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從中日甲午戰(zhàn)爭到八國聯(lián)軍侵華
二、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與八國聯(lián)軍侵華
這一目中講到了兩個事件: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其實這兩個事件是不能分開的,因為它們是在一個時期內(nèi)發(fā)生的。
1.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興起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②直接原因:反洋教斗爭的高漲。19末,在華教會勢力依據(jù)不平等條約好清政府的袒護,為非作歹,激起廣大民眾的強烈反抗。③導火線:山東冠縣拆廟建教堂事件。
義和團運動從領導者來說,是哪個階級或階層?它有什么性質(zhì)?農(nóng)民階級反帝愛國運動。
發(fā)展:因為義和團運動的矛頭直接指向外國侵略者,所以得到了部分清政府官員的支持,勢力很快遍及京津地區(qū)。
我們學過近代史上農(nóng)民階級的運動嗎?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中誕生了《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那么,義和團運動中又有什么值得我們關注的文件或者口號嗎?
1898年,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
請同學們思考,你如何認識義和團提出的“扶清滅洋”的口號?
提示:義和團提出“滅洋”,觸及了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動員了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但對洋人、洋教和外來事物統(tǒng)統(tǒng)排斥,又具有排外的落后性,如義和團破壞火車、鐵路、電線就是愚昧落后的表現(xiàn);義和團提出“扶清”,雖然具有愛國保國的含義,卻又將“中國”、“朝廷”、“大清”等觀念互相混淆,這表明義和團在主觀上不反清政府,也不反封建制度。這一口號在運動初起時,曾動員和吸引更廣泛的群眾參加反帝斗爭,把中小地主,封建知識分子,甚至部分官員也卷了進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清政府的警惕,不能識破清政府的陰謀詭計,以致后來上當受騙。
基于以上的分析,同學們想一想農(nóng)民階級領導的義和團運動能探索出一條使中國人擺脫內(nèi)憂外患的強國之路嗎?不能。
很顯然,義和團運動雖然部分地承擔了當時的革命任務,但它的落后性卻使中國的革命重任,中國的強國之夢只能由新的階級來承擔。
但是,我們也不能據(jù)此完全抹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功績,請同學閱讀教材p62瓦德西的一段話:“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實力,可以統(tǒng)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義和團運動雖然最后失敗了,但它還是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①義和團運動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打擊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清王朝的改革運動(如后來的“新政”和預備立憲)。②義和團運動打破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美夢,同時也使列強被迫調(diào)整了侵華方式,由直接武裝侵略為主變?yōu)橐苑鲋泊砣藶橹鳌?br>2.八國聯(lián)軍侵華。
(1)侵華原因:①根本原因: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列強為進一步擴大權益而想瓜分中國,變中國為其殖民地。②直接原因:義和團運動損害了列強的在華利益。
(2)概況:19xx年6月,帝國主義列強一“救護駐華使館,助中國剿匪”為借口,組成聯(lián)軍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的率領下,入侵天津、北京。
(3)特點:與以往列強侵華以清政府為對手不同,這次戰(zhàn)爭是以消滅中國人民革命力量為目標。
(4)義和團抗擊八國聯(lián)軍的斗爭:冬交民巷戰(zhàn)役和北京什庫教堂戰(zhàn)役。
19xx年9月,八國聯(lián)軍脅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當時參與侵華的是八個國家,但在簽訂條約時卻有11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