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一、學法指導
1.對于十月革命的分析要注意從偶然性和必須然性的結合去考慮。
2. 二月革命后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必然不會長久,注意從兩個政權的性質和代表階層的利益去分析把握。
二、知識結構
三、重難點突破
1.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爆發的根本原因、特點及勝利的原因
根本原因:當時在俄國存在的各種社會矛盾,既包括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也包括因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連連戰敗而激化了的各種社會矛盾。隨著社會危機的不斷加深,不僅下層群眾要求改變現狀,就連俄國的資產階級也想通過推翻沙皇制度,發展資本主義。這使得發生一場政治變革的條件日益成熟。俄國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國舊有的生產關系已經完全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特別是沙皇制度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障礙。
盡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權,但沒有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務,沒有解決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原因在于“二月革命”后,掌握實際權力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執行沙皇政府原有的國內政策,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選擇俄國革命的前進方向,就成為十分迫切的問題。
俄國的十月革命的特點:
(1)十月革命走的是通過中心城市武裝起義奪取全國政權革命道路。
(2)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裝暴力奪取政權并取得勝利的形式。
(3)它打破了馬克思主義的傳統觀念,沖破了帝國主義的包圍,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單獨取得了勝利,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4)十月革命經歷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緊密相聯、急劇發展的不同性質的階段。
勝利原因:
客觀原因: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成為帝國主義各種矛盾表現得最集中、最尖銳的國家。②第一次世界大戰加速了革命形勢的發展,為俄國革命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③利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后的革命時機,俄國反動軍隊集中前線后方薄弱。
主觀原因:①事業的正義性,得到人民的支持,廣大的貧苦農民成為革命的同盟軍;②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③及時通過政治、經濟、外交措施來鞏固政權;④各國無產階級的支援;⑤革命軍隊的英勇作戰。
2.俄國革命的道路
通過中心城市武裝起義奪取全國政權,是俄國十月革命道路。這是由當時俄國特有的國情決定的:
①革命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比較成熟,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革命的客觀條件主要是指俄國國內的各種矛盾,而革命的主觀條件則是指領導俄國十月革命的布爾什維克黨有指導革命的正確方針,俄國的無產階級力量比較集中以及它擁有革命的同盟軍──貧苦農民;
②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鎮壓革命力量,致使革命不可能和平發展,無產階級政黨和人民只能采取武裝奪權的方式;
③彼得格勒的革命武裝力量強于武裝力量;
④在組織和發動起義方面,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抓住了起義的有利時機。
因此,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比較順利地取得勝利,布爾什維克迅速掌握國家政權。而且這一行動很快輻射到莫斯科等其他中心城市,布爾什維克黨人和革命力量很快掌握了各地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