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革命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通用4篇)
俄國十月革命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篇1
第六課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需要掌握的知識:二月革命及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布爾什維克黨為用暴力推翻臨時政府進行準備。彼得格勒武裝起義。人民委員會建立。蘇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土地法令》。蘇維埃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叛亂的斗爭。蘇維埃政權的鞏固。蘇聯的成立及工業化進程和兩個五年計劃。農業集體化方針、成就和1936年憲法。
通過學習十月革命的意義等內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十月革命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列寧及布爾什維克黨在革命中的偉大作用及工人、農民及革命士兵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精神。通過蘇聯在短期內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
難點:兩個政權并存局面出現的原因。為什么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提問)標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的事件是什么,其結束的標志是什么,結果怎樣?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第一次世界大戰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結束。
導入 新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方面給交戰國人民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和人力傷亡,同時也導致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它的建立標志著世界現代史的開端。世界現代史從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始到現在。今天我們一起研究十月革命的歷史,探討世界歷史上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如何建立的。
第6課 俄國十月革命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板書)
一、十月革命
1.沙皇專制制度的崩潰(板書)
教師用視頻展示二月革命發生的背景、時間、成果。
二月革命以后俄國出現了什么局面呢?
兩個政權并存又導致了十月革命的發生。
2.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的出現(板書)
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教師利用教材49頁中的小字進行通俗解釋即可,不必加入更多內容,以防止難點復雜化的情況。
(兩個政權的名稱并弄清主次關系。學生按教材答出即可。)
3.《四月提綱》(板書)播放視頻
報告人是誰,內容是什么?
《四月提綱》指明了俄國革命的方向,即俄國革命要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同學們對比一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是什么態度?
(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用戰爭消滅革命。)
學生回答后教師簡要講述俄國兩個政權局面結束的史實,揭露資產階級的反動性及推翻它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自然過渡)
4.八月會議(板書)
本次會議是1917年8月秘密召開的,它的內容是什么?
(提出了武裝起義的方針。)
1917年冬,革命時機已經成熟,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水到渠成,不可阻擋。
5.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的勝利(板書)
播放視頻,然后展示《“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等相關的歷史圖片
(1)時間——1917年11月7日
(2)地點——彼得格勒
(3)人物——列寧
(4)結果——勝利
教師重點強調1917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勝利的日子。這個時間概念要重點掌握。
6.蘇維埃政府的建立(板書)
重點指出,工人、士兵、蘇維埃政權,即人民委員會是歷史上第一個現實的無產階級政權。這樣,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了。
展示圖片—頒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7.國內戰爭和蘇維埃政權的鞏固(板書)
圖片展示反動分子的頭目
蘇維埃政權的鞏固(板書)
上述問題講完后,教師提問: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為什么能粉碎外國武裝干涉和平定國內叛亂?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加以簡要分析。
第一,蘇維埃政權是世界上新生的代表著最先進、最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權,它所進行的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斗爭是正義的。而正義的戰爭遲早是會勝利的。
第二,這場斗爭有布爾什維克黨和列寧的正確領導,這是取得戰爭勝利的保障。
第三,蘇維埃俄國廣大工人、農民、士兵的無私無畏的戰斗精神。
第四,世界上一切正義力量給予蘇維埃共和國的國際主義援助。
8.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板書)
(教師提問)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變成現實的社會主義革命,你是怎樣理解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的?通過將十月革命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進行對比得出結論。
二、蘇聯的成立(板書)
讓學生閱讀課本第67頁最后一段,找出成立的背景、時間、全稱。
1922年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礎上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三、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板書)
1.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板書)
“一五”計劃和“二五”計劃
1924年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艱苦奮斗;開始向工業化進軍,并進行兩個五年計劃的建設。
從哪一年開始的,有何作用?
1928年,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并完成了國民經濟技術改造,取得巨大成就。
師生共同討論,經過兩個五個計劃后,蘇聯取得了什么樣成就?
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超過英、法、德,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出示投影片(巨大成就)
(l)建成60000個大型工礦企業。
(2)機械制造、冶金、電力、石油、采礦、運輸等有很大發展。
(3)由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
下面我們共同去學習農業方面的成效。
2.農業集體化(板書)
蘇聯的農業是在手工勞動基礎上的小農經濟,生產落后,如何把更多的小生產者引導上社會主義道路呢?
