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教學案
熟悉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主要史實,理解《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內容及所帶來的危害,認識分析戰敗對中國政局的影響,理解當時中國社會的變化。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分析:
①《馬關條約》是自《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一個不平等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②《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2、難點分析:
甲午戰爭后中國各階層的探索是難點。面對民族的生存危機,中國各階層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清王朝進行了軍事改革,派袁世凱編練新軍;康、梁等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則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團體——興中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綱領;農民階級則掀起了義和團運動,反抗外來侵略,但最終都失敗了。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音樂導入(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
——提問:“今年是紀念甲午中日戰爭多少周年?”
歷史不容忘卻,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一段浸透了無數先輩血與淚的歷史。
一、甲午中日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 戰爭背景
(1) 日本:
①明治維新以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但日本國土狹小,
資源匱乏(出示日本地形圖)
②經濟危機,國內矛盾重重
③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軍國主義)
④長期充分的戰前準備:
政策上,“大陸政策”;軍事上,擴軍備戰,搜集情報
(2) 中國:
①政治上: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材料:慈禧挪用北洋水師軍費慶壽與日本天皇皇后捐獻首飾作軍費對比)
②經濟上:資本主義發展緩慢
③軍事上:有限的近代軍事裝備
④態度上:認識不足,虛驕自大,“避戰求和”,寄希望
于西方列強“調停”
2、戰爭經過:(動態地圖顯示)
導火線:朝鮮東學黨起義
爆發標志:豐島海戰(1894年)
重大戰役: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威海衛戰役
(幻燈片顯示部分網址,供學生課后自主學習)
下面,讓我們再一次重溫那個令人難以忘懷的鏡頭。(播放《甲午風云》片斷)
3、 戰爭結果:簽定《馬關條約》——最嚴重、大大加深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鴻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簽定了《馬關條約》。(圖片)
《馬關條約》內容 危害
賠二億 加劇了人民負擔,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
割三地 領土主權進一步遭到破壞,致使中國臺灣和祖國分離半個世紀
開四口 使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深入內地
允設廠(資本輸出) 進一步掠奪了中國的原料和廉價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 影響:
①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原來不起眼的小國日本則一躍成為亞洲的強國,中國人也因此被稱為“東亞病夫”。同時,日本在《馬關條約》中的巨大獲利也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中華民族的危機進一步加深了。(《時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