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第14課 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背景、簡況、結果和影響。義和團運動興起的背景、口號、結果和歷史意義。
2.過程與方法: 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戰爭爆發的背景和影響;從主觀、客觀兩個方面分析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中日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三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危機感和責任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背景、簡況、結果和影響。義和團運動興起的背景、口號、結果和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關于義和團運動與太平天國運動的比較;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中國近代社會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近代史上列強有過哪些侵華戰爭嗎?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對,列強的堅船利炮一次次轟開紫禁城的大門,而一個個的不平等條約又一次次地書寫著中國人的屈辱。但眼淚換不來同情,妥協也不能阻止列強侵略的鐵蹄。今天,我們學習近代史上對中國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兩次侵華戰爭第15課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一、甲午戰爭與民族危機的加深
(一)中日甲午戰爭
1.甲午戰爭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經過1868年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道路,同時制定了征朝侵華的侵略擴張政策,而侵華戰爭就是上述內容發展的必然結果。(日本雖然進行了明治維新,但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廣大工人,農民生活極端貧苦,國內市場狹小,自然資源缺乏,生產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再加上勞動人民的反抗,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為解決資本主義發展中的矛盾,日本統治者積極尋求對外侵略擴張,以期從中尋找出路,并制定了一個旨在征服中國和世界的侵略政策——“大陸政策”。第一步是侵占中國的臺灣;第二步是征服朝鮮;第三步是侵占中國的東北和蒙古;第四步是征服全中國;最后是侵占亞洲,稱霸世界;其中,侵占中國的臺灣和征服朝鮮在其“大陸政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大陸政策”:中國臺灣→朝鮮→滿蒙→中國→亞洲(世界)
(2)客觀原因:①當時的西方資本主義各國正紛紛向帝國主義過渡,并且矛盾重重、無暇顧及日本。②清政府從鴉片戰爭以來的軟弱、妥協、投降之面目暴露無遺,給日本以可乘之機。
(3)直接原因:1890年,日本爆發了經濟危機,使社會更加動蕩,階級矛盾更加激化,為了轉移國內人民的斗爭視線,日本政府加快了侵華的步伐。
(4)導火線:朝鮮東學黨起義。
2.戰爭的經過
(1)爆發:1894年7月,日本在豐島海面偷襲清軍運兵船,挑起中日甲午戰爭。
(2)黃海戰役:①清軍抗敵主要將領:海軍提督丁汝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等。②結果:黃海戰役是中日雙方艦隊主力的決戰,雙方互有損失,但最終以中國失利而告終。這一戰役的失利使中國喪失了制海權,艦隊自此退入威海衛,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艦隊之手,這對甲午戰爭的后期戰局有決定性影響。
補充:黃海大戰后,日軍以水陸兩路分別進攻中國的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占領了旅順、大連,并在旅順犯下了滔天罪行屠殺了幾乎全部的和平居民,1895年初,日本占領威海口,至此,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的最終失敗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