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教案
二、“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的簽訂”:
主要敘述中國愛國軍民英勇抗擊英國入侵,但由于封建制度的根本腐朽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最終在鴉片戰爭中失敗,并同英、美、法三國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歷史。其重點在于分析以中英《南京條約》及附件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各項條款中,“五口通商”“關稅協定”等反應了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而中國社會因此發生的巨變主要體現在社會性質的轉變上。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什么說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兩個問題。
所謂半殖民地,是相對于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一個國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實際上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的社會形態;所謂半封建,也是相對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狀態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展壯大。認定1840年到1949年的中國歷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是因為:政治上,由于受列強侵略,中國的領土、司法、貿易等主權不斷遭到破壞,已不再完整,但名義上的中國政府從未被列強滅亡;經濟上,中國的資本主義因素在不斷增長中產生了近代企業和資產階級,并且資產階級有了自己獨立的政治主張,并登上近代歷史舞臺后,領導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文化運動。這一切都說明1840年以后的中國已不是完全的封建社會了,但同時,中國資本主義經濟雖有增長,卻在近代始終未成為中國經濟的主導,而居主導地位的依然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這一問題涉及到相對艱深的理論層面,但是事關整個中國近代史的學習,高中學生應該對此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三、“鴉片戰火再燃”:
主要敘述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起因、經過及第二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等歷史。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并沒有在被迫開放的中國獲得它們戰前所期望的巨大市場,因此要求進一步擴大侵華權益,這正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史學界認為,這次侵華戰爭在起因、經過、結果等諸方面都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因而用“第二次鴉片戰爭”命名之。
需要特別講明的是,鴉片戰爭結束后,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并沒有意識到中國與世界的差距,反而仍舊以自欺欺人的態度繼續生活在傳統當中。課本中舉出的“六不”總督葉名琛的例子給出了當時中國政府的政治精英的真實寫照。而英國在五口通商之后,并沒有獲得它所預期的那種巨大的經濟利益。其原因包括中國的自然經濟具有自保性、中國國民的普遍貧窮及英國商人的帶有一定盲目性的商品輸入等。但是英國政府認為一切的問題都源自于中國政府“開放”程度不夠。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英國政府提出修約,被清政府拒絕。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出兵侵略中國。
四、“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
主要講述了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經過及《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創深痛巨的危害。中國愛國軍民的抗日斗爭也是本目的重點。在這一目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適當補充以下背景知識:①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19世紀70年代以后逐步開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② 帝國主義的根本特點是“壟斷”;③日本明治維新后的發展簡況。此外,教師還可以視教學要求和學生的能力的差異自行決定,是否在講授本目以前就與學生一起梳理出一條日本近代侵華的線索,并點明其特點是“滅亡中國”。這項活動也可以放置于本單元的學習任務結束之后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