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教學資源集散地。" />

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初中歷史教案 > 八年級歷史教案 > 中日甲午戰爭(精選6篇)

中日甲午戰爭

發布時間:2022-12-06

中日甲午戰爭(精選6篇)

中日甲午戰爭 篇1

  科目

  歷史

  年級

  八 ]

  班級

  135

  時間

  課題

  第四課 甲午中日戰爭

  教學資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202">訂教學資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202">線裝教學目標[一、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通過對甲午中日戰爭進程的講解,使學生深刻認識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是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2、利用戰爭進程中,愛官兵英勇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3、通過對戰爭原因的分析 ,使學生認識到日本帝國主義向外侵略擴張的本性。二、         能力目標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必 然性和清政府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馬 關條約》和《南京條約》、《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比較,分析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培養學生比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三、         知識目標豐島海戰和甲午中日戰爭正式爆發;平壤戰役 ;黃海戰役;遼東半島戰役;威海衛戰役;中日《 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其危害;三國干涉還遼。

  重點《馬關條約》的簽訂和影響

  難點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和戰爭的影響

  教學準備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       學       過        程一、導入二、新授1、投影黃遵憲《東溝行》的部分詩句[來源:第一范文網][來源:學&科&網]閱讀思 考:詩句所描述的是什么歷史事件?(甲午中日戰爭)[來源:第一范文網](一)甲午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   1、投影描述19世紀末中西方社會的視剪輯。2、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加以總結,說明戰爭爆 發的歷史必然性。(二)戰爭經過 1、投影《甲午中日戰爭》形 勢圖利用計算機動態的呈現主要戰役的進程路線。相應的出現幾幅清軍抗戰圖片及日軍 暴行圖。2、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加以總結 。3、各小 組代表發表 意見,教師總結。投影漫畫《一敗涂地的清政府》及對聯:三軍敗績,割地求和;普天同慶,萬壽無疆。進一步說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是這 場戰爭中國失敗的根源。(三)馬關條約的簽訂1、投影簽訂條約時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圖片。[來源:第一范文網]2、與此前 幾個不平等條約相對比來分析《 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危害。同時把相關的地理概念落實在地圖上。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馬關條約》的新特點3、邊看邊聽邊思考:《馬關條約》對中 國有什么危害、與此前的不平等條約相比有何新特點?(學生)(四)戰爭的影響1、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分析戰爭結局 對中國、日本及遠東局勢的影響 。向學生說明甲午中日戰爭中19世紀末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性事件 。2、投影《袖手旁觀的西方列強》[ (五)三國干涉還遼 1、從原因、經過和結果三方面來分析這一事件,從而說明列強對待這場戰爭的基本態度。

  課堂小結由學生小結

  布置作業完成歷史填圖冊

  板書設計                 第四課 甲午中日戰爭一、       邊疆危機二、       甲午戰爭爆1、            原因2、            過程3、            結果4、            影響三、       馬關條約1、            時間2、            內容3、            影響

  教學后記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很好地運用了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看教學錄像。以此 來 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在以 后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的作用,讓學生喜歡上歷史課,同時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中日甲午戰爭 篇2

  熟悉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主要史實,理解《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內容及所帶來的危害,認識分析戰敗對中國政局的影響,理解當時中國社會的變化。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分析:

  ①《馬關條約》是自《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一個不平等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②《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2、難點分析:

  甲午戰爭后中國各階層的探索是難點。面對民族的生存危機,中國各階層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清王朝進行了軍事改革,派袁世凱編練新軍;康、梁等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則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團體——興中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綱領;農民階級則掀起了義和團運動,反抗外來侵略,但最終都失敗了。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音樂導入(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

  ——提問:“今年是紀念甲午中日戰爭多少周年?”

  歷史不容忘卻,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一段浸透了無數先輩血與淚的歷史。

  一、甲午中日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          戰爭背景

  (1) 日本:

  ①明治維新以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但日本國土狹小,

  資源匱乏(出示日本地形圖)

  ②經濟危機,國內矛盾重重

  ③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軍國主義)

  ④長期充分的戰前準備:

  政策上,“大陸政策”;軍事上,擴軍備戰,搜集情報

  (2)  中國:

  ①政治上: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材料:慈禧挪用北洋水師軍費慶壽與日本天皇皇后捐獻首飾作軍費對比)

  ②經濟上:資本主義發展緩慢

  ③軍事上:有限的近代軍事裝備

  ④態度上:認識不足,虛驕自大,“避戰求和”,寄希望

  于西方列強“調停”

  2、戰爭經過:(動態地圖顯示)

  導火線:朝鮮東學黨起義

  爆發標志:豐島海戰(1894年)

  重大戰役: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威海衛戰役

  (幻燈片顯示部分網址,供學生課后自主學習)

  下面,讓我們再一次重溫那個令人難以忘懷的鏡頭。(播放《甲午風云》片斷)

  3、          戰爭結果:簽定《馬關條約》——最嚴重、大大加深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鴻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簽定了《馬關條約》。(圖片)

  《馬關條約》內容  危害

  賠二億  加劇了人民負擔,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

  割三地  領土主權進一步遭到破壞,致使中國臺灣和祖國分離半個世紀

  開四口  使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深入內地

  允設廠(資本輸出)  進一步掠奪了中國的原料和廉價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          影響:

