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歷史上冊全套教學案3
②評價:
a.進步性:三民主義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因而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
b.局限性:三民主義是中國資產階級制定的革命綱領,它主張民族主義,又不敢明確反對帝國主義;它主張民權,又不敢發動人民,它主張民生,又不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這些都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的體現,其局限性決定了在三民主義指導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2.民主共和是大勢所趨
①主權在君還是主權在民,是傳統國家與近代國家觀念的分水嶺。建設主權在民的國家,是世界潮流和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政治近代化的本質特征。
②西方列強的入侵觸發了“天朝”深刻的國家危機,又激起先驅者對外部世界和西方國家制度的朦朧向往。經過林則徐、魏源等人的介紹,外國傳教士、出使人員和早期改良人士的輸導,康、梁、潭、嚴等維新人士的思想啟蒙和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勇敢嘗試,議會制、三權分立、民主自由、天賦人權等先進思想廣為傳播。“國者,斯民之公產也 ;王侯將相者,通國之公仆也。”“民之自由也,天之所畀也。”類似的驚世咳俗之論,猛烈抨擊了“朕即國家”、“皇權至上”等神圣不可侵犯的天條,從理論上移植了構建中國資產階級國家學說的基本框架,初步實現了國家學說的基本框架,初步實現了國家觀念從傳統向近代的轉型。
③正是在國家觀念更新和國家制度變革的互動中,孫中山以敢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趨利避害的價值尺度,融會中西,繼往開來,系統探究國家理論,創立了以三民主義打造近代國家的政治理念,并以“知難行易”為實踐指導,百折不撓地為推翻帝制、建立民國而赴湯蹈火。從世界大趨勢來看,辛亥革命是順潮流而動;在中國當時的情況下,孫中山的理論和實踐都超越了前人與同輩,將中國近代國家推進到最高水平。
④西方近代的國家學說和政治體制也是五花八門。孫中山在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三民主義的理論體系,把民族解放、國民革命和社會改革三大歷史任務融為一體,完整地提出了建設民族國家、國民國家和社會國家的思想,將革命黨人團結在三民主義的旗幟下,從而推動了民主革命的不斷發展,使救亡圖存的運動與政治近代化結合在一起,辛亥革命的偉大意義就在于推動中國走向民主、文明、富強之路。
3.孫中山為什么讓位于袁世凱
①客觀原因
第一,辛亥革命以后的國際國內形勢,歡喚一個強有力的人物來收拾局面,而此人非袁世凱莫屬。武昌起義發動成功,全國各地積極響應,但是社會動蕩,列強環伺;而革命尚未成功,清軍尚在眼前。資產階級迫切需要一個鐵碗人物來完成革命的任務—推翻清政府,同時又幫助他們穩定秩序,清除內亂,迅速體育內政,以防外人干涉。
第二,袁世凱在清末“新政”中,成績頗著,得到了資產階級的信任和歡呼。
第三,列強與資產階級各階層一致傾向“擁袁棄孫”。武昌起義后四天,以立憲派為主的江浙政治代表,就開始制定擁護袁世凱以收拾大局的計劃。他們一方面讓擁有實力的袁世凱迫使清帝退位,以順應一致要求共和的全國人心;另一方面則壓迫革命黨人交出政權,由袁世凱當共和政府的大總統。立憲派看好袁世凱,革命黨人也是如此,就連革命領袖孫中山、黃興以及汪精衛等也看好袁世凱。孫中山在擔任臨時大總統后,面對復雜動蕩的局勢,窮于應付,頗感心有余而力不足,遂認為“清帝退位,民國統一,彼此建設之事,自應讓熟有政治經驗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