱力環流的教學建議
本節課以講授法為主,但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注意運用啟發式進行教學。在引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總結學過的太陽輻射在各緯度分布的特點,由各緯度冷熱不均引導學生分析大氣的運動特點。在學生明確了冷熱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后,運用教材提供的熱力環流示意圖逐步分析冷熱不均首先引起大氣的垂直運動,由于垂直運動導致不同高度大氣密度不同,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地區出現氣壓差異從而引起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了熱力環流。熱力環流在實際生活中是存在的,教材提供了一段閱讀材料,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段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在城市與郊區會出現熱力環流現象,使學生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切實感受到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示例
【教學重點】①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②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教學手段】多媒體資料庫
【教學過程】
(引課)地球表面各緯度獲太陽輻射多少有何不同?總結太陽輻射隨緯度變化的規律。
(學生閱讀教材“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流”示意圖思考)空氣受冷熱不同,其運動有何不同?→受熱地區空氣上升運動,受冷地區空氣下沉運動。大氣垂直運動的結果是什么?→導致大氣密度發生變化,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現氣壓高低不同→空氣水平運動,從而形成環流。分析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說明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熱力環流現象。
(板書)一、熱力環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學生閱讀教材“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此圖了解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含義以及繪制的方法。并說明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板書)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學生閱讀教材關于“二力平衡的風向”示意圖或教師展示二力平衡的動畫過程)教師講解二力達到平衡的過程中,風向如何偏轉,當二力平衡時,風向的特點,并向學生說明,在實際的大氣運動中,這種風向只在高空,不考慮摩擦力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而在近地面,必須考慮摩擦力的影響,因此風向是在三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達到平衡后才可能穩定。
(學生閱讀教材中“一月海平面的等壓線和風向”圖)教師指導學生繪制閉合等壓線中三力平衡時的風向,并引導學生總結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空氣運動的規律。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學習對于學生有一定難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識,因此教師的講授較為重要,雖然本課教師的講授較為突出,但學生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設計一些由淺入深的問題,并借助計算機動畫演示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另外在教學中應注意運用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及相關圖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使問題,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并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
【板書設計】
第三節 大氣的運動
一、熱力環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大氣的運動 篇4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產生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水平運動的產生及受力狀況。在學習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判讀原理圖和示意圖的能力,訓練學生繪制簡單原理示意圖的基本技能。在明確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大氣運動與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關系。
教學建議
關于讀圖能力培養和課后活動的教學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的等壓線和風向圖”是訓練學生閱讀地圖的基本技能,也是訓練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密切聯系的很好途徑,教師不能忽視這一教育功能,應該充分利用此圖達到訓練的目的,另外本課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因此也應該引起教師的重視,不能放任學生自由閱讀,潦草而過。
關于風的形成和風的方向的教學分析
關于風的形成是本課重點的知識內容,而風向的確定則是本課的難點知識,確定風向的關鍵是明確幾種力的關系,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這種力在氣壓場中如何繪制應該使學生明確,無論等壓線的表現形式如何,水平氣壓梯度力始終與等壓線垂直并由高壓指向低壓。空氣一旦運動起來,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轉偏向力只影響空氣運動的方向而不影響空氣運動的速度,當這兩個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風而立低壓在左,高壓在右,這個運動的過程,教材中用一幅圖像加以表示。這種風向只會出現在高空大氣中,而近地面的風,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摩擦力既改變力的方向,又會對風速產生一定影響,當三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斜交,由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復雜,不必讓學生了解,學生只要知道結論即可。
關于大氣的水平運動的教學建議
關于“大氣的水平運動”這部分內容,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確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引導學生判讀教材提供的圖像“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明確繪制水平氣壓梯度力應該注意的問題:水平氣壓梯度力總是與等壓線相垂直并由高壓指向低壓。當空氣開始運動后,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如果只受到兩個力的影響,二力平衡風向如何表示,這部分內容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如能夠提供學生動畫演示有助于學生理解地轉偏向力如何逐步影響水平氣壓梯度力最終達到二力平衡,使風向達到穩定。在近地面的風除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外,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復雜,不需要學生了解,但三力達到平衡后的風向應該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加以了解,學生了解了平直等壓線中風向的繪制方法后,可以結合教材提供的“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的等壓線和風向”示意圖,引導學生學會繪制在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等壓線呈閉合狀態時的風向,并能夠總結出風向偏轉的規律。本節課教學注意指導學生繪制示意圖的方法,訓練學生繪圖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關于熱力環流的教學分析