  ①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原來不起眼的小國日本則一躍成為亞洲的強國,中國人也因此被稱為“東亞病夫”。同時,日本在《馬關條約》中的巨大獲利也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中華民族的危機進一步加深了。(《時局圖》)

  ②客觀上刺激了中華民族的真正覺醒

  (將學生分成四個組,分別代表不同階級或階層:清政府;維新派;革命派;農民。通過四個場景表演重現當時歷史。)

  二、八國聯軍侵華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由旁白同學緊接著場景四結合幻燈片講解)

中日甲午戰爭 篇3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第14課  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過程及結果,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史實,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認識戰敗對中國政局的影響。2、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甲午戰爭經過和《馬關條約》影響的分析,加深對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民族危機空前加劇理解,掌握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2)通過對義和團起因、口號以及結果的分析,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結果,讓學生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3)結合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本質,掌握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的歷史思維方法。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通過對《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分析,激發學生對喪權辱國的切膚之痛,增強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歷史責任感。(2)結合甲午戰爭結果的分析,使學生深刻體會“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從而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學習的遠大志向。    4、教學重難點:   (1)重點分析:①《馬關條約》是自《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一個不平等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②《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2)難點分析:甲午戰爭后中國各階層的探索是難點。面對民族的生存危機,中國各階層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清王朝進行了軍事改革,派袁世凱編練新軍;康、梁等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則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團體——興中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綱領;農民階級則掀起了義和團運動,反抗外來侵略,但最終都失敗了。二、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日本的侵略擴張政策                                        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和過程            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馬關條約》及其危害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戰后中國救亡圖存的運動                                                義和團的興起和“扶清滅洋”的口號            八國聯軍侵華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危害                                                義和團運動的影響2、課本分析:本課內容包括兩部分: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八國聯軍侵華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都具有階段性標志,同時也有密切聯系。這兩次戰爭均爆發于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之際,中日甲午戰爭是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日本脅迫清政府簽訂了一個空前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它適應了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時期的需要,并且直接引發列強對華瓜分狂潮,使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義和團運動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爆發的。義和團運動有成為列強組成聯軍共同發動侵華戰爭的借口,八國聯軍侵華直接導致《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三、教學過程   (一)導課: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是日本從古代以來一直仰慕和學習的對象,如唐朝時期日本進行了大化改新,但是到了近代,一直處在中華帝國陰影中的日本卻成為了亞洲強國,并在半個多世紀里先后發動或參與對中國的侵略戰爭達三次之多,為什么歷史有如此變化?   (二)甲午戰爭與民族危機的加深1、戰爭背景:    日本在走向帝國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制定了怎樣的擴張政策?教材首先對日本的侵華政策作了比較詳細的敘述。從日本看:    ①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因國土狹小,資源匱乏,發展受到制約。    ②經濟危機,國內矛盾重重。    ③明治維新后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軍國主義)。    ④長期充分的戰前準備:政策上----“大陸政策”;軍事上----擴軍備戰,搜集情報,軍隊近代化建設。    從中國看:    ①政治: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②經濟:資本主義發展緩慢    ③軍事:有限的近代軍事裝備   ④態度:認識不足,虛驕自大,避戰求和,寄希望西方列強“調停”2、戰爭經過:    a、導火線: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b、戰爭經過(注意戰爭形勢圖)    爆發標志:豐島海戰(1894年)    重大戰役: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威海衛戰役3、結果:

  內    容

  危           害

  賠    款

  加劇了人民負擔,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

  割    地

  領土主權進一步遭到破壞,致使中國臺灣和祖國分離半個世紀

  開阜通商

  使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深入內地

  開設工廠

  進一步掠奪了中國的原料和廉價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鴻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簽定《馬關條約》——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進程。標志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4、影響: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日本在《馬關條約》中的巨大獲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中華民族的危機進一步加深了(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客觀上刺激了中華民族的真正覺醒。加劇了清朝統治的危機。   (三)八國聯軍侵華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1、義和團反帝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    ①從義和團揭貼中反映其興起的原因:    “最恨和約,誤國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勸奉教,自信天,不信神佛忘祖先。    天無雨,地焦干,都是鬼子止住天。神也怒,仙也煩,一同下山把道傳。    升黃表,敬香煙,請出各洞眾神仙......根本原因: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直接原因:反洋教的斗爭日益高漲。(山東冠縣起義揭開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序幕。)    ②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和表現    興起于山東(清政府態度派袁世凱剿殺)——轉移到直隸——進入京津地區(“扶清滅洋”口號和清政府“招撫”政策)——抗擊八國聯軍——失敗(19xx年8月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③義和團運動的失敗根本原因:同太平天國運動一樣,義和團運動受階級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的影響。主要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主觀原因:“扶清滅洋”口號中的“扶清”使義和團喪失了應有的警惕。    ④義和團運動的意義: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滅亡;顯示了中國人民巨大的力量。    2、《辛丑條約》    19xx年,清政府被迫與英、俄、德等11國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    主要內容及對中國造成的嚴重危害: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首先,條約規定的賠款本息合計9.8萬兩白銀,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其次,帝國主義從政治上進一步控制了中國,使清朝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中日甲午戰爭 篇4

  第14 課  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目標導學】

  1.掌握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列強侵華的史實,義和團運動。

  2.理解列強侵華的原因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扶清滅洋”口號;認識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知識梳理】

