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教學的嘗試
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我們學校每班每周排兩節歷史課。本學期按計劃學習《歷史》必修2。
xx年3月2日,星期三下午高一(1)班的歷史課。學習的內容是第2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根據教材的內容及高中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三個方面備課,并寫了教案。由于當時在銀川新城商業廣場舉辦瓷器展銷活動,課前布置學生抽時間去參觀。教學過程的設計中,要求學生重點掌握中國古代冶金、制瓷和絲織的發展與成就。
這節課開始很順利。首先用談話法,從絲綢之路、china與瓷器等問題導入新課,依次學習古代手工業的形態和高超的冶金技術。學到古代瓷器時,學生先閱讀第18頁的文字介紹,再辨認第19頁的宋代瓷器。因為有文字介紹,學生在討論中較順利地區分出了宋代五大名窯的瓷器特征。這個班的學生思維活躍,與教師的交流也很融洽。此時,一名叫馬丁的學生拿出了一本中國古瓷器鑒賞方面的書遞給我,并要我給他們講講古瓷器方面的知識。其他學生也有此要求。我粗略地翻了翻書,覺得古瓷器知識太欠缺,也就很難給學生以滿意的講解。無法,只能讓馬丁同學就這本書上了解的內容給大家講講。沒想到馬丁的講解學生很喜歡,一發不可收拾。到了下課的時間,學生意猶未盡,紛紛要求再給一節課的時間讓馬丁繼續講解。但學校安排的課時有限,于是答應學生另安排時間。
根據新課程普通高中《歷史課課程標準》的精神:“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經課后反復思考,決定抓住這一契機,決定在高一年級舉辦古瓷器鑒賞報告會。后安排高一各班學生自愿報名,自己準備報告材料。3月11日,高一年級全體并邀請全校有興趣的師生共同參加報告會。當天下午第二節課后,報告會按計劃在階梯教室舉行。會上共有16名學生上臺報告演示。有的學生帶來了vcd片,大多數是圖片和文字介紹,還有一位同學帶來了兩件瓷瓶展示。報告演示會持續了兩節課,學生對古瓷器有了較完整的了解和掌握。這種學習效果在課堂上無論如何是達不到的。這一活動從歷史課教學模式看有幾個變化:一是學生由被動管束學習者變為主動學習者,由靜聽老師講授變為學生主動參與;二是由單一班級授課制變為多種因材施教的教學;三是由單純的知識與能力教育變為社會實踐能力的素質教育。學生自我準備的報告會盡管有新意,然而事后反思,這次活動多有遺憾:一是準備略顯倉促。如果準備時間再長些,參與的學生再動員多一些,可能會更好;二是學生的品析僅局限于一般的介紹,缺乏深度。我想,以后的教學中遇到這部分內容時,除了進一步完善學生報告演示會的學習形式外,可以請研究瓷器的專家或專業瓷器收藏家給師生做專門的專業講解,可能效果更好。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