這部分內容教材配置了一幅圖像,說明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圖像時應特別注意A、B、C三地受熱不同,出現空氣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運動,由于這種運動導致高低空空氣密度不同,因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現氣壓高低的不同,如果不是在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不具可比性;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出現差異,就會產生空氣的水平運動,這就是風。
關于熱力環流的教學建議
本節課以講授法為主,但應注意在教學過程 中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注意運用啟發式進行教學。在引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總結學過的太陽輻射在各緯度分布的特點,由各緯度冷熱不均引導學生分析特點。在學生明確了冷熱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后,運用教材提供的熱力環流示意圖逐步分析冷熱不均首先引起大氣的垂直運動,由于垂直運動導致不同高度大氣密度不同,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地區出現氣壓差異從而引起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了熱力環流。熱力環流在實際生活中是存在的,教材提供了一段閱讀材料,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段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在城市與郊區會出現熱力環流現象,使學生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切實感受到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①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②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教學手段】多媒體資料庫
【教學過程 】
(引課)地球表面各緯度獲太陽輻射多少有何不同?總結太陽輻射隨緯度變化的規律。
(學生閱讀教材“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流”示意圖思考)空氣受冷熱不同,其運動有何不同?→受熱地區空氣上升運動,受冷地區空氣下沉運動。大氣垂直運動的結果是什么?→導致大氣密度發生變化,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現氣壓高低不同→空氣水平運動,從而形成環流。分析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說明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熱力環流現象。
(板書)一、熱力環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學生閱讀教材“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此圖了解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含義以及繪制的方法。并說明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板書)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學生閱讀教材關于“二力平衡的風向”示意圖或教師展示二力平衡的動畫過程)教師講解二力達到平衡的過程中,風向如何偏轉,當二力平衡時,風向的特點,并向學生說明,在實際的大氣運動中,這種風向只在高空,不考慮摩擦力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而在近地面,必須考慮摩擦力的影響,因此風向是在三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達到平衡后才可能穩定。
(學生閱讀教材中“一月海平面的等壓線和風向”圖)教師指導學生繪制閉合等壓線中三力平衡時的風向,并引導學生總結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空氣運動的規律。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學習對于學生有一定難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識,因此教師的講授較為重要,雖然本課教師的講授較為突出,但學生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應設計一些由淺入深的問題,并借助計算機動畫演示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另外在教學中應注意運用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及相關圖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使問題,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并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
【板書設計 】
第三節
一、熱力環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大氣的運動 篇5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產生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水平運動的產生及受力狀況。在學習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判讀原理圖和示意圖的能力,訓練學生繪制簡單原理示意圖的基本技能。在明確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大氣運動與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關系。
教學建議
關于讀圖能力培養和課后活動的教學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的等壓線和風向圖”是訓練學生閱讀地圖的基本技能,也是訓練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密切聯系的很好途徑,教師不能忽視這一教育功能,應該充分利用此圖達到訓練的目的,另外本課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因此也應該引起教師的重視,不能放任學生自由閱讀,潦草而過。
關于風的形成和風的方向的教學分析
關于風的形成是本課重點的知識內容,而風向的確定則是本課的難點知識,確定風向的關鍵是明確幾種力的關系,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這種力在氣壓場中如何繪制應該使學生明確,無論等壓線的表現形式如何,水平氣壓梯度力始終與等壓線垂直并由高壓指向低壓。空氣一旦運動起來,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轉偏向力只影響空氣運動的方向而不影響空氣運動的速度,當這兩個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風而立低壓在左,高壓在右,這個運動的過程,教材中用一幅圖像加以表示。這種風向只會出現在高空大氣中,而近地面的風,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摩擦力既改變力的方向,又會對風速產生一定影響,當三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斜交,由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復雜,不必讓學生了解,學生只要知道結論即可。