  一、中日甲午戰爭

  1.背景:

  (1)根本原因:日本            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侵略擴張野心不斷膨脹,逐漸形成侵略          、奪取             、占領        ,進而征服          的擴張政策。

  (2)直接原因:1894年,朝鮮爆發             ,日本借機大舉派兵入朝。

  2.過程:1894年,日軍在       偷襲清軍運兵船;9月,中日海軍在        展開決戰,愛國官兵北洋艦隊丁汝昌、鄧世昌反抗。

  3.結果:戰敗簽約,1895年,清政府被迫簽訂           。

  內容:中國割讓           、                     、             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         兩白銀;開放       等地為新的通商口岸;允許日本          。后來,在列強干涉下,日本才同意中國追加3000萬兩白銀作為“           ”,交還了中國的遼東半島。

  影響:             是繼《南京條約》之后危害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侵略深入          ;外國資本擠壓,嚴重阻礙了                  ;巨額戰爭賠款,使國家財政不堪重負,不得不舉借外債。

  4.影響:

  (1)民族危機的加深:戰爭宣告了          的破產。甲午戰后,中國國勢艱危,民生凋敝。             拉開了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列強競相在中國              ,嚴重破壞了中國主權。

  (2)民族的覺醒:清王朝開始進行           ,中國的             和          

  以不同的形式展開了           的斗爭。

  請思考1:下列形勢圖反映了三個不同時期中國近代通商口岸的變化。請通過口岸分布的特點,說明中國民族危機是怎樣不斷加深的。

  二、義和團運動

  1.起源:又名       ,原是民間結社組織。懷著樸素的愛國激情,反對帝國主義侵略。

  2.口號:           ,表明義和團打擊的對象是          。

  3.發展:清政府無力鎮壓,轉而采取“            ”的策略。19世紀末,勢力迅速遍及          。

  4.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失敗。

  5.歷史意義:體現了中國人民           的英勇斗爭精神,打擊了           的囂張氣焰,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清王朝的           。

  請思考2: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三、八國聯軍侵華

  1.背景:

  (1)原因:甲午戰后,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不斷高漲,由民間組織的義和團自發組織的反帝愛國運動,將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

  (2)借口:“                              ”。

  2.過程:19xx年,八國聯軍在             率領下從        進犯        ,義和團向             和                發起猛攻。

  3.結果:19xx年9月,八國聯軍脅迫清政府簽訂             。

  內容: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       兩,分       年還清,本息共      兩,以       、

  作抵押;在北京設         ,允許          駐兵保護;準許各國駐守            鐵路沿線戰略要地;懲辦“首禍諸臣”等。

  4.影響:

  《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嚴重不平等條約,        不僅加深了中國人民的苦難,而且使中國的        被列強操縱控制;在北京設立的         成為列強侵華的大本營。

  【知識拓展】                                                            

  1.義和團運動興起發展的概況和如何評價它的口號?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如何?

  (1)興起:1898年趙三多領導山東冠縣義和拳揭開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序幕;

  (2)發展:19xx年義和團進入北京、天津 ;抗擊八國聯軍:廊坊、楊村狙擊戰;天津保衛戰;圍攻外國使館,攻打西什庫教堂。

  (3)特點:①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的自發性。從1898年秋山東人民反洋教開始,到l9xx年6月擔負抗擊八國聯軍的任務而進入高潮,始終沒有制定具體的斗爭綱領,也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力量。②其次在于它的分散性。義和團運動始終各自為戰,缺乏統一的指揮和統一的領導。

  (4)口號:扶清滅洋。評價:

  愛國性:在民族危機的形勢下,該口號反映了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已成為主要矛盾,義和團打擊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同帝國主義進行抗爭。

  局限性:“扶清”雖然有扶中國、保中國的含義,但麻痹了人們對清政府的警覺,反而被清政府利用和出賣;“滅洋”雖能動員廣大群眾參加反帝斗爭,但也表現為籠統的排外主義。這也表明農民階級的局限,不能提出科學的反帝綱領和策略。

  2.雖然義和團運動失敗了,但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教訓了侵略者,使帝國主義列強認識到,中國人民“含有無限蓬勃之氣”,“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和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回答:

  (1)在此之前,列強為了控制中國發動了哪些戰爭?結果及影響如何?試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

  (2)結合史實說明在反列強入侵中,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表現。

  (1)發動鴉片戰爭,強簽《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強簽《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發動甲午中日戰爭,逼簽《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國聯軍侵華,強簽《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戰敗原因:主觀原因是抗戰的領導者清政府腐朽落后,客觀原因是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勢力強大,根本原因在于腐朽的封建主義無法對抗新興強盛的資本主義。

  (2)鴉片戰爭中,廣大愛國軍民英勇抵抗,三元里人民自發抗擊英軍,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侵略精神。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大沽守軍英勇抵抗,直隸提督史榮椿等壯烈殉國。甲午中日戰爭中,愛國將士積極抵抗,平壤戰役中的左寶貴、黃海大戰中的鄧世昌等至死抵抗。面對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積極抵抗,給敵人以沉重打擊,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夢想。

