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教案
對于《馬關條約》的巨大危害,教師可引導學生作出如下分析:首先,在領土方面:這是繼俄國割占東北、西北地區大片領土以來的又一次大片領土的割讓,最為嚴重的是臺灣省,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又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是前所未有的嚴重形勢。它不僅嚴重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同時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從而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其次,在經濟方面:①巨額賠款相當于清政府三年財政收入的總和。清政府只得一方面加緊搜刮人民,加重其負擔,另一方面大借外債。西方國家通過給清政府附帶有政治條款的貸款,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②通商口岸深入到長江腹地,這也是前所未有的,使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深入到了內地。③在華投資設廠被正式寫入條約文本,大開資本輸出的方便之門。從此,西方列強爭先恐后地在中國開設工廠,進一步掠奪、瓜分中國的原料、勞動力和市場,沉重地打擊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第三,《馬關條約》之后,使西方列強在華爭奪的矛盾斗爭更加激烈、更加尖銳。中國在西方列強的爭奪中,遭受更大的損害。所以說,《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它的簽訂標志著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標志著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五、“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
主要講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人民反帝斗爭日漸高漲之時,八國聯軍借口剿滅義和團運動發動新的侵華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教師應適當補充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的原因,興起、蔓延的經過,義和團運動的概況等背景知識,否則不利于學生全面了解這段史實,對他們的歷史思維的培養將會產生大的妨害。
對義和團的評價不是本課所要解決的中心任務,但是在教學中對此避而不談也不可取。建議教師視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的差異和教學時間的多寡來決定是否對此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義和團運動是一場以反對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為主要目的的農民運動,可以看作是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資產階級維新派改良失敗的背景下,由農民階級發動的一場舊式的革命運動,不過這場運動突出反映了外國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尖銳矛盾,并以之為運動的主導方向,這是包括太平天國運動在內的以前的歷次農民運動所不具備的一個特點。義和團運動提出的‘扶清滅洋’的口號,出自于農民階級樸素的愛國熱情和對外來侵略的義憤,表現出他們沒有判別帝國主義侵略與清政府的反動統治之間關系的能力。義和團運動最終被清政府利用并出賣,也是由于這個原因。同時,中國的封建小農經濟造就了農民階級分散、落后、狹隘、自私、愚昧、迷信、保守的特性。他們也沒有鑒別外來侵略與西方先進文明成果之間區別的能力,而是一概加以排斥和打擊,進行了一場盲目排外的運動,這與中國社會近代化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不具備任何先進性。義和團運動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同時也表明農民階級因為其固有的局限性而既不可能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者,也不可能成為自身的解放者。”上面的評價能夠從多角度對義和團運動進行比較客觀的審視和反思,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