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
第4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 【考綱課標解讀】 知道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 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中國土地制度演變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的變化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重農抑商”政策對中國古代農業和商業發展產生的影響。理解“海禁”與“閉關鎖國”的含義。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變及其影響;“重農抑商”政策實施的原因和評價;“閉關鎖國”政策實施的背景及其評價,是本課的重點。土地所有制的演變,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歷代政府的經濟政策與時代特點的關系,是本課的難點。 【考點概括梳理】 一、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 1、規律引導:演變的實質是 的調整,演變的根本原因是 的發展 2、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于 所有。 (2)奴隸社會(夏商周時期):土地國有制(井田制:以國有為名實為貴族所有) 土地歸 所有,一切土地屬于 ,國王把土地層層 分封,受封者時代享用,不得 ,但要向國王交納貢賦,強迫 耕作土地 (3)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產生——春秋時期:由于 的使用,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出現了許多 田, 井田制日趨 公元前594年, 國首先規定,不論公田、私田,都要按 納稅,其他諸侯國也相繼進行 改革,這就形成了新的 所有制。 ②法律確立——戰國時期:新興 的經濟勢力越來越大。各諸候國先后開展了 運動。 其中較為徹底的變法是秦國的 。它以 形式確立 土地所有制。 ③形式: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小自耕農土地所有制。 “屯田制”三國時,曹操為了籌措軍糧,實行 制。這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均田制”:北魏土地制度實行 制,隋代和唐代前期,繼續實行這種制度,其 的規定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隨著 的嚴重與土地買賣的頻繁,這種制度繼續推行而逐漸瓦解。 ④沖擊:“均田免糧”:明代后期,土地 ,加上天災,租稅沉重等原因,明末農民大起 義爆發。李自成的農民軍針對封建土地制度,提出了 的口號,說明封建土地制度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發展的桎梏。 ⑤徹底廢除: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全國進行 ,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二、古代的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 (1)內容:其核心內容是主張重視 生產和 經濟,嚴格限制 的發展。 (2)目的:直接目的是確保 的征派和 的征收 根本目的是鞏固 統治。 (3)演變:①戰國: ②漢初: ③漢武帝時: ④中唐以來: ⑤明清時期: (4)評價①積極作用(前期和中期): ②消極作用(明清時期): 2.“閉關鎖國”政策(1)含義: (2)具體表現: ①明代: ②清代: (3)原因 ①根本原因:自給自足、落后閉塞的封建 經濟 ②客觀原因:a明中期 侵擾我國東南沿海 b西方殖民者向東方殖民擴張(例如荷蘭占領中國 ) ③c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 思想原因: (4)評價 ①積極作用: ②消極作用:妨礙海外市場開拓,抑制資本原始積累,阻礙 的發展;阻礙中外經濟文化 交流,中國長期與世 ,逐漸 于世界潮流 三、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1、產生及緩慢發展過程 (1)明朝中后期:產生 (2)清朝:緩慢發展 2、主要特征 (1)微弱、稀疏; (2)出現在個別地區、個別部門; (3)發展水平低; (4)最初多表現為分散的手工工場形式。 發展緩慢的原 因 (1)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 ①經濟結構方面: ②政治結構方面 【重點難點突破】 綜合認識封建土地所有制 2、比較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的異同點 3、閱讀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清政府規定廣州是允許外商來華貿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廣州也百般限制中國人與外商接觸。政府特許的“十三行”不僅壟斷與外商的經濟往來,還代表政府出面辦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 乾隆皇帝在給英王喬治二世的信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絲帛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須之物,是以加思體恤! 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反映的實際上清朝的什么政策?材料二中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實行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嗎?為什么? (2)基于以上根本原因,明清兩代還采取過哪些相關政策?這些政策造成哪些嚴重后果? (3)80多年后,英國人是怎樣來回應乾隆皇帝的后人的?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 【考點模擬演練】 一、選擇題 1.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一文中認為:《春秋》在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稅畝”的記載,雖然僅僅三個字,卻含有極其重大的社會變革的歷史意義。這里所說的“重大的社會變革的歷史意義”主要是指 a.承認了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 b.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國有制度不斷完善 d.井田制在歷史上完全消失 2.北宋前期統治者認為"富室連田阡陌,為國守財爾!緩急盜賊竊發,邊境擾動,兼并之財,樂于輸納,皆我之物"。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縱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籌集軍費
c.準備搜刮百姓以抗遼 d.減輕人民負擔,限制大地主的特權 3.康乾時期,蘇州帳房"散放經絲,給予機戶,按綢匹計工資,機戶織成綢緞,送歸帳房批售,小機戶無甚資本,往往持帳房為生"。這種現象主要說明
a.當時手工工場已普遍開設 b.行會對絲織業生產進行壟斷
c.帳房就是手工工場主 d.商人打入生產領域成為包買商 4.《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財產輕便),其產約則輕(容易)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 a.民貴君輕 b.重農抑商 c.施行仁政 d.閉關鎖國 5.從宋代始租佃經營已成為僅次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其主要原因是 a.農民樂于接受這種經營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 c.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徹底廢除 d.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非選擇題 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律》中……對地主官僚“占田過限”、“妄認盜賣公私田”、“在官侵奪私田”等不法行為,也定有懲治律條。州、縣、里正地方官須依均田令進行土地還授,“若應受而不授,應還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地方官“諸差科賦役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賦斂的,以坐臟或枉法論罪。 材料二 唐代均田令對貴族官僚業田的規定不僅全面,而且數額很高,對土地買賣的限制也比較松弛,……皇帝對貴族官僚無限制的賜田,……到玄宗時期,一方面因為商品經濟空前發展, 從事兼并的富商大賈愈來愈多,另一方面,官僚集團也空前膨脹。……“兼并之弊,有愈于漢成(帝)、哀(帝)之間。” 材料三 安史之亂以后,貧富分化更加懸殊,“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贝蟮刂鞯耐恋囟嘹淠跋噙B,他們把相連在一塊的土地組成一個生產單位,當時通稱為田莊!谔坪笃,官府、皇室、官僚、豪富以至寺院,都擁有大小不一、數量不等的田莊。 ——摘自《中國古代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唐律》為保證均田制的順利實施作了哪些具體規定? (2)綜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說明唐均田制不能長久維持的原因。 (3)《唐律》雖然對均田制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最終均田制還是遭到了破壞,你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7.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未事不禁,則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從。......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戮力(努力)本業耕織,致(交納)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懶惰)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官家奴婢)。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富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 者,蓋皆本也。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材料三 朕觀四民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賈,皆損食于農,故農為天下之本 務,而工賈皆其未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農,而并有害于工矣。 ――清·雍正帝語 材料四 有人說,山西人天生有經商才能,“誠信”著稱天下,崇信“管鮑遺風”。當地流傳著“有兒開商店,強如坐知縣”,“生子可作商,不羨七品空堂皇”的民諺。喬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是清代全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xx年上半年熱播的電視劇《喬家大院》講述了喬家榮辱興衰的過程。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經濟思想主張? (2)材料二體現了黃宗羲怎樣的思想? (3)在對外貿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 (4)試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簡要分析喬家大院當今能聞名全國的原因。 【高考真題再現】 1(xx年浙江文綜)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項結論,其中正確的是 北宋賦稅結構變化表 農業稅(萬貫)非農業稅(萬貫)農業稅:非農業稅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寧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①農業稅的消長反映農業生產削弱的趨勢②非農業稅的增長反映工商業的發展③政府財政收入越來越倚仗于非農業稅④重農抑商政策已不再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