  【走進高考】

  例1.(08寧夏,31)《上海縣竹枝詞》有詩云:“卅年求富更求強,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戰,總歸虛牝擲金黃。”與上述內容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第二次鴉片戰爭                b.中法馬尾海戰

  c.中日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

  解析:c  本題考查“甲午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這一論斷。“卅年求富更求強,造炮成船法仿洋”明顯指的是洋務運動,“海面未收功一戰,總歸虛牝擲金黃”體現的是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的慘敗,因此選c。

  13.(08天津卷,18)19xx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門外(南市一帶)出現了租界與天津地方當局均不實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榮的地區,俗稱“三不管”。這本質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設的散亂隨意性

  解析:c 這一地區“租界與天津地方當局均不實施管理”是在半殖民地斗封建的社會才有出現的現象。這樣的地區一度畸形繁榮進一步證明中國近代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課時訓練】

  一、單選題:

  1.下列各國在鴉片戰爭后割占過中國領土的有①英國②法國③德國④俄國⑤日本

  a.①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馬關條約》中,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這一規定主的主要危害在于

  a.便于日本向中國擴張勢力            b.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的財政和經濟

  c.列強的侵略勢力開始深入中國內地     d.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其重要影響之一是

  a.清政府大量舉借外債                b.朝鮮為日本所吞并

  c、日俄關系得到緩和                 d.遼東半島被日本長期占據

  4.甲午中日戰爭所產生的影響和后果有①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進一步加劇②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③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④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19世紀末期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與19世紀中期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割取中國領土的面積最大             b.索取的賠款數額不斷加大

  c.規定開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列強獲得在華投資設廠的權利

  6.甲午中日戰爭后,民間組織義和團自發愛國運動,最主要的意義是

  a.導致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b.阻止了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c.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   d.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其滅亡

  7.下列對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不正確的是

  a.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                 b.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c.導致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8.《辛丑條約》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最主要的影響是

  a.有利于帝國主義列強的商品輸出        b.有利于帝國主義列強的資本輸出

  c.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d.使列強的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內地

  9.瓦德西說:“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這表明列強①瓜分中國的計劃破產②已放棄滅亡中國的企圖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華治華④看到了中國人民的不屈斗爭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馬關條約》與以往侵華條約相比,有幾個“前所未有”是①割地面積之多②賠款數額之多③內河新航線開辟之多④開通商口岸之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馬關條約》中規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國制造一切貨物,其于內地運送稅、內地稅、鈔課、雜派……即照日本臣民運入中國之貨物一體辦理,自應享優例豁除。”從中可以看出導致中國近代以來民族工業舉步維艱的一個因素是

  a.外資工業在中國的興起                b.民族工業沒有技術優勢

  c.民族工業沒有資本優勢                d.外資工業享有免稅特權

  12.“西方人送來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禮物來祝賀中國進入了20世紀”。這里的“禮物”指的是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辛丑條約》     d.《馬關條約》

  13.下列表述中哪一項是《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所共有

  a.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b.外國人可在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傳教

  c.列強在北京設立“使館界”             d.開放通商口岸

  14.1853年,英國報紙曾登文指出:“叛亂運動的最后成功將是敵視在中國的外國人的信號,我們的損失將是很大的,我們的所得將是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叛亂是指太平天國運動②表明中外民族矛盾趨于緩和 ③暗示叛亂運動面臨雙重敵人④說明侵略者極端仇視中國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最主要的意義是

  a.導致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b.阻止了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c.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     d.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其滅亡進程

  二、非選擇題

  16.(xx年上海,30. 5分)全國人大十屆二次會議期間,總理在答記者問時,引用了清末詩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難遣強看山, 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中國臺灣。

  問題: (5分)

  (1) 這首詩寫于哪一年? (1分)

  (2)為什么: “四百萬人同一哭”?(2分)

  (3) “春愁”是中國古詩詞中常見的詞語,作者以此為題抒發了怎樣的情懷?(2分)

  17.(寧夏,41.37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世紀中葉,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建立起中央集權的近代天皇制國家。明治政府大力推進現代化,興辦工業企業,80年代中期開始工業革命。在各種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建立了裝備精良的近代軍隊,確立了對外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企圖吞并中國、朝鮮等周邊大陸國家。1887年,參謀本部制定了《清國征討方略》。日本一面擴軍,一面派出大批間諜在中、朝活動,在甲午戰爭前繪成了包括朝鮮和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條道路和河流的詳圖。(摘編自《日本大陸政策史》)

  材料二   對于實力的強弱,也需要做一點具體分析。事實上,還在戰爭進行過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紛紛指出,就軍力和經濟力量而言,日本并沒有絕對必勝的優勢……即拿兩國的海軍實力來說,日本雖在速射炮和艦速上強于中國,擁有優勢,但在船堅炮重上則有所遜色,而且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還擁有四艘日本所沒有的魚雷艇。即便是北洋陸軍,雖在裝備上總體說來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無長物。如日本就有學者認為,北洋陸軍裝備有德制的毛瑟步槍和克虜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槍和青銅炮的日軍優越”。

  服務于北洋艦隊的外籍人士肯寧咸說:“中國人在鴨綠江上(指黃海海戰)是可以得勝的,假使他們的炮彈不是實著泥沙。這不是海軍提督的過錯,而是軍需局的壞蛋官吏的罪惡。”

  東北前線戰事緊迫,軍費告急,卻同各地一樣收到必須“報效”慈禧太后六十慶典銀兩的諭旨。將軍長順為討好慈禧,硬從遠不敷出的軍費中開銷一萬兩“報效”銀,迅速上交。(摘編自《甲午戰爭的歷史教訓》)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梁啟超說:“蓋十九世紀下半世紀以來,各國之戰爭,其勝負皆可于未戰前決之。”此

  觀點適用于對甲午戰爭的分析,請具體說明理由。(19分)

  (2)甲午戰后,有人說:“日本與中國戰,并不是日本與全中國戰,不過是與北京政府戰。”

  談談你對此觀點的認識。(12分)

  (3)指出甲午戰爭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6分)

  第14 課   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參考答案

  思考1.

