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
4,土地革命和根據地經濟建設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然后提出問題:毛澤東指出:“如果我們能夠普遍地徹底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就獲得了足以戰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結合史實說明毛澤東的這一思想為什么是正確的?
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他們是中國無產階級最廣大、最可靠的同盟軍,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變革土地制度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個基本任務,是取得革命勝利的有力保障。進行土地革命,廢除農村中的封建土地制度,才能充分發動農民,農民生產和革命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紅色政權才能夠發展。中國無產階級要領導革命取得勝利,必須發動農民,武裝農民,這是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是戰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條件。
土地革命路線是在土地革命進行中逐步總結形成的,反映了黨在農村進行土地革命的政策、方針。由于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正確,從而保證了土地革命的順利進行和勝利。
指導學生分析土地革命的重要歷史意義。
根據地的經濟建設著重了解目的、特點和意義。中國共產黨根據國民政府經濟封鎖造成的困難,廣大農村農民的利益,武裝斗爭的需要,探索領導經濟建設的方法。把農業生產放在第一位,開展互助合作,興辦軍需工業和民用工業。根據地的經濟建設,粉碎了國民政府的經濟封鎖,支持了革命戰爭,鞏固了紅色政權。
(四)總結
在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在斗爭實踐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將中國革命一步步帶出低谷,并在理論上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為中國革命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各根據地有了進一步發展和壯大,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堅持土地革命戰爭,后來還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消滅了國民黨反動政權,建立了新中國,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經濟建設,也為后來黨領導農村的經濟工作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