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輔導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第12課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思維視角
◆日本一些歷史學家認為:1894年的中日沖突,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你如何看待這種觀點?說明你的理由。
◆歷史學家認為:《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賣國條約。試結合兩個條約的內容證明這一觀點。
◆有人認為甲午中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說明理由。
◆有人認為中日關系的逆轉,是從甲午之役開始的。試結合史實分析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
◆有人認為近代西方列強發動的大規模侵華戰爭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是最相似的,你認為呢?說明你的理由
◆有的人認為義和團運動阻礙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有的人卻認為義和團運動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你認為呢?
◆許多人認為《辛丑條約》是清政府的賣身契,你認為呢?
★圖片說明
◆鄧世昌
鄧世昌生前任北洋水師兩大主力艦之一的致遠號巡洋艦管帶(艦長)。按北洋水師相關資料記載,鄧世昌的武官階級是總兵。在清代,武官的副都統和總兵為正二品大員(相當于中將),故鄧世昌的官銜是非常高的。他的月薪是官俸1584兩,船俸2376兩,合計3960兩。按光緒年間推算,當時大米每斤價格15文,折銀0.015兩;食鹽每斤35文,折銀0.035兩;豬肉每斤40文,折銀0.04兩。以此估算:光緒年間一兩銀子在今天的購買力約合人民幣100—150元。故鄧的月薪折合人民幣40—60萬元,待遇是相當高的。
鄧世昌在1894年9月17日海戰中捐軀報國。致遠艦因艦體受傷藥斷絕。而鄧世昌沉著鎮靜,指揮部下“快車”沖向日先鋒指揮艦吉野,決計同歸于盡。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魚雷攻擊,致使致遠艦沒入黃海。鄧世昌墜落海中后,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并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于波濤之中,全艦300余名官兵僅余7人。舉國上下一片悲憤,威海百姓自發出海打撈英雄們的尸體,當地流傳著“通商賣國李鴻章,戰死沙場鄧世昌”的歌謠。
海戰失利,朝廷震動。光緒皇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并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謚號,追封“太子少保”,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也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折合人民幣1000—1500萬元)以示撫恤。這說明,鄧世昌死后,清政府給予其的褒獎和待遇也是非常高的。
(注:鄧世昌紀念館位于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寶崗大道龍珠直街龍蜒里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