關于大氣的水平運動的教學建議
關于“大氣的水平運動”這部分內容,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確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引導學生判讀教材提供的圖像“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明確繪制水平氣壓梯度力應該注意的問題:水平氣壓梯度力總是與等壓線相垂直并由高壓指向低壓。當空氣開始運動后,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如果只受到兩個力的影響,二力平衡風向如何表示,這部分內容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如能夠提供學生動畫演示有助于學生理解地轉偏向力如何逐步影響水平氣壓梯度力最終達到二力平衡,使風向達到穩定。在近地面的風除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外,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復雜,不需要學生了解,但三力達到平衡后的風向應該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加以了解,學生了解了平直等壓線中風向的繪制方法后,可以結合教材提供的“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的等壓線和風向”示意圖,引導學生學會繪制在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等壓線呈閉合狀態時的風向,并能夠總結出風向偏轉的規律。本節課教學注意指導學生繪制示意圖的方法,訓練學生繪圖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關于熱力環流的教學分析
這部分內容教材配置了一幅圖像,說明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圖像時應特別注意A、B、C三地受熱不同,出現空氣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運動,由于這種運動導致高低空空氣密度不同,因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現氣壓高低的不同,如果不是在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不具可比性;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出現差異,就會產生空氣的水平運動,這就是風。
關于熱力環流的教學建議
本節課以講授法為主,但應注意在教學過程 中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注意運用啟發式進行教學。在引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總結學過的太陽輻射在各緯度分布的特點,由各緯度冷熱不均引導學生分析特點。在學生明確了冷熱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后,運用教材提供的熱力環流示意圖逐步分析冷熱不均首先引起大氣的垂直運動,由于垂直運動導致不同高度大氣密度不同,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地區出現氣壓差異從而引起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了熱力環流。熱力環流在實際生活中是存在的,教材提供了一段閱讀材料,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段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在城市與郊區會出現熱力環流現象,使學生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切實感受到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①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②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教學手段】多媒體資料庫
【教學過程 】
(引課)地球表面各緯度獲太陽輻射多少有何不同?總結太陽輻射隨緯度變化的規律。
(學生閱讀教材“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流”示意圖思考)空氣受冷熱不同,其運動有何不同?→受熱地區空氣上升運動,受冷地區空氣下沉運動。大氣垂直運動的結果是什么?→導致大氣密度發生變化,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現氣壓高低不同→空氣水平運動,從而形成環流。分析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說明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熱力環流現象。
(板書)一、熱力環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學生閱讀教材“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此圖了解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含義以及繪制的方法。并說明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板書)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學生閱讀教材關于“二力平衡的風向”示意圖或教師展示二力平衡的動畫過程)教師講解二力達到平衡的過程中,風向如何偏轉,當二力平衡時,風向的特點,并向學生說明,在實際的大氣運動中,這種風向只在高空,不考慮摩擦力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而在近地面,必須考慮摩擦力的影響,因此風向是在三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達到平衡后才可能穩定。
(學生閱讀教材中“一月海平面的等壓線和風向”圖)教師指導學生繪制閉合等壓線中三力平衡時的風向,并引導學生總結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空氣運動的規律。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學習對于學生有一定難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識,因此教師的講授較為重要,雖然本課教師的講授較為突出,但學生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應設計一些由淺入深的問題,并借助計算機動畫演示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另外在教學中應注意運用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及相關圖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使問題,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并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
【板書設計 】
第三節
一、熱力環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大氣的運動 篇6
2.3大氣的運動(2課時)
教學目標 :
1. 熱力環流:a.引起大氣運動的原因 b.熱力環流的產生及圖示
2. 大氣的水平運動——風:a.水平氣壓梯度力
b.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對風的不同影響及圖示
教學重點、難點:熱力環流、風的形成及影響風的各種作用力
知識結構:
來源:太陽輻射
大 根本原因:太陽輻射強度的唯獨差異
氣 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地面冷熱不均—大氣垂直運動—水平氣壓差—大氣水平運動)
的 原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運 大氣的水平運動 只改變方向的力:地轉偏向力
動 阻力:摩擦力
大氣水平 低氣壓中的大氣,逆時針方向旋轉輻合(北半球氣旋)
運動形式 高氣壓中的大氣,順時針方向旋轉輻散(北半球反氣旋)
教學過程 :
引入:冬季風帶來了寒冷,夏季風帶來了雨水,熱量和水汽的輸送全靠大氣運動。
大氣運動的最簡單的形式是什么?
