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教案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一目的核心內容為《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巨大影響。建議教師在講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之前,適當補充反洋教斗爭和義和團興起的背景知識。在做這項工作的時候,請教師在充分展現帝國主義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因素之外,不要有意刪減反映農民盲目排外、仇外的史料。真正的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夠以故意無視自身缺點和錯誤的方式來進行。《辛丑條約》的影響應由學生自行思考討論,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說《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如能與以前歷次不平等條約相互比較,效果當會更好。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
(師)充分了解戰爭的背景對于我們思考戰爭的起因和勝敗的走向都會有所幫助。在學習鴉片戰爭這一課之前,我們需要了解戰爭前的中國和英國分別是什么樣子。請大家在課本上找出對戰前清朝社會狀況和對外政策的描述。
(生)政治腐敗、國防廢弛、財政拮據、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階級矛盾激化、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師)好,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更多的細節。先說經濟,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經濟被稱作什么經濟?
(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師)其特點是什么?
(生)生產的目的不是用于交換,而是自己消費。
(師)對了,這就是我們以前講過的“買黃瓜經濟”和“摘黃瓜經濟”。[注:先曾舉例,生活在城市的人要吃黃瓜多到市場去買;生活在鄉村的人要吃黃瓜多到地里去摘。由此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的本質區別。]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經濟狀況可以概括成如下三點: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封建經濟的特色;② 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③土地高度集中:下層人民生活困苦,階級矛盾尖銳。
(師)清朝中后期已經到了中國兩千年封建制度的末世,腐朽的封建專制統治令人窒息。官吏普遍貪污腐化。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這樣的俗語想必大家都聽到過。請大家再看龔自珍的詩“不論鹽鐵不籌河,獨倚東南涕淚多。國賦三升民一斗,屠牛哪不勝栽禾?”請大家說說他詩中的意思。
(生)清政府不干正經事兒,就知道搜刮東南富庶地區的老百姓。貪污橫行,各層官吏在收賦稅的時候公然加派,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寧可把牛殺了吃肉也比老老實實地種田要好。
(師)政府搜刮民脂民膏,可是該用錢的地方卻永遠沒錢。清朝的軍備說明了這一點。清軍軍備廢弛,戰斗力低下。以武器裝備為例,清軍尚處于冷熱兵器混用時代,只有精銳部隊能夠裝備火器,而這些火器絕大多數是明朝時期仿造西方的“鳥槍”,比英軍的武器裝備落后二百余年。由于軍費短缺,克扣成風,有些鳥槍甚至是康熙初年制造的,已經用了一百五六十年。清朝的財政嚴重入不敷出,乾隆晚年之奢靡浪費達到驚人的地步。
(師)以上各點是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內部的情況。清政府對外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此時可引導學生回憶唐宋時中國的對外政策,可以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來形容。結合教材,敘述點明閉關鎖國政策并不意味著完全封閉國門,在清朝,它指的是把對外交往和貿易至于清政府的嚴密監控之下。(廣州,十三行“官商”)]。這個政策最初的主要目的是海防,防止殖民侵略和維護自身統治。[可舉例:葡萄牙騙據澳門,荷蘭強占中國臺灣,鄭氏父子反清復明等等]。提問:明末清初的來自海上的威脅是不是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