  圖一:鴉片戰爭后,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9分)

  圖二: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擴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長江中游;外國資本主義勢力逐步深入中國內地,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9分)

  圖三: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勢力深入到長江上游和最富庶的地區,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新階段;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9分)

  思考2.

  原因:

  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②中外反動勢力的強大。

  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階級不能救中國。(或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一、選擇題   

  1 - 5  adacd 6―10  cdccb  11—15  dcdcc  

  二、非選擇題

  16.答案要點:

  (1) 1896年

  (2) 甲午戰爭失敗或《馬關條約》簽訂,日本強占中國臺灣

  (3)被迫離開祖國的悲憤或愛國之情.

  17.答案要點:

  (1)當時雙方實力差距不大,但中國存在著根本性的弱點。(4分)日本通過明治維新,

  建立君主立憲制度;中國仍為君主專制,且政治腐敗。(5分)日本由國家推動工業化,國力增強;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緩慢,國力增長遲緩。(5分)日本已建成近代化軍隊,制定了詳細的侵略計劃,戰爭準備充分;中國軍隊近代化進程緩慢,軍隊素質低下,倉促應戰。(5分)

  (2)日本在戰爭期間能一致對外;清政府腐敗無能,內部矛盾重重,難以動員全國力量抗

  擊日本侵略。(12分)

  (3)甲午戰敗使中國損失巨大,民族危機加深,引發維新運動。(6分)

中日甲午戰爭 篇5

  第14課  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背景、簡況、結果和影響。義和團運動興起的背景、口號、結果和歷史意義。

  2.過程與方法: 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戰爭爆發的背景和影響;從主觀、客觀兩個方面分析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中日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三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危機感和責任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背景、簡況、結果和影響。義和團運動興起的背景、口號、結果和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關于義和團運動與太平天國運動的比較;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中國近代社會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近代史上列強有過哪些侵華戰爭嗎?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對,列強的堅船利炮一次次轟開紫禁城的大門,而一個個的不平等條約又一次次地書寫著中國人的屈辱。但眼淚換不來同情,妥協也不能阻止列強侵略的鐵蹄。今天,我們學習近代史上對中國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兩次侵華戰爭第15課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一、甲午戰爭與民族危機的加深

  (一)中日甲午戰爭

  1.甲午戰爭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經過1868年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道路,同時制定了征朝侵華的侵略擴張政策,而侵華戰爭就是上述內容發展的必然結果。(日本雖然進行了明治維新,但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廣大工人,農民生活極端貧苦,國內市場狹小,自然資源缺乏,生產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再加上勞動人民的反抗,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為解決資本主義發展中的矛盾,日本統治者積極尋求對外侵略擴張,以期從中尋找出路,并制定了一個旨在征服中國和世界的侵略政策——“大陸政策”。第一步是侵占中國的臺灣;第二步是征服朝鮮;第三步是侵占中國的東北和蒙古;第四步是征服全中國;最后是侵占亞洲,稱霸世界;其中,侵占中國的臺灣和征服朝鮮在其“大陸政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大陸政策”:中國臺灣→朝鮮→滿蒙→中國→亞洲(世界)

  (2)客觀原因:①當時的西方資本主義各國正紛紛向帝國主義過渡,并且矛盾重重、無暇顧及日本。②清政府從鴉片戰爭以來的軟弱、妥協、投降之面目暴露無遺,給日本以可乘之機。

  (3)直接原因:1890年,日本爆發了經濟危機,使社會更加動蕩,階級矛盾更加激化,為了轉移國內人民的斗爭視線,日本政府加快了侵華的步伐。

  (4)導火線:朝鮮東學黨起義。

  2.戰爭的經過

  (1)爆發:1894年7月,日本在豐島海面偷襲清軍運兵船,挑起中日甲午戰爭。

  (2)黃海戰役:①清軍抗敵主要將領:海軍提督丁汝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等。②結果:黃海戰役是中日雙方艦隊主力的決戰,雙方互有損失,但最終以中國失利而告終。這一戰役的失利使中國喪失了制海權,艦隊自此退入威海衛,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艦隊之手,這對甲午戰爭的后期戰局有決定性影響。

  補充:黃海大戰后,日軍以水陸兩路分別進攻中國的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占領了旅順、大連,并在旅順犯下了滔天罪行屠殺了幾乎全部的和平居民,1895年初,日本占領威海口,至此,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的最終失敗而結束。

  (3)甲午中日戰爭戰敗的原因:①客觀上:日本蓄謀已久,準備充分,經濟軍事實力強于中國;列強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日本。②主觀上:清政府統治腐敗,沒有認真準備,一味妥協退讓,這既助長了日本的侵略氣焰,又壓倒和破壞了中國官兵地方抗敵熱情;慈禧太后不顧國家危難、大搞萬壽慶典,且挪用海軍軍費,置國家危亡于不顧,有些清軍將領貪生怕死,腐敗無能。