一、
熱力環流
1. 熱力環流的成因:地面冷熱不均。
指出:高低緯度的溫度差異是全球最基本的冷熱不均。
2. 形成過程:
(1) 地面冷熱不均首先產生大氣的垂直運動。
大氣受熱上升,冷卻使大氣下降。
(2) 大氣的上升和下降引起同一高度的氣壓差異。
(3) 水平氣壓差異形成大氣水平氣壓梯度力,引起
大氣水平運動——風。
水平運動梯度力總是由高壓指向低壓;即風總是由高壓吹向低壓。
小結:冷熱不均——大氣垂直運動——同一高度水平氣壓差異——大氣水平運動——熱力環流
3. 熱力環流的圖上判斷:
(1) 等壓面向上凸表示高氣壓,向下凹為低氣壓。等壓面上各點氣壓相等。
(2) 海拔低處氣壓總是高于海拔高處。
(3) 相同高處氣壓,冷處高于熱處。
練習:圖中①②③④⑤各點, ①
氣壓最高的是 ;最低的是 。
解:①=②=③,④>①(∵④海拔低于①,∴④氣壓高于①) ④ ② ⑤
⑤海拔高于③,∴⑤氣壓低于③。
判斷:書P34《城市與郊區間的熱力環流》 ③
①城區因工業生產與汽車等人類活動,氣溫高于農村,稱為“城市熱島”。
②圖中熱力環流稱為“城市風”。
③規劃時應將有污染的工廠布局在城市風的下沉氣流距離之外。
二、 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1、 大氣水平運動中所受的力
(1)水平氣壓梯度力
①概念: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稱為氣壓梯度,氣壓梯度使空氣由高氣壓流向低氣壓的力,叫水平氣壓梯度力。
②力的產生:水平氣壓差
判斷:右圖所示的4點中
大氣所受的水平氣壓梯度力最大的是 B a b d
A.a點 B.b點 C.c點 D.d點 c
③特點:A.由高氣壓指向低氣壓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hpa)
B.力的方向⊥等壓線
C.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b點風力最大。
(2)地轉偏向力
①力的產生:地球自轉。
②特點:A.僅改變風向,不影響風速
問:如何改變風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轉)
B.自轉偏向力與風向垂直
練習:下列圖示中,正確表示北半球風向的是 C
1006 1012
1008 1010
1010 1008
1012 1006
A B C D
( 3 ) 摩擦力
讀圖2.11《在氣壓梯度力與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風(北半球)》
①高空中因無摩擦力而使風向與等壓面平行。
②低空(近地面)因有摩擦力而使風向與等壓線有一個
交角。
∴風向與等壓線有無交角,可以判斷風在高空還是在
低空(近地面)。
2、 風所受到的各種力的判斷:
①先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與等壓線垂直,高氣壓指向低氣壓)。
②再確定風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與風向成90°的是地轉偏向力。
④與風向相反的是摩擦力。
小結:①從右圖中可分析出風所在的南北半球,氣壓高低,高空還是低空。
②近地面大氣在以上力的作用下:
低壓中的空氣,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輻合運動。
高壓中的空氣,呈順時針方向旋轉輻散運動。
大氣的運動 篇7
2.3 大氣的運動
教學目標 :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2.掌握熱力環流的成因;
3.理解影響大氣水平運動的因素。
4.理解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風向和高低氣壓的判斷方法;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自繪熱力環流圖和大氣水平運動圖,提高學生繪制地圖的能力。
2.運用等壓線分布圖,分析高低氣壓的分布及大氣水平運動的規律。
3.閱讀《風力等級表》,加深對天氣預報知識的理解。
(三)德育滲透點
對“城市與郊區之間的熱力環流”的講解,使學生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幫助學生認識合理開展城市布局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1.熱力環流的成因;
2.理解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教學難點 :
1.熱力環流的成因
2.分析大氣水平運動的幾種作用力
教學設想
運用投影片、板圖、Flash動畫演示等教學媒體;教學中用引導配合圖表分析為宜。
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的第三課,是從動態的角度來研究大氣環境。主要講二塊知識:1.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2.大氣的水平運動;內容上看本課具有承上啟后的作用,而且可以說是本單元和全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過程 :
〖導入 〗
創設一個情景:除夕之夜,一家人圍著火爐吃火鍋,這時桌子上方的日光燈卻在不停地晃動。讓同學們考慮這是為什么。——由于受到熱力作用,大氣便會運動,那么造成這種運動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點?又會對氣壓產生什么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講授新課〗(請點擊圖標)
大氣的運動 篇8
2.3 大氣的運動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2.掌握熱力環流的成因;
3.理解影響大氣水平運動的因素。
4.理解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風向和高低氣壓的判斷方法;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自繪熱力環流圖和大氣水平運動圖,提高學生繪制地圖的能力。
2.運用等壓線分布圖,分析高低氣壓的分布及大氣水平運動的規律。
3.閱讀《風力等級表》,加深對天氣預報知識的理解。
(三)德育滲透點
對“城市與郊區之間的熱力環流”的講解,使學生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幫助學生認識合理開展城市布局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1.熱力環流的成因;
2.理解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教學難點:
1.熱力環流的成因
2.分析大氣水平運動的幾種作用力
教學設想
運用投影片、板圖、flash動畫演示等教學媒體;教學中用引導配合圖表分析為宜。
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的第三課,是從動態的角度來研究大氣環境。主要講二塊知識:1.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2.大氣的水平運動;內容上看本課具有承上啟后的作用,而且可以說是本單元和全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
