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教案
利用甲午中日戰爭ppt地圖,幫助學生了解戰爭階段,講述愛國軍民的英勇斗爭可結合錄像資料和圖片等加以渲染。
在平壤戰役中清軍回族將領左寶貴則堅決抵抗,誓與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陣亡后,他親自點燃大炮轟擊日軍,最后中炮犧牲。致遠號、經遠號管帶鄧世昌、林永升和兩艦官兵英勇戰斗與艦同沉。可借助黃海激戰的有關錄像剪輯,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戰斗情景。提出問題:在他們的身上反映了中國人的什么精神?
通過圖片“旅順大屠殺”以及外國人士對旅順大屠殺的目擊回憶材料,講述旅順大屠殺過程,進一步認識日本侵略者的殘暴。
(3)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及《馬關條約》的簽訂
通過出示《馬關條約》簽訂場面圖片和材料,表現侵略者的驕橫、清政府的軟弱,再次體會弱國無外交。
(4)《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危害
從《馬關條約》主要內容指出其危害,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認識到列強侵華從沿海到內地的過程,分析列強在華辦工廠的危害,解釋“資本輸出”的概念,了解近代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過程,理解《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內涵。
閱讀【歷史縱橫】體會中國臺灣人民不甘屈服的反抗斗爭和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頑強意志和高度愛國主義精神。
通過【學思之窗】讓學生聯系甲午中日戰爭談感受。
利用教材中的漫畫圖《法國明信片上列強在瓜分中國》,體會《馬關條約》的影響,同時導出“八國聯軍侵華”一目。
3.學習“八國聯軍侵華”一目
(1)義和團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閱讀第一自然段,提出問題,“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是反帝愛國運動?如何看待“扶清滅洋”口號?
運用材料研習法,引導學生分析義和團斗爭的特點。客觀評價義和團。
(2)八國聯軍侵華過程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用列表的方法了解八國聯軍侵華的時間、國家、目的、進程、結果。運用圖片講述義和團戰士、清軍愛國將士的抗爭。
教師適當補充圖片和【歷史縱橫】說明八國聯軍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4.學習“《辛丑條約》的簽訂”一目:
(1)《辛丑條約》主要內容
通過閱讀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逐條分析影響。
提出問題:總結《辛丑條約》和前面所學過的條約相比較,其內容特點是什么?(更
突出反映了列強侵略中國的政治要求)
(2) 《辛丑條約》危害及影響:
補充相關材料,引導學生運用論從史出的方法分析哪些內容最能反映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探究“為什么說《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 ?”可以和前幾次不平等條約相互比較,從條約內容上體會半殖民地程度的深化。
5.小結:從甲午中日戰爭起,列強開始瓜分中國,到19xx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夢想被中國人民粉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中國社會完全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但它們卻馴服了清政府,使之成為其侵略中國的工具。這樣形成了帝國主義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格局。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也促進了中國的志士仁人進一步探索救國救民之路。
五、 教學資源建議
書目: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人民出版社。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