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第14課 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第14課 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過程及結果,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史實,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認識戰敗對中國政局的影響。2、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甲午戰爭經過和《馬關條約》影響的分析,加深對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民族危機空前加劇理解,掌握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2)通過對義和團起因、口號以及結果的分析,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結果,讓學生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3)結合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本質,掌握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的歷史思維方法。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通過對《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分析,激發學生對喪權辱國的切膚之痛,增強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歷史責任感。(2)結合甲午戰爭結果的分析,使學生深刻體會“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從而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學習的遠大志向。 4、教學重難點: (1)重點分析:①《馬關條約》是自《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一個不平等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②《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2)難點分析:甲午戰爭后中國各階層的探索是難點。面對民族的生存危機,中國各階層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清王朝進行了軍事改革,派袁世凱編練新軍;康、梁等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則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團體——興中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綱領;農民階級則掀起了義和團運動,反抗外來侵略,但最終都失敗了。二、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日本的侵略擴張政策 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和過程 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馬關條約》及其危害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戰后中國救亡圖存的運動 義和團的興起和“扶清滅洋”的口號 八國聯軍侵華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危害 義和團運動的影響2、課本分析:本課內容包括兩部分: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八國聯軍侵華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都具有階段性標志,同時也有密切聯系。這兩次戰爭均爆發于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之際,中日甲午戰爭是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日本脅迫清政府簽訂了一個空前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它適應了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時期的需要,并且直接引發列強對華瓜分狂潮,使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義和團運動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爆發的。義和團運動有成為列強組成聯軍共同發動侵華戰爭的借口,八國聯軍侵華直接導致《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三、教學過程 (一)導課: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是日本從古代以來一直仰慕和學習的對象,如唐朝時期日本進行了大化改新,但是到了近代,一直處在中華帝國陰影中的日本卻成為了亞洲強國,并在半個多世紀里先后發動或參與對中國的侵略戰爭達三次之多,為什么歷史有如此變化? (二)甲午戰爭與民族危機的加深1、戰爭背景: 日本在走向帝國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制定了怎樣的擴張政策?教材首先對日本的侵華政策作了比較詳細的敘述。從日本看: ①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因國土狹小,資源匱乏,發展受到制約。 ②經濟危機,國內矛盾重重。 ③明治維新后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軍國主義)。 ④長期充分的戰前準備:政策上----“大陸政策”;軍事上----擴軍備戰,搜集情報,軍隊近代化建設。 從中國看: ①政治: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②經濟:資本主義發展緩慢 ③軍事:有限的近代軍事裝備 ④態度:認識不足,虛驕自大,避戰求和,寄希望西方列強“調停”2、戰爭經過: a、導火線: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b、戰爭經過(注意戰爭形勢圖) 爆發標志:豐島海戰(1894年) 重大戰役: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威海衛戰役3、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