創設一個情景:除夕之夜,一家人圍著火爐吃火鍋,這時桌子上方的日光燈卻在不停地晃動。讓同學們考慮這是為什么。——由于受到熱力作用,大氣便會運動,那么造成這種運動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點?又會對氣壓產生什么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講授新課〗(請點擊圖標)
大氣的運動 篇9
一、介紹“我”為什么要選這節課。(主要是介紹這節課的重要性、這節課在教材中的前后聯系和本課的教學目標 。)
介紹大氣的運動在大氣環境單元中的地位、和其他大氣要素的聯系;對其他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例:大氣運動是大氣環境這一單元中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大氣中的熱量、水汽的輸送、天氣的變化都是通過大氣運動實現的。。。
首先,表現在他和本單元前、后知識的聯系上。。。
其次,從本課時所涉及的知識來看,“風”是表征天氣和氣候特點的要素之一。。。
第三,從學生的認知角度看。。。
第四,從教學大綱對本課的要求看。。。
所以我覺得本課學習的重點應該是。。。。(注意應包括認知、技能、情感)
二、介紹“我”關于對這節課的教學策略。(實際上是介紹這節課擬采用的教學模式、方法、流程、教學目標 達成的途徑,尤其注意對教材、教學重點、難點的處理。)
例:(以教學方法為例,注意應說明幾方面,針對某一方面“我”打算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如果有必要還要加上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根據前面的分析,打算首先從呈現具體現象入手。。。
其理由是。。。
再例:在有等壓線配置情況下的實際風向判讀,是本節知識應用于實際的關鍵,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技能,我打算。。。。
其理由是。。。
三、介紹本課的應準備和使用的教具、其他的學習材料。(方法同上)
例:本課打算主要以多媒體課件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因為多媒體具有。。。的特點,而本課有許多地方都需要有過程的呈現。比如,在不同等壓線分布的情況下,水平氣壓梯度力、地球自轉偏向力、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是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
四、關于教材中插圖、圖冊的使用。
例:圖是地理的重要語言,使學生獲得讀、用、析圖的方法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本節課中,打算著重指導學生。。。
五、關于本課板書的設計和結構。
例,這節課的板書,打算設計成“綱要信號”的形式,其好處是。。。
特別提示:
1.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覺得有必要單獨立出來講的,可以再分幾點。
2.說課的關鍵是解決好“我”將做什么和“我”為什么這樣做的問題。基本原則是“合情合理”和“有依有據”。
3.如果把說課簡單地認為是說“教案”那就大錯特錯了。
4.從教學相長的原則看,說課時還應說明"我"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
大氣的運動 篇10
《大氣的運動》教案
濟源二中 宋 珍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①使學生認識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及大氣運動的分類。 ②使學生認識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及產生的地理意義。 ③使學生掌握大氣的水平運動——風產生的原因及風向的由來。
能力目標: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②培養學生觀察、思維、想象和判斷的能力。 ③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并能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的能力。 ④培養學生實際生活中對地理事物的觀察判斷能力。
思想教育目標: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學重點:①熱力環流;②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教學難點:分析大氣水平運動的幾種作用力。
教學用具:多媒體電腦
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啟發式教學。
教學設想:
①借助多媒體把抽象的大氣運動,具體、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便于學生認知發展過程的實現,利用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而且還可以實現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展能力的目標。
②注重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理論學習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從根本上講,學生學習知識目的就是為了在生活中能夠自如的運用知識指導生活實踐,所以注重聯系實際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特別是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地理課程的實用性,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地理課程的興趣。
2.3大氣運動
導入新課: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內容是 2.3《大氣運動》。
講授新課:展示本課教學內容(主菜單)。
(教師提出要求) 學生用一分鐘時間預習課文前言,對照屏幕上展示的內容,大家在課文中找到前四個知識點對應的內容:
1、大氣運動的地理意義
2、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
3、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4、大氣運動的分類 (教師闡述第一個知識點的內容做示范) 大氣中熱量和水分的輸送,以及各種天氣變化,都是通過大氣運動來實現的。這就是大氣運動的意義。由此可見大氣運動和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我們研究大氣運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由個別學生作答其余三個問題)
2、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于太陽輻射。
