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
第二節 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
一、教育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的基本概況及其歷史意義
2.“八七”會議及其內容
3.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與發展
4.“工農武裝割據”的基本內容
5.紅軍三次反“圍剿”斗爭的概況
6.中華蘇維埃政權
7.土地革命和根據地的經濟建設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對工農武裝起義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本節內容的學習,理解、分析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通過學習三大起義,使學生認識在當時白色恐怖下,中國共產黨人毅然發動武裝起義,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大無畏精神和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勇于探索的斗爭精神。以此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并為之奮斗。
2.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革命實際和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為中國革命奪取全國勝利開辟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二、重點難點及疑點解法
(-)重點
“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創立及其對革命的推動。
(二)難點
1.“工農武裝割據”理論。
2.土地革命路線。
(三)解決辦法
l.關于“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創立及其對革命的推動
引導學生認識到,1927年的三大起義、八七會議、創建井岡山等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實踐,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大革命失敗后的革命探索。盡管斗爭是曲折的,但就是這種曲折的斗爭,才使毛澤東等逐步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創立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也正是因為這一理論來源于實踐,符合中國的國情,所以才使紅軍壯大,根據地增多,建立統一的蘇維埃政權,根據地的反封建斗爭、土地革命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
2.關于“工農武裝割據”理論
主要結合“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內容,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的相互關系來理解。特別要強調它的理論、實踐意義。
3.關于土地革命路線
應讓學生了解認識到,土地革命路線是在土地革命的實踐中總結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為推動反封建斗爭、推動土地革命的順利進行而總結的政策、方針。它包括了黨在土地革命進行中依靠誰、打擊誰,要達到什么目標。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準備
1.《南昌起義》的錄像資料
2《向井岡山進軍路線圖》《1929-l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示意圖》五、學生活動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