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教案
一、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鴉片走私和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
中國近代歷史,既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奴役中國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國人民不斷反抗內外壓迫的抗爭史。
通過引導學生對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相應條款進行內容和性質、危害等方面的深層次比較,提高學生比較、概括和思考的能力;通過討論“鴉片戰爭的失敗能否避免”“義和團運動是否起到了阻止列強瓜分中國的作用”等問題的探究,結合同時代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觀察、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地、理性地思考問題的能力,促進其歷史思維的發展。
研讀和闡釋史料
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在近代對中國發動的一系列侵略戰爭使中國被迫打開國門,失去了獨立發展的環境,逐漸淪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的目的地,一步步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殖民主義侵略戰爭的惡果至今尚未清除干凈;面對強敵,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抗爭。中國近代歷史上涌現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們悲壯的事跡永遠激勵中國人民繼續前進。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的簽訂
鴉片戰爭;中英《南京條約》及附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
問題探究
鴉片戰火再燃
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歷史比較
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
甲午中日戰爭;中日《馬關條約》;黃海海戰和中國臺灣軍民反割臺斗爭。
課堂討論
問題探究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義和團與清軍愛國將士抵抗八國聯軍侵華的斗爭。
史料研讀
問題探究
重點:鴉片戰爭與中英《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
難點:鴉片戰爭、義和團運動。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引言始自一幅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條約》簽字現場的照片。圖下文字充滿激情地把學生的思路引領到一百六十余年前的那個屈辱的時刻。從鴉片戰爭開始,近代中國飽受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一步步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里沉淪。文中引用的英國外交大臣帕麥斯頓的叫囂充分證明了“強盜的邏輯就是不講邏輯”這一客觀定律。而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強權的斗爭從未停止過,這也充分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屈不撓的偉大民族。
本課內容按照時間順序勾勒出了中國近代史前期(1840~19xx年)世界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發動的一系列侵華戰爭的線索,主要包括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歷次侵略戰爭后列強強加給中國政府和人民的主要不平等條約。本課前三個子目講述了資本主義時代西方列強的對華侵略,后兩個子目則涉及了帝國主義時代中國遭受的外來武裝侵略。在歷次反侵略的斗爭中,中國軍民體現了不屈不撓的英勇斗志,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愛國篇章。
一、“鴉片走私和虎門銷煙”:
主要敘述鴉片戰爭的背景和原因。探討鴉片戰爭的背景,需要從戰前的中國和世界的發展背景入手,在比較中進行思考。
19世紀中葉的中國,既處在清王朝統治的后期,也處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末期,君主專制下的中央集權政治極度腐敗,經濟上仍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體,處于后人所說的“虛假繁榮”狀態,階級矛盾激化。更為嚴峻的是,長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國人昧于世界大勢,盲目自大,不能以一個理性、客觀的態度看待世界。與此同時,世界卻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歐洲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工業革命以后,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對原料和市場的需求不斷增加。英國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完成了工業革命,在當時代表了最先進的生產力水平。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資源,正是英國資產階級夢寐以求的潛在市場。而中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于外來的商品經濟有天然的抵抗力。中國政府堅持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英國傾銷其工業產品的夢想破滅,長期以來中國在中英正當貿易中處于出超的地位。一些不法英商遂轉而進行非法的鴉片貿易,以求減少中英正常貿易中的逆差所帶給英國的損失。中國政府的禁煙運動又從根本上斷絕了這條罪惡的“商路”。英國遂決意以此為導火索,訴諸武力。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認識到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國變成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而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只是這場戰爭的直接原因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