  3.戰爭的結果

  1895年, 日本強迫清政府接受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主要內容:(1)中國割讓遼東半島、中國臺灣全島及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2)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3)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新的通商口岸;(4)允許日本在華設廠。

  方法:用字頭法結合諧音法記為“哥哥開廠賠兩億兩”,解釋:“哥哥”──諧“割”音,指割地;“開”──開放四處通商口岸;“廠”──口岸設廠,內銷免稅;“賠兩億兩”──賠款兩億兩。

  (2)《馬關條約》的危害:《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后危害最為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第一,割地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些具有戰略地位的大片領土的割讓,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此后,帝國主義各國紛紛在中國土地上劃分勢力范圍。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第二,巨額賠款使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大借外債,帝國主義列強爭做中國的債主,進行資本輸出,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第三,開埠通商和內河新航線的開辟,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 內地,最遠到達西南的重慶。第四,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這是前所未有的,它加劇了帝國主義向中國的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三國干涉還遼:①三國:以俄國為主導,又糾集了法國、德國。②沙俄早就對中國東北懷有野心,對日本割占遼東半島不滿,認為這將會損害其在東北的利益,影響它在中國和太平洋的霸權,于是以維護中國領土為名糾合法、德共同迫使日本退還遼東半島。③結果:日本同意退還遼東半島,但又以“還遼”為名向中國索取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④實質:帝國主義在中國和遼東的霸權之爭。

  4.中日甲午戰爭的影響:(1)對中國的影響:①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甲午戰爭后中國國勢艱危,民生凋敝,中華民族陷入極其深重的危機。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秩序基本形成。②刺激了列強的侵華:日本的“勝利”及“三國干涉還遼”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強的侵華欲望,從此,他們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在經濟上以資本輸出作為侵華主要方式,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大大加深了中華民族的災難。③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高漲,一是為挽救統治危機,清王朝開始進行軍事改革,起用袁世凱等人在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編練新軍;二是中國臺灣軍民進行反割臺斗爭,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三是面對民族的生存危機,中國的知識和各階層民眾開始震驚,繼而奮起,以不同的形式展開了救亡圖存的斗爭,如“新政”、“預備立憲”等。

  補充:中國人民的反割臺斗爭,有何意義?

  是近代中國人民維護祖國統一,獨立和領土完整的斗爭的組成部分,給侵臺的日軍以沉重打擊,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堅強意義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與八國聯軍侵華

  這一目中講到了兩個事件: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其實這兩個事件是不能分開的,因為它們是在一個時期內發生的。

  1.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興起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②直接原因:反洋教斗爭的高漲。19末,在華教會勢力依據不平等條約好清政府的袒護,為非作歹,激起廣大民眾的強烈反抗。③導火線:山東冠縣拆廟建教堂事件。

  義和團運動從領導者來說,是哪個階級或階層?它有什么性質?農民階級反帝愛國運動。

  發展:因為義和團運動的矛頭直接指向外國侵略者,所以得到了部分清政府官員的支持,勢力很快遍及京津地區。

  我們學過近代史上農民階級的運動嗎?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中誕生了《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那么,義和團運動中又有什么值得我們關注的文件或者口號嗎?

  1898年,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

  請同學們思考,你如何認識義和團提出的“扶清滅洋”的口號?

  提示:義和團提出“滅洋”,觸及了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動員了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但對洋人、洋教和外來事物統統排斥,又具有排外的落后性,如義和團破壞火車、鐵路、電線就是愚昧落后的表現;義和團提出“扶清”,雖然具有愛國保國的含義,卻又將“中國”、“朝廷”、“大清”等觀念互相混淆,這表明義和團在主觀上不反清政府,也不反封建制度。這一口號在運動初起時,曾動員和吸引更廣泛的群眾參加反帝斗爭,把中小地主,封建知識分子,甚至部分官員也卷了進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清政府的警惕,不能識破清政府的陰謀詭計,以致后來上當受騙。

  基于以上的分析,同學們想一想農民階級領導的義和團運動能探索出一條使中國人擺脫內憂外患的強國之路嗎?不能。

  很顯然,義和團運動雖然部分地承擔了當時的革命任務,但它的落后性卻使中國的革命重任,中國的強國之夢只能由新的階級來承擔。

  但是,我們也不能據此完全抹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功績,請同學閱讀教材p62瓦德西的一段話:“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實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義和團運動雖然最后失敗了,但它還是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①義和團運動體現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打擊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清王朝的改革運動(如后來的“新政”和預備立憲)。②義和團運動打破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美夢,同時也使列強被迫調整了侵華方式,由直接武裝侵略為主變為以扶植代理人為主。

  2.八國聯軍侵華。

  (1)侵華原因:①根本原因: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列強為進一步擴大權益而想瓜分中國,變中國為其殖民地。②直接原因:義和團運動損害了列強的在華利益。

  (2)概況:19xx年6月,帝國主義列強一“救護駐華使館,助中國剿匪”為借口,組成聯軍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的率領下,入侵天津、北京。

