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輔導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美國《紐約世界》記者克里曼于11月24日(日軍攻占旅順后第四天)從旅順發回國內的一篇通訊中說:“我見一人跪在兵前,叩頭求命。兵一手以槍尾刀插入其頭于地,一手以劍斬斷其身首。有一人縮身于角頭,日兵一隊放槍彈碎其身。有一老人跪于街中,日兵斬之,幾成兩段。有一難民在屋脊上,亦被彈打死。有一人由屋脊跌下街心,兵以槍尾刀刺插十余次。”“戰后第三日,天正黎明,我為槍彈之聲驚醒,日人又肆屠戮。我出外看見一武弁帶兵一隊追逐三人,有一人手抱著一無衣服的嬰孩,其人急走,將嬰孩跌落。一點鐘后,我見該孩已死,兩人被槍彈打倒。其第三人即孩子之父,失足一蹶,一兵手執槍尾刀者即刻擒住其背。我走上前,示以手臂上所纏白布紅十字,欲救之,但不能阻止。兵將刀連插伏地之人頸項三四下,然后去,任其在地延喘待死。”“次日(11月24日)我與威利阿士至一天井處,看見一具死尸。即見兩兵屈身于死尸之旁,甚為詫異。一兵手執一刀,此兩人已將尸首剖腹,刳出其心。”“旅順全境人民盡為日人殘殺,連日屠戮手無軍器及非抗敵之居民多至無數,殘體死尸堆滿街衢,我目下執筆書此,仍聞槍彈之聲。”
英國法學家胡蘭德在他的《關于中日戰爭的國際公法》中說:“當時日本官員的行動,確已越出常軌。他們從戰后第二天起,一連四天,野蠻地屠殺非戰斗人員和婦女兒童。在這次屠殺中,能夠幸免于難的中國人,全市中只剩36人。而這36人,完全是為驅使他們掩埋其同胞的尸體而留下的。”“其中有一個叫鮑紹武的人說:‘我們來參加收集尸體時,看到有的人坐在椅子上就被捅死了。更慘的是,有一家炕上,母親身邊圍著四五個孩子,小的還在吃奶就被捅死了。’”
★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聯系甲午中日戰爭,談談你讀這首詩的感想。
思路引領:逐句分析詩中的含義,然后再談自己的感受。
答案提示:這首詩情感充沛,反映了甲午中日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即將開始的歷史現實,寄托了詩人無限的惆悵和悲涼,也反映了詩人此后投身于變法維新、救亡圖存,甚至不惜以一死來喚醒世人的重要原因。
◆學習延伸
有人說:“中日關系的逆轉,是從甲午之役開始。”閱讀上面材料,試從賠款的角度,分析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
思路引領:結合材料中給出的日本在甲午戰后獲得的賠款總額及其使用,分析19世紀末中日在哪些方面拉開了巨大的差距。
答案提示: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原因如下:
①中國賠款數額巨大,不可能憑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內償付這些賠款,因此只有向歐美列強大舉借債。中國政治經濟因此進一步受列強控制,中國經濟因此倍受摧殘。而日本的資本主義經濟起步較晚,這筆錢無疑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日本把這筆巨款的絕大部分用于發展軍事力量,使日本軍隊的實力暴增。以海軍為例,甲午戰爭時中日海軍實力大體相當,日本略占優勢;但在十年之后的日俄戰爭中,日本海軍打敗俄國海軍,已經儼然躋身于世界海軍強國之林。陸軍的發展也極為迅速。日本在日俄戰爭以后被承認為亞洲乃至世界軍事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儼然名列世界五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