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教案
內部因素是決定性因素,內外原因交互作用,鴉片遂流毒于天下,我中華國民乃日益成為“東亞病夫”。
2.這首詩反映了什么事件,表達了人們什么精神?
解題關鍵:三元里前聲若雷,……鄉民合力強徒催。
思路引領:首先讀透全詩的意思,尋找隱含的有效信息,然后結合書下注釋,分析歸納出答案。
答案提示:三元里人民自發的抗英斗爭,打擊了英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表現了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的英勇意志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3.為什么自詡為西方文明的國家軍隊會將東方的文明精華焚毀?
解題關鍵:軍隊本身就是暴力機器。
思路引領:首先指出軍隊的實質,繼而點明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最終解釋所謂“西方文明”摧毀東方文明的慘痛史實。
答案提示:軍隊本來就是國家暴力機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可以被用來抵抗外來侵略,也可以被用來發動侵略戰爭。19世紀中期,那時的西方殖民主義者以人類文明的代言人自居,在全世界到處擴張、侵略。第二次鴉片戰爭就是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的一場不義戰爭。侵略者占領了北京城,以勝利者和征服者自居,對于他們認為的“野蠻、愚昧”的中國人自然是不用心存什么客氣的。當他們看到那些“比我國(雨果語)全部圣母院的珍寶的總和還要多的夏宮的珍寶時”,侵略者的貪婪和掠奪的本性立即取代了他們的“文明”的面孔。燒殺劫掠之后再放火焚燒,還要美其名曰“這是為了給中國人一個教訓”。強盜的邏輯就是不講邏輯,這條真理再次得到證明。
4.為什么我們今天要對那幕慘劇“永矢不忘”?
解題關鍵: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
思路引領:首先說明歷史慘劇本身具有警世的價值,再結合當前日本右翼勢力的不斷挑釁,說明其不可遺忘。
答案提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后人學習歷史學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汲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所以對本民族歷史的無知是不可饒恕的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當然記住歷史,特別是像日本侵華大屠殺這樣的慘痛歷史,決不是為了有朝一日的報復。包括中日兩國的青少年在內,我們都應該從這段血腥的歷史中受到震撼,從而盡最大努力去維護和平友好。當前日本右翼勢力活動猖獗,正是我們應該格外保持清醒,警鐘長鳴的時候。
5.聯系甲午戰后的有關史實,談談你讀這首詩的感想。
解題關鍵:讀懂詩人心中的難過和悲苦之情。
思路引領:逐句分析詩中的含義,然后再談自己的感受。
答案提示:譚嗣同在詩中寫道:“世上的事,沒有什么能夠抵消我的春愁,真想向著蒼穹宇宙大哭一場啊。四萬萬同胞一起痛哭流涕,天底下哪里還是我們自己的華夏神州啊?”這首詩簡明易懂,情感充沛,反映了甲午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列強開始瘋狂地對華進行資本輸出,中國的政治經濟面臨崩潰,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即將開始時的歷史現實,寄托了詩人無限的惆悵和悲涼,也可以作為詩人此后投身于變法維新、救亡圖存,甚至不惜以一死來喚醒世人的偉大品格。
【探究學習總結】
本課測評
1.中國是怎樣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解題關鍵:近代以來列強發動的一系列侵華戰爭及相關的不平等條約。
思路引領:按時間順序,分階段分層次列舉相應的侵華戰爭及條約,并點明歷次侵略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