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想
1、本課知識點多,建議按侵略、條約及危害、抗爭三方面進行小專題展開教學;
2、依托新課程標準理念和要求,引入學習建議、學生活動、自我測評、知識鏈接、重點歸納、收獲與存疑、活動記錄等內容。
3、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宗旨,圍繞“問題探究法”逐步展開,充分調動學生互動的積極性,把學習變成師生對話、自主探索和課程資源開發的過程,注重課前、課中和課后問題的展示、探究和激發。
4、把握好課文正文與欄目文字及圖片的關系,圖文配合,相得益彰。“以詩證史”,有助于使學生在抱有興趣的基礎上,進行比較深刻的聯想和思考。引錄的張維屏關于三元里抗英的詩歌,引導學生理解和思考。總之,務必將教材各類材料都利用得恰到好處。
5、運用多媒體展示,加強聲、像、文、圖的刺激,提高感知率,強化圖片的信息處理能力;
6、注重學科之間綜合(地理、哲學、經濟學),提高讀圖識圖能力,體現“大文科”教學觀;
7、強調以史為鑒,注意與現實聯系(改革、開放、遺產保護、國防教育)。
8、注意與初中知識銜接,引導學生在精學課文的基礎上,進入獨立思考的更高層次,進行學術思維方面的初步引導和訓練。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記:虎門銷煙 兩次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2、理解:列強通過《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取得的權益及給中國帶來的災難,認識列強侵略對中國的雙重影響。
3、運用(能力目標):⑴通過探討兩次鴉片戰爭的背景、影響,培養學生全面、客現和深層次分析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⑵指導閱讀、理解和分析有關材料,幫助學生領會史料對歷史學習的重要性,強調論從史出,史論結合。⑶引導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提升綜合能力。使學生認識兩次鴉片戰爭造成了中國社會的巨變。⑷掌握哲學原理:根本與直接原因、必然與偶然、現象與本質等,提高辨證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掌握戰爭原因的分析方法。
【過程與方法】研讀 學生合作探究 闡釋史料 問題探究 歷史比較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啟發式談話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1)深切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訓,必須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
(2)中西方興衰趨勢的鮮明對照,了解國情和球情,并能將中國置于世界歷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以增強世界意識進而參與國際競爭的自覺性。(3)通過感悟與體驗,學會鑒別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4)認識西方資本主義的虛偽、貪婪和惟利是圖本質。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是中華文明的集中體現,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大洗劫,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5)聯系香港的割失和回歸,體會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牢記民族的災難和屈辱,青年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增強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歷史責任感。
三、教學準備
【教材分析】《課程標準》要求“列舉1840年至19xx年間西方列強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認識列強通過《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取得的權益及給中國帶來的災難。”由于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的主題,本課的著眼點是中國戰敗對中國政局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