(學生自己思考。)
小農經濟聯合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到1937年完成了農業集體化。
(強調)由于急于求成有負作用。
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直觀教學手段有效說明問題。
3.1936年蘇聯憲法(板書)
出示閱讀提綱,讓學生看書,并找出通過新憲法的時間,(一般了解)新憲法規定的蘇聯的國家性質是什么?
(三)總結、擴展
本節我們學習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列寧的《四月提綱》的報告為革命指明了前進的方向。1917年11月的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開辟了帝國主義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十月革命動搖了帝國主義的后方,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爭,開辟了被壓迫民族革命的新時代。蘇聯的成立及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俄國十月革命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篇2
第六課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需要掌握的知識:二月革命及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布爾什維克黨為用暴力推翻臨時政府進行準備。彼得格勒武裝起義。人民委員會建立。蘇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土地法令》。蘇維埃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叛亂的斗爭。蘇維埃政權的鞏固。蘇聯的成立及工業化進程和兩個五年計劃。農業集體化方針、成就和1936年憲法。
通過學習十月革命的意義等內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十月革命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列寧及布爾什維克黨在革命中的偉大作用及工人、農民及革命士兵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精神。通過蘇聯在短期內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
難點:兩個政權并存局面出現的原因。為什么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提問)標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的事件是什么,其結束的標志是什么,結果怎樣?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第一次世界大戰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結束。
導入 新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方面給交戰國人民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和人力傷亡,同時也導致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它的建立標志著世界現代史的開端。世界現代史從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始到現在。今天我們一起研究十月革命的歷史,探討世界歷史上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如何建立的。
第6課 俄國十月革命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板書)
一、十月革命
1.沙皇專制制度的崩潰(板書)
教師用視頻展示二月革命發生的背景、時間、成果。
二月革命以后俄國出現了什么局面呢?
兩個政權并存又導致了十月革命的發生。
2.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的出現(板書)
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教師利用教材49頁中的小字進行通俗解釋即可,不必加入更多內容,以防止難點復雜化的情況。
(兩個政權的名稱并弄清主次關系。學生按教材答出即可。)
3.《四月提綱》(板書)播放視頻
報告人是誰,內容是什么?
《四月提綱》指明了俄國革命的方向,即俄國革命要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同學們對比一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是什么態度?
(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用戰爭消滅革命。)
學生回答后教師簡要講述俄國兩個政權局面結束的史實,揭露資產階級的反動性及推翻它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自然過渡)
4.八月會議(板書)
本次會議是1917年8月秘密召開的,它的內容是什么?
(提出了武裝起義的方針。)
1917年冬,革命時機已經成熟,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水到渠成,不可阻擋。
5.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的勝利(板書)
播放視頻,然后展示《“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等相關的歷史圖片
(1)時間——1917年11月7日
(2)地點——彼得格勒
(3)人物——列寧
(4)結果——勝利
教師重點強調1917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勝利的日子。這個時間概念要重點掌握。
6.蘇維埃政府的建立(板書)
重點指出,工人、士兵、蘇維埃政權,即人民委員會是歷史上第一個現實的無產階級政權。這樣,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了。
展示圖片—頒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7.國內戰爭和蘇維埃政權的鞏固(板書)
圖片展示反動分子的頭目
蘇維埃政權的鞏固(板書)
上述問題講完后,教師提問: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為什么能粉碎外國武裝干涉和平定國內叛亂?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加以簡要分析。
第一,蘇維埃政權是世界上新生的代表著最先進、最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權,它所進行的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斗爭是正義的。而正義的戰爭遲早是會勝利的。
第二,這場斗爭有布爾什維克黨和列寧的正確領導,這是取得戰爭勝利的保障。
第三,蘇維埃俄國廣大工人、農民、士兵的無私無畏的戰斗精神。
第四,世界上一切正義力量給予蘇維埃共和國的國際主義援助。
8.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板書)
(教師提問)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變成現實的社會主義革命,你是怎樣理解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的?通過將十月革命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進行對比得出結論。
二、蘇聯的成立(板書)
讓學生閱讀課本第67頁最后一段,找出成立的背景、時間、全稱。
1922年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礎上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三、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板書)
1.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板書)
“一五”計劃和“二五”計劃
1924年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艱苦奮斗;開始向工業化進軍,并進行兩個五年計劃的建設。
從哪一年開始的,有何作用?