  (3)特點:與以往列強侵華以清政府為對手不同,這次戰爭是以消滅中國人民革命力量為目標。

  (4)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冬交民巷戰役和北京什庫教堂戰役。

  19xx年9月,八國聯軍脅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當時參與侵華的是八個國家,但在簽訂條約時卻有11個國家。

  19xx年清政府與英、美、俄、德、日、奧、法、意、西、荷、比十一國《辛丑條約》主要內容:①中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折合9.8億兩嗎,以關稅、鹽稅作抵押。② 將北京設使館區,允許外國駐兵保護。③拆毀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臺,準許外國軍隊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④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職,永不敘用。⑤改總理各國事物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⑥修訂商約。清政府同意將各條約中通商行船的內容加以修訂,以便利帝國主義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方法:用字頭法結合諧音法記為“修使館賠炮兵,改總理懲官民”。解釋:“修”──修訂商約;“使館”──將北京東交民巷劃為使館界,界內由各國駐兵保護,中國人概不準居住;“賠”──中國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分三十九年還清,本息折合九億八千多萬兩;“炮兵”──拆毀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臺,準許外國軍隊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改總理”──改總理各國事物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懲官民”──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職,永不敘用。

  (5)《辛丑條約》的影響:《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的最為嚴重的不平等條約之一,從此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徹底成為帝國主義 的侵華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災難進一步加深。

  課堂習題:

  完成課后的“閱讀與思考”。

  課堂小結:

  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列強加強了對中國的侵略,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對中國發動的大規模侵略戰爭,也是日本為實現稱霸世界的重要一步。戰后,日本將《馬關條約》強加給了清政府,這是鴉片戰爭以來的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中華民族的危機空前加深,而日本資本主義由此得到極大發展,大大提高了在東亞的國際地位。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義和團運動爆發,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但最終為中外勢力所絞殺。八國聯軍將《辛丑條約》強加給了中國人民,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板書設計:

  一、甲午戰爭與民族危機的加深

  1.“大陸政策”:中國臺灣→朝鮮→滿蒙→中國→亞洲(世界)

  2.概況

  3.《馬關條約》

  二、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與八國聯軍侵華

  1.義和團運動:農民階級;“扶清滅洋”

  2.八國聯軍侵華

  3.《辛丑條約》

中日甲午戰爭 篇6

  第14課  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教學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背景、簡況、結果和影響。義和團運動興起的背景、口號、結果和歷史意義。

  2.過程與方法: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戰爭爆發的背景和影響;從主觀、客觀兩個方面分析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中日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三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危機感和責任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預習思考

  1.分析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背景和影響。

  2.甲午戰爭后,中國各階層面對民族危機進行了哪些探索?

  3.義和團運動興起的背景、歷史意義和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4.“扶清滅洋”是義和團運動的口號,如何對其進行評價?

  5.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生的原因是什么?這場戰爭對中國帶來哪些嚴重的危害?

  主體知識

  一、中日甲午戰爭

  1.背景

  ①日本侵華野心由來已久,從明治天皇開始,日本逐漸形成了強占        ,侵略朝鮮、奪取         ,占領全中國,進而征服全世界的對外擴張政策。

  ②朝鮮               是中日戰爭的導火線。

  2.經過

  ①1894年7月,日本在          海面偷襲清軍運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②日本在         兩個戰場同時對華作戰。1894年,日軍在         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③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簽訂《        》,這是繼《南京條約》以后危害最為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3.影響

  ①外國侵略勢力深入到         ;外國資本的擠壓,嚴懲阻礙著中國        的發展;巨額的賠款使國家財政不堪重負。

  ②中華民族陷入極其沉重的危機。俄、德、法“        ”拉開了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序幕。各國紛紛在中國劃分         ,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

  ③清政府為挽救統治危機,進行了        改革。

  ④中國        和各階層民眾為挽救民族危機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救亡圖存的斗爭。

  二、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義和團運動

  ①概況

  a.19世紀末,廣大人民群眾的         斗爭匯集成了義和團運動,他們懷著樸素的       激情,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

  b.清政府無力鎮壓,只好           ,義和團運動在中國北部迅速發展。

  c.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的途中發出“           ”,義和團運動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②意義:體現了中國人民       的英勇斗爭精神,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清王朝的         運動。

  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①目的:鎮壓中國人民的           ,維護帝國主義的            。

  ②經過

  a.19xx年6月,八國聯軍在英國海軍中將        的率領下從          進犯北京。

  b.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后,慈禧和光緒帝在逃往      途中任命       和      與聯軍議和。

  ③結果及影響:19xx年,八國聯軍脅迫清政府簽訂了            ,這是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加深了中國人民的苦難,在北京設立的        成為列強侵華的大本營。

  重難詮釋

  1.關于義和團運動與太平天國運動的比較

  ①相同點:都是近代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運動;都以宗教作為發動、宣傳和組織運動的主要手段,采取暴力斗爭的方式;規模和影響都很大;都暴露出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都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都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都說明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②不同點:從興起的原因看,前者主要是由于鴉片戰爭后國內階級矛盾的空前激化;后者主要是由于中華民族和帝國主義矛盾的尖銳。從斗爭的主要對象看,前者把斗爭的矛頭主要指向清王朝;后者把斗爭的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從運動的進程看,前者有統一的領導,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提出了明確的革命綱領;后者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和斗爭綱領,始終處于分散狀態。從清政府對運動的態度看,清政府對前者自始至終堅持“剿”;對后者則經歷了“剿”→“撫”→“剿”的變化。從對西方的態度看,前者在反對列強侵略的同時,主張學習西方;后者盲目排斥一切外來事物。

