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歷史上冊全套教學案3
二、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義和團運動
①概況
a.19世紀末,廣大人民群眾的 斗爭匯集成了義和團運動,他們懷著樸素的 激情,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
b.清政府無力鎮壓,只好 ,義和團運動在中國北部迅速發展。
c.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的途中發出“ ”,義和團運動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②意義:體現了中國人民 的英勇斗爭精神,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清王朝的 運動。
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①目的:鎮壓中國人民的 ,維護帝國主義的 。
②經過
a.19xx年6月,八國聯軍在英國海軍中將 的率領下從 進犯北京。
b.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后,慈禧和光緒帝在逃往 途中任命 和 與聯軍議和。
③結果及影響:19xx年,八國聯軍脅迫清政府簽訂了 ,這是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加深了中國人民的苦難,在北京設立的 成為列強侵華的大本營。
重難詮釋
1.關于義和團運動與太平天國運動的比較
①相同點:都是近代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運動;都以宗教作為發動、宣傳和組織運動的主要手段,采取暴力斗爭的方式;規模和影響都很大;都暴露出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都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都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都說明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②不同點:從興起的原因看,前者主要是由于鴉片戰爭后國內階級矛盾的空前激化;后者主要是由于中華民族和帝國主義矛盾的尖銳。從斗爭的主要對象看,前者把斗爭的矛頭主要指向清王朝;后者把斗爭的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從運動的進程看,前者有統一的領導,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提出了明確的革命綱領;后者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和斗爭綱領,始終處于分散狀態。從清政府對運動的態度看,清政府對前者自始至終堅持“剿”;對后者則經歷了“剿”→“撫”→“剿”的變化。從對西方的態度看,前者在反對列強侵略的同時,主張學習西方;后者盲目排斥一切外來事物。
2.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
①“扶清滅洋”口號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即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然而,這一口號并不是義和團在科學分析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這個口號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又是大多數中國人民對中外反動勢力的認識還處在感性階段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