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教案
(生)比起中國近代歷史來算不上嚴重。
(師)那么為什么閉關鎖國政策一直得以延續下來?提示:是否還可以用“買黃瓜經濟”和“摘黃瓜經濟”的理論來解釋呢?
(生:討論)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是根本原因,重農抑商的傳統,文化上的自我中心主義等等,使對外開放成為完全不必要的事情。
(師)外交政策也是由國內的經濟狀況來決定的。
說明:上面的教學設計是針對基礎較好、思維層次較高的學生的,任課教師可視學生程度和教學需要自行決定增刪取舍。
案例二 假如道光皇帝信任并重用林則徐,鴉片戰爭中國有無可能取勝?
(師)鴉片戰爭我們敗了,但是當時的和現在的很多人都不服氣,認為中國輸在昏君奸臣當道,忠良遭受排擠,假如道光皇帝信任并重用林則徐,鴉片戰爭中國有可能取勝。大家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生:討論)略。
(師:總結)討論清朝在鴉片戰爭中的戰敗是否可以避免,我們就應該客觀地分析戰爭雙方的實力對比,也就是說,我們得清楚在戰爭中清朝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劣勢?這些優勢是否可以抵消全部的劣勢?發揮這些優勢必須具有哪些條件?這些條件是否具備?等等問題。
中國的優勢:地廣人多,兵源充足,主場作戰,反侵略,等等。
中國的劣勢:政治、經濟、軍事裝備、戰略戰術、思想文化全面落后。
我們已經對雙方的軍事裝備作過了簡單的比較,中方的劣勢非常明顯。大家再看一看這些圖片,會有一個更加明確的認識。[展示中英軍事裝備的相關圖片]有的同學堅信決定戰爭勝負的首要因素不在武器而在人,如果用對了人,比如道光帝重用林則徐等抵抗派,再發動億萬民眾,那么就可以打勝仗。應該說,這個觀點似是而非。戰爭的勝負不完全取決于武器裝備,這是對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武器裝備的優劣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即便是林則徐負責指揮與英軍的作戰,仍在使用老式鳥槍甚至是冷兵器的清軍也不會是英軍的對手。不信,我們看林則徐自己是怎么說的。
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后,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無他深巧爾。不此之務,即遠調百萬貔貅,恐只供臨敵之一哄。況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師始能尾追,岸兵能頃刻移動否?蓋內地將弁兵丁雖不乏久歷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見面而接仗者,未之前聞。──林則徐致友人信中語,引自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林則徐的這段話反映了什么問題?
(生)林則徐自己也認識到了中英之間軍事上的極大差距,認為以現有的軍備力量不足以抗敵。
(師)林則徐還特意強調,讓朋友不要把他的這個觀點泄露出去,這又說明了他的什么心態?
(生)中國的實力確實不行,但是為了天朝上國的體面和自己的官聲民望,知道不行也決不明說。
(師)林則徐尚且如此,當時的中國官場、國人心態可見一斑。我們再看一份材料。
1841年4月16日,……道光帝根據前方主帥奕經的請求,調廣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該部頭起、二起共550人到達,后兩起450名尚在途中。而英軍此時已放棄寧波,攻陷乍浦、吳淞,正浩浩蕩蕩駛進長江!奕經連忙將該部再派往江蘇。一直到戰爭結束,該部未參加任何戰斗。──茅海建《天朝的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