  2.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

  ①“扶清滅洋”口號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即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然而,這一口號并不是義和團在科學分析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這個口號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又是大多數中國人民對中外反動勢力的認識還處在感性階段的產物。

  ②這一口號繼承了群眾在反洋教斗爭中所逐漸形成的樸素認識,也反映出廣大小生產者無法沖破皇權主義的思想枷鎖,而只能將封建國家作為被侵略的整體來保衛的思想認識階段。“滅洋”觸及了時代救亡的主題,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雖然同樣具有“愛國”和“保清”的含義,卻又將“中國”、“朝廷”和“大清”等觀念混同,這表明義和團在主觀上不反對清政府,也不反對封建制度。

  ③這一口號的提出,最初曾起了發展隊伍和壯大聲勢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這個口號也使義和團放松了對清政府的警覺,不能識破清政府的陰謀詭計,以至后來上當受騙。

  知識運用

  1.在《馬關條約》中,最有利于列強對華經濟擴張的條款是

  a.開辟內河新航線       b.在蘇杭富庶地區開新口岸

  c.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d.巨額賠款

  2.下列對三國干涉還遼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以日本妥協告終                   b.反映了列強在侵華上的矛盾

  c.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           d.維護了中國的主權和利益

  3.帝國主義在中國強租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所產生的最嚴重的影響是

  a.便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           b.進一步侵犯了中國的領土主權

  c.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形成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高峰

  4.下列對于義和團口號的評價,不正確的是

  a.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                       b.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c.導致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5.“農民階級可以充當一種極端保守的角色,也可以充當一種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請結合義和團運動的有關史實評價這一觀點。

中日甲午戰爭(精選6篇) 相關內容:
  • 第18課 第三次科技革命(通用4篇)

    第17課 第三次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較比較內容第一次(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第二次(電力革命)第三次(新的科技革命)開始時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四五十年代完成時間19世紀上半期19世紀末20初正在進行主要發明珍妮機,蒸...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精選6篇)

    第6課 教學目標基礎知識了解 慕尼黑陰謀導致法西斯德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英國、法國宣而不戰,德軍占領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和北歐國家。蘇聯衛國戰爭開始,莫斯科保衛戰勝利。把握 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 第二次鴉片戰爭(精選17篇)

    教學目標基礎知識學習目標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性質和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火燒圓明園;俄國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獲取知識的過程、結果分析《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

  • 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愛國運動 習題(通用4篇)

    1.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文化領域里推行的政策是( )A.提倡民主 B.改革創新 C.尊孔復古 D.提倡科學2.新文化運動開始于(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9年3.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掀起新文化運動所高舉的兩面大旗...

  • 第8課 美國經濟的發展(精選5篇)

    【課程導入】戰后初期美國經濟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所占比重觀察右圖,看看通過這張圖能夠說明什么問題?圖中的這些數據表明美國二戰后在經濟上已成為世界霸主。...

  • 維新變法運動(精選13篇)

    科目歷史年級八班級134時間課題第五課 維新變法運動教學資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202">訂教學資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202">線裝教學目標一、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 通過對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 第19課改革發展中的教育(精選4篇)

    教材分析本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按新課程標準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9課改革發展中的教育。本課內容在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中涉及很少,是按照課程改革目標中加強課程內容與我國國情和學生實際相聯...

  • 第5課 法西斯勢力的猖獗(精選5篇)

    第5課法西斯勢力的猖獗教學目標基礎知識了解德國納粹黨迫害猶太人的簡況和19世紀30年代“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的形成把握德、意、日法西斯專政建立,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形成的背景、經過及它們的對內對外政策能力訓練過程方法觀察思考...

  • 復習教學設計 第一單元(精選2篇)

    1.隋朝大運河①了解隋朝大運河的目的和條件。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的經濟有了顯著發展,尤其是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一帶),成為江南最富庶的地區。...

  • 八年級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嫩草 | 欧美性XXXX丰满极品少妞 | 日韩欧美伦理片 | 毛片一级片| 国产精品精品久久久久久潘金莲 | 97亚洲色欲色欲综合网 | 国产人妻熟女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里番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玩弄邻居少妇高潮潮喷的经历 | 中文字幕免费亚洲 | 9l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麻豆 | 亚洲国产一区视频 | 亚洲资源在线观看 |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国产 | 一级片欧美日韩 | 中文字幕亚洲天堂 | 国产内射爽爽大片 | 少妇愉情理仑片高潮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网站 | 桃花色综合影院 | 高清重口变态sm在线观看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免费免费 | www黄在线观看 | 男女猛烈啪啪无遮挡免费观看 | 欧美国产综合在线 | 蜜月久综合久久综合国产 | 欧美乱大交XXXXX潮喷l头像 | 免费超级淫片日本高清视频 |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亚洲无码在线观看色网视频 | 视频网站高清免费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院的 | 日本少妇XXX做受 | 欧美黄色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极品 | 第一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 蜜桃在线观看视频 | 永久免费观看美女裸体的网站 | 男人狂桶女人出白浆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欧美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