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
“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
這部分內容屬小字部分內容。可以提出問題,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分析。探討。
提出問題:毛澤東是如何分析中國的特殊國情,論證中國紅色政權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它們的相互關系怎樣?
為了總結井岡山和其他根據地的經驗,批判黨內存在的不正確觀點,毛澤東先后寫了三篇文章,從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特點出發,經科學分析指出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條件,創立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
“工農武裝割據”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把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黨的領導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內容,武裝斗爭是斗爭形式,根據地建設是戰略基地。
毛澤東的這一思想是在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起義和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實踐經驗基礎上提出的。因此,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對中國革命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一理論來源于革命斗爭實踐,并從理論指導上闡明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正確道路,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和全國革命的勝利。這一理論的創立,推動了當時根據地的建設,紅軍的發展。
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壯大
1.根據地的擴大
指導學生看(1929--193年農村革命根據地示意圖》,了解各根據地的地理位置和創建人、名稱。
到1930年夏,全國已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革命武裝力量達到10萬人。
2.中央革命根據地三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
紅軍和根據地的發展,使國民黨大為震駭。從1930年底到1931年秋,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連續發動三次“圍剿”。在毛澤東正確軍事作戰方針的指導下,紅軍干凈、利落地粉碎了敵人的王決“圍剿”。
請兩位同學進行配樂詩朗誦。
毛澤東的詞二首
漁家傲
反第一次大“圍剿”
一九三一年春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贊。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
漁家傲
反第二次大“圍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雪。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圍剿”和反“圍剿”斗爭,是當時中國革命與之間戰爭的主要形式。在戰爭中形成一套科學的戰略戰術原則,豐富了我黨我軍的軍事斗爭藝術。
3.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全國性工農政權的一次嘗試。它是廣大被剝削被壓迫的工農群眾的政權。它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大地上存在著兩個性質根本不同的政權,標志著國共對峙局面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