3、由于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高低緯度間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緯度間溫度的差異,這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簡單的說:地面冷熱不均是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4、大氣運動可以分為,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垂直運動包括氣流的上升和氣流的下沉,水平運動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風。
一、 熱力環流: 現在我們以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為例來具體了解一下大氣到底是怎么運動的。同時也驗證一下以上幾個知識點是否正確。這部分也是我們本課的一個重點。
1、點擊“熱力環流”熱區進入第一部分教學內容。 (生齊讀)熱力環流的定義。 在研究熱力環流之前我們先有個對比的模子。 顯示假如地表均一,受熱一致情況下A、B、C三地的空氣密度和等壓面隨高度的變化均一致,等壓面平直。(生觀察、師點撥得出結論)
(1) 顯示示假如地表性質均一,當A地受熱,B、C兩地冷卻情況下空氣將會放生什么樣的變化? 也就是說會怎樣運動?三地的空氣密度和等壓面又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生觀察思考,師點撥得出結論): A地受熱多,近地面空氣膨脹上升,到上空聚積起來,使上空的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B、C兩地受熱少,空氣冷卻收縮下沉,上空的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于是,在上空,空氣便從氣壓高的A地流向氣壓低的B、C兩地。在近地面,A地空氣上升后向外流出,這就使A地近地面的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B、C兩地因有下沉氣流,近地面的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于是近地面的空氣又從B、C兩地流回A地,以補充A地上升的空氣,從而形成了熱力環流。
(2) 顯示熱力環流全圖。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理清熱力環流中各個環節的產生順序、因果關系。)
①由圖中演示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熱力環流形成的最后一個步驟是:大氣水平運動的形成,那么大氣的水平運動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
②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又是怎樣引起的呢? (空氣的上升和下沉運動,也就是空氣的垂直運動)。
③空氣的垂直運動又是怎么產生的呢? (地面冷熱不均)。 所以地面冷熱不均是形成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在正個過程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大氣運動分為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垂直運動包括氣流的上升和下沉。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本節的第二個重點,也是熱力環流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根據受力不同,風的狀態也不一樣,在這里我們主要研究風的方向。
1、風的原始狀態: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 (生齊讀)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定義。 (師指出)水平氣壓梯度力是風的原動力。 (師引導)水平氣壓梯度力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在水平方向上產生了氣壓差異,也就是有氣壓梯度的存在。所以水平氣壓梯度力是一個使空氣由高壓區流向低壓區的力,它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流向低壓。那么請大家思考:只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風的方向是怎么樣的? (與水平氣壓梯度力重合,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
2、高空中的風:受兩個力作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 (師引導)在地球表面做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會發生偏轉,可以簡單的認為是受到了一個垂直于運動方向的里的作用,也就是地轉偏向力的作用。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二力合作的結果。 (師邊演示動畫邊點撥):二力作用,當二力達到平衡的時候風向穩定,由圖上可知:風向和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和等壓線平行,也就是說,風向已經是在原始風向的基礎上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做了90度的偏轉。由于地轉偏向力在南半球向左,北半球向右,所以作用力的結果在風的方向上也有明顯的體現。 (記憶方法點撥):伸出自己的雙手,南左北右(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
手心朝向自己,四指指向低壓,大拇指伸開和四指成直角關系,四指指向代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就是風向。(記憶方法應用練習)
3、近地面的風:受三個力作用,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 (師引導)
摩擦力在高空是可以忽略的,近地面的摩擦力主要是由于大氣和大氣之間以及大氣和地面之間的摩擦產生的。它的方向和風向相反。 (師演示動畫)
由圖上可知:三力作用的是:風向和水平氣壓梯度力成一夾角,和等壓線也成一夾角,也就是說,風向已經是在原始風向的基礎上受到其它二力作用,做了小幅度的偏轉。地轉偏向力在南北半球的不同,在近地面的風向上也有體現。 (記憶方法點撥):伸出自己的雙手,南左北右(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
手心朝向自己,四指指向低壓,大拇指微張和四指成銳角關系,四指指向代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就是風向(記憶方法應用練習)
隨堂練習 作針對性點評。
課后小結: 展示本節內容,進一步強調重點難點。
(留課后思考題,為下節準備)等壓線呈同心圓狀時,風向是什么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