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教案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課標要求】
列舉1840年至19xx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一、 學習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列舉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史實,理解侵華戰爭給中國帶來的災難。
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認識中華民族具有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以及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條約的危害及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觀察、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理性地思考問題的能力,促進其歷史思維的發育和成長。
2.過程與方法
結合侵華條約的內容,探究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掌握運用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方法評價歷史事件。
通過分析比較《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危害,加深對列強侵華戰爭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研讀和分析相關歷史材料,掌握閱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并確立的過程,理解列強的侵華把中國一步一步
推向災難的深淵而中國的戰敗源于社會制度的腐朽。
通過中國軍民在外來侵略面前的英勇斗爭,體會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強民族責任感。
通過對義和團運動的認識,明確愛國要有理性,近代中國的歷史發展,反侵略,爭取民
族獨立和反封建、實現國家近代化必須兼顧。
二、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危害
19世紀末,西方列強已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國際地位下降,同時也標志外國對中國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而《辛丑條約》的簽訂,則表現了清政府對于外國列強對中國利益攫取要求的迎合,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于這兩個條約內容和危害的理解,認識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國需要政治制度的變革有重要意義。
難點:①甲午中日戰爭背景
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國戰敗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通過和以前歷次不平等條約比較,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三、 教學內容安排(1學時)
第一目“甲午中日戰爭”
教學要點:①甲午中日戰爭背景;②甲午中日戰爭主要戰役及中國軍民抗爭;③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及《馬關條約》的簽訂④《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危害
第二目“八國聯軍侵華”
教學要點:①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戰爭;②八國聯軍侵華過程;③八國聯軍侵華罪行。
第三目“《辛丑條約》的簽訂”
教學要點:①《辛丑條約》主要內容;②《辛丑條約》危害及影響
四、 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
1.導入設計:
展示吉田松陰畫像,引導學生閱讀本課引言,從思想上和理論上了解日本侵華戰爭的蓄謀已久。
2. 學習“甲午中日戰爭”一目
(1)甲午中日戰爭背景:
利用導入所用材料以及適當補充材料得出結論,突出日本發動戰爭是蓄謀已久的。
(2)甲午中日戰爭主要戰役及中國軍民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