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的化合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用途。
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相互轉化規律及性質的不同點。
能力目標
運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
情感目標
通過閱讀材料“侯氏制堿法”,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很多,本節教材在初中已介紹過的氫氧化鈉和氯化鈉等的基礎上,主要介紹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對于過氧化鈉,重點介紹它與水的反應,及與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還簡單介紹了過氧化鈉的用途。其中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是本節的難點。
對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重點介紹它們與鹽酸的反應,以及它們的熱穩定性。同時,通過對它們的熱穩定性不同的介紹,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鑒別方法。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同時也是本節的重點。
本節教材與第一節教材相類似,本節教材也很重視實驗教學。例如,教材中對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介紹,都是先通過實驗給學生以感性知識,然后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共同得出有關結論。這樣編寫方式有利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使他們能主動學習。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實驗,具有探索和設計實驗的性質,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能力。
在介紹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及它們的熱穩定性時,采用了對比的方法,這樣編寫,可使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記憶知識,也有利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材也重視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及化學史的教育。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法建議
1.加強實驗教學。可將一些演示實驗做適當的改進,如〔實驗2-5〕可改為邊講邊做實驗。可補充 與 反應的實驗,把蘸有 的棉團放入盛有 的燒杯中,觀察棉團的燃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反應及其應用。
還可以補充 漂白織物的實驗,以說明 的強氧化性。
的性質也可運用滴水著火這一引人入勝的實驗來引入。
2.運用對比的方法。對于 和 的性質,可在學生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填寫表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訓練學生科學的方法。
3.緊密聯系實際。
教學要盡可能地把性質和用途自然地聯系起來。對 的一些用途所依據的化學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學生說明在后面的課程里將會學到。
4.閱讀材料“侯氏制堿法”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或參考有關我國純堿工業發展的史料,宣揚侯德榜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可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侯氏制堿法講座。 課題: 重點: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 難點: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過程 [提問]鈉與非金屬反應,如 、 、 等分別生成什么物質?而引入新課 1.鈉的氧化物 (1)展示 、 樣品,讓學生觀察后總結出二者的物理性質。 (2)演示課本第32頁[實驗2一5]把水滴入盛有 、 固體的兩只試管中,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檢驗生成氣體(圖2-6)。 演示[實驗 2-6]用棉花包住約 粉末,放在石棉網上,在棉花上滴加幾滴水(圖2-7)。觀察發生的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分析出鈉的氧化物的化學性質。 ① 、 與水反應 (放出氧氣) (不放出氧氣) ② 、 與 作用 (放出氧氣) (不放出氧氣) [討論] ① 是否是堿性氧化物 ② 是否是強氧化劑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結論: 與水作用除生成 還有氧氣生成,與二氧化碳反應除生成 外也還有氧氣,所以 不是堿性氧化物,由于與某些物質作用產生氧氣,所以是強氧化劑。 [補充實驗] 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織物的漂白實驗,有色織物褪色。 ②將酚酞試液滴入該溶液,酚酞開始變紅,又很快褪色。 [結論]過氧化鈉有漂白作用,本質是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 (3)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 的用途 授課過程中始終要求對比的形式進行比較氧化物的聯系與區別 2.鈉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①展示 樣品,做溶解性實驗。 演示實驗第32頁[實驗2-7][實驗2-8] a. 與鹽酸反應,比較反應速率快慢 b. 、CO的熱穩定性實驗 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將二者的性質總結列表。 ②讓學生回憶將過量 通入澄清石灰水時的反應現象及有關化學方程式: [提問]: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外因條件變化時,二者可否相互轉化? 提示 也具有和 相似的性質: 碳酸氫鈉也具有 相似的性質: 有關離子方程式: [結論] 既碳酸鹽和碳酸氫鹽的轉化,本質就是酸根離子中“ ”的變化。 ③“侯氏制堿法”及碳酸鈉、碳酸氫鈉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學生閱讀課文后總結得出。 總結、擴展: (1)總結 通過列表對比學習:鈉的氧化物;碳酸鈉和碳酸氫鈉;以及連線法表示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轉化,可使學生更直觀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識,及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 (2)擴展 根據 的性質可知 與 反應,則可增加可燃燒氣體(如 、 、 ……)與 共存于密閉容器,電火花點燃時反應以及酸式碳酸鹽與 共熱時的反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根據 和 的相互轉化,不僅可掌握碳酸鹽、碳酸氫鹽相互轉化的一般規律,同時要指出 和 在固態時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檢驗方法,在固態時,可用加熱法,在溶液中則需選用 溶液和 溶液,而決不能用 溶液或 溶液。 布置作業 : 1.補充作業 (1)向飽和 溶液中通過量的 的現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鈉塊(氧化部分生成 和 )5g,與水完全反應,生成氣體1.12L(標準狀況),將這些氣體引燃后冷卻到標準狀況,剩余氣體為0.0336L,求鈉塊中單質鈉、氧化鈉、過氧化鈉各多少克? (3)由 與 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堝中充分加熱至質量不變時,將殘留固體用足量的鹽酸溶解可產生標準狀況的氣體3.36L;若將28.2g原混合物與鹽酸反應則放出標準狀況下氣體4.48L,由此計算:①殘留固體質量,②n值,③ 質量 (4)今向100g 8%的 溶液中通入 ,生成的鹽的質量為13.7g時,通入多少克 ? (5)200℃時,11.6g 和 的混合氣體與足量 充分反應后,固體質量增加3.6g,求混合氣體的平均分子量。 2.教材有關習題 參考答案: (1)現象:產生白色沉淀 原因:①溶解度: ②溶質的質量: ③溶劑:反應消耗水,使溶劑減少 (2) (3)①15.9g ② ③ (4)6.6g (5)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一)鈉的氧化物 (二)鈉與鹽(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比較) (三)[小結]:Na及其化合物的相互關系
教學設計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