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輔導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
——轉引自《鳳凰網》
◆甲午中日戰(zhàn)爭示意圖
從此圖中可以得出以下信息:戰(zhàn)爭時間、戰(zhàn)場范圍、主要戰(zhàn)役、攻守態(tài)勢。
◆法國明信片上列強在瓜分中國
這是19xx年法國法行的的明信片,圖中象征中國的龍和清朝官員正在受一伙持刀人的宰割。它以漫畫的形式,真實、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在《馬關條約》的刺激下,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情景。
◆官與民之負擔
作者馬星馳(1873—1934)。漫畫反映了中國人民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沉重壓迫與剝削。
★課文注釋
◆北洋艦隊
又稱北洋水師、北洋海軍,是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軍(另兩支為福建水師、南洋水師)中實力和規(guī)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師1888年12月17日于山東威海衛(wèi)的劉公島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全軍覆沒,它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北洋水師序列
北洋大臣:李鴻章;提督:丁汝昌;總教習:瑯威理、漢納根
鐵甲艦
定遠 (管帶:劉步蟾)
鎮(zhèn)遠(管帶:林泰曾)
巡洋艦
致遠 (管帶:鄧世昌)、靖遠(管帶:葉祖珪)
經遠(管帶:林永升)、來遠(管帶:邱寶仁)
超勇(管帶:黃建勛)、揚威(管帶:林履中)
濟遠 (管帶:方伯謙)、平遠(管帶:李和)
◆旅順大屠殺
史稱“旅順慘案”。中日甲午之戰(zhàn)后期,日本陸軍攻入旅順后進行了3天的屠城,時間大約是1894年11月18日或往后,屠殺我手無寸鐵的百姓約18000多人,加上逃亡的全城最后僅余數(shù)十人。日軍屠城后焚尸滅跡,為欺騙世人,還立“清國陣亡士兵之墓”的木碑。1898年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后,清旅順地方官顧元勛組織將同胞遺骸整理安葬,建“萬忠墓”。19xx年—19xx年日俄戰(zhàn)爭后的日本統(tǒng)治時期又遭破壞,直到1945年抗戰(zhàn)結束后重新整理,建墓園懸巨匾“永矢不忘”,還新建了紀念館,提醒后人不忘近代中國的這段血淚歷史。1997年“萬忠墓”紀念館成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xx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資本輸出
是指壟斷資本主義為獲得高額利潤用過剩資本向其他國家投資或貸款,是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發(fā)展到壟斷階段后對外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以中國為例,資本主義列強對華經濟侵略在19世紀70年代以前以商品輸出為主,但也開始了早期的資本輸出。19世紀末期后,西方侵華以資本輸出為主,商品輸出為輔。
◆義和團
19世紀末山東、直隸一帶反對外國侵略的群眾組織。由義和拳、梅花拳以及大刀會等民間秘密結社互相組合、滲透,在反教會斗爭中發(fā)展而成。義和團的名稱初見于山東巡撫張汝梅的奏折(1898年6月),奏折中說直隸、山東交界東明、冠縣等地的“義民會即義和團”,練拳以“保衛(wèi)身家,防御盜賊”。在1899~19xx年群眾性反教會斗爭中,多數(shù)民間秘密結社相繼采用“義和拳”或“義和團”旗號,由地區(qū)群眾性的組織逐漸匯成大規(guī)模的義和團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