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19xx年清政府與英、美、俄、德、日、奧、法、意、西、荷、比十一國《辛丑條約》主要內容:①中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折合9.8億兩嗎,以關稅、鹽稅作抵押。② 將北京設使館區,允許外國駐兵保護。③拆毀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臺,準許外國軍隊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④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職,永不敘用。⑤改總理各國事物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⑥修訂商約。清政府同意將各條約中通商行船的內容加以修訂,以便利帝國主義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方法:用字頭法結合諧音法記為“修使館賠炮兵,改總理懲官民”。解釋:“修”──修訂商約;“使館”──將北京東交民巷劃為使館界,界內由各國駐兵保護,中國人概不準居住;“賠”──中國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分三十九年還清,本息折合九億八千多萬兩;“炮兵”──拆毀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臺,準許外國軍隊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改總理”──改總理各國事物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懲官民”──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職,永不敘用。
(5)《辛丑條約》的影響:《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的最為嚴重的不平等條約之一,從此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徹底成為帝國主義 的侵華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災難進一步加深。
課堂習題:
完成課后的“閱讀與思考”。
課堂小結:
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列強加強了對中國的侵略,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對中國發動的大規模侵略戰爭,也是日本為實現稱霸世界的重要一步。戰后,日本將《馬關條約》強加給了清政府,這是鴉片戰爭以來的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中華民族的危機空前加深,而日本資本主義由此得到極大發展,大大提高了在東亞的國際地位。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義和團運動爆發,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但最終為中外勢力所絞殺。八國聯軍將《辛丑條約》強加給了中國人民,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板書設計:
一、甲午戰爭與民族危機的加深
1.“大陸政策”:中國臺灣→朝鮮→滿蒙→中國→亞洲(世界)
2.概況
3.《馬關條約》
二、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與八國聯軍侵華
1.義和團運動:農民階級;“扶清滅洋”
2.八國聯軍侵華
3.《辛丑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