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第19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俄國二月革命和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的出現;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意義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條件,培養學生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結合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分析其爆發的必然性。
(2)從不同角度比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3)結合十月革命的偉大影響,比較十月革命前后俄國和世界形勢的變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十月革命爆發的歷史必然性。
(2)、無產階級政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正確與否,是革命成敗的關鍵。
(3)、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1)俄國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2)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2、難點:(1)俄國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2)蘇維埃政權的鞏固。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巴黎公社失敗后,國際社會主義陷入了低潮,國際社會主義再次走向高潮的偉大開端是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為什么會在俄國爆發,過程又是怎樣的,又有何意義,這就是本課所探討的問題。
新課講授:
一、 革命前的沙皇俄國
毛澤東說過:“革命總是從那些勢力比較薄弱的地方首先開始,首先發展,首先勝利。”列寧在分析沙皇俄國的時候說:“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也就是說,俄國首先爆發無產階級革命不是偶然的。請同學們看課文,分析歸納一下俄國具備了哪些革命的條件?
在分析俄國革命爆發的原因時,教師可以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進行分析;客觀方面,俄國已經進入帝國主義時代,但同時又是最落后的帝國主義國家,“一戰”使得它各種矛盾激化,人民群眾無法生存,故而發動武裝起義。主觀方面,俄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成熟。
客觀歷史條件:
1、革命前俄國的社會狀況。
(1)、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教師要明確指出:這是俄國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它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政治上沙皇專制、貴族特權依然沒有廢除,經濟上貴族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獲得自由的農民依然一貧如洗,所以俄國國內市場依然十分的狹小,這些成為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也是俄國在19世紀末20實際初處于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環節的原因。
(2)、俄國已具有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征。1861年農奴制改革后,俄國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資本主義壟斷組織已經在國民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俄國帝國主義具有明顯的軍事封建色彩。
2、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國內矛盾。
學生閱讀教材第88頁第二段內容,分析一戰對俄國各方面的影響。沙皇俄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接連失利,國內經濟瀕于崩潰,激起全國各地不斷爆發革命運動,革命潮流沖擊著沙皇專制統治,革命時機成熟。從國際范圍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使無產階級有可能在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突破而取得革命的成功。
教師著重分析為什么此時俄國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
20世紀初的俄國,資本主義發展遠遠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國。資本主義工業既要依靠沙皇政府的庇護以求得發展,又受到前資本主義關系層層密網的困擾。沙皇專制制度依靠貴族地主階級和軍隊來維持自己的統治,具有明顯的軍事封建性。英法等外國資本的大量輸入,使俄國帝國主義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有侵略壓迫其他弱小國家和民族、爭霸世界的帝國主義本性,另一方面又因實力不足而處于對西方強國的依賴地位。上述政治經濟狀況使俄國成為帝國主義各種矛盾表現得最集中、最尖銳的國家,即壟斷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的矛盾,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殘余同人民大眾的矛盾,大俄羅斯民族同各少數民族的矛盾。俄國帝國主義同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和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存在,使俄國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