1928年,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并完成了國民經濟技術改造,取得巨大成就。
師生共同討論,經過兩個五個計劃后,蘇聯取得了什么樣成就?
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超過英、法、德,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出示投影片(巨大成就)
(l)建成60000個大型工礦企業。
(2)機械制造、冶金、電力、石油、采礦、運輸等有很大發展。
(3)由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
下面我們共同去學習農業方面的成效。
2.農業集體化(板書)
蘇聯的農業是在手工勞動基礎上的小農經濟,生產落后,如何把更多的小生產者引導上社會主義道路呢?
(學生自己思考。)
小農經濟聯合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到1937年完成了農業集體化。
(強調)由于急于求成有負作用。
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直觀教學手段有效說明問題。
3.1936年蘇聯憲法(板書)
出示閱讀提綱,讓學生看書,并找出通過新憲法的時間,(一般了解)新憲法規定的蘇聯的國家性質是什么?
(三)總結、擴展
本節我們學習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列寧的《四月提綱》的報告為革命指明了前進的方向。1917年11月的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開辟了帝國主義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十月革命動搖了帝國主義的后方,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爭,開辟了被壓迫民族革命的新時代。蘇聯的成立及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俄國十月革命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篇3
第六課
本課地位
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是由布爾什維克黨領導和組織的,它推翻了沙星專制制度,其革命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俄國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即蘇維埃俄國,指1917年十月革命后到1922年蘇聯成立之前的俄國;蘇聯即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從1922年12月成立,到1991年解體。蘇聯的建立是社會主義的勝利,但蘇聯的建設中的一些弊端有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借鑒的前撤。
教學重點:
十月革命是俄國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會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它的成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勝利。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說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同時它的經驗和教訓有時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寶貴財富,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教學難點
兩個政權并存局面出現的原因。為什么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兩個政權并存局面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當時俄國十月革命前國內外復雜的因素決定的,初中學生基于知識和認知能力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對于為什么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這一點要從整個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去分析,而初中學生對人類歷史的整體認識存在困難,所以也是一個難點。
重點突破方案
通過提問復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結合視頻播放《四月提綱》、俄國二月革命、彼得格勒起義和圖片達到突破重點知識。
難點突破方案
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的出現原因,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教師利用教材49頁中的小字進行通俗解釋即可。
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這個難點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突破
提問: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變成現實的社會主義革命,你是怎樣理解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的?通過將十月革命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進行對比得出結論。(學生閱讀,找出依據答出。)
關于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的性質的區別
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是由布爾什維克黨領導和組織的,它推翻了沙星專制制度,其革命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俄國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它與以往一切革命的區別在于從根本上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消滅剝削階級。
關于社會主義革命首先發生在俄國的原因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盡管壟斷組織在國家經濟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但俄國是帝國主義國家中相對落后的,日俄戰爭的失敗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究其原因在于俄國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殘存著大量封建殘余,制約了俄國的發展。俄國社會中保留的封建殘余表現為:經濟上封建農奴制的殘余勢力很強;政治上沙皇實行專制統治。這兩種歷史局限性在一戰中給俄國造成了十分被動的局面,國內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加深。以上俄國的特殊國情使起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革命在俄國的發生在所難免。從當時革命的任務和對象來看,俄國革命應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范疇。但是,從國內階級力量的對比來看,俄同無產階級的力量是強大的,無產階級在組織性上是成熟的。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有能力領導一場社會主義繭命。況且,農村半無產的廣大貧苦農民與沙皇政府的矛盾也非常尖銳,他們在革命過程中可以成為俄國無產階級的同盟軍。在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并取得成功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戰爭引起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俄國作為協約國集團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國內經濟無力承受巨大的戰爭壓力,沙皇專制統治的基礎發生動搖。1917年,俄國工人階級與社會民主黨人發動了“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的專制統治,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二月革命”后,俄國出現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面對反動的、戰爭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列寧發表《四月提綱》,提出了用武裝斗爭完成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1917年11月7日,布爾什維克領導了“十月革命”,推翻了克倫斯基臨時政府,建立了以列寧為首的世界上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府。“革命制止戰爭”。十月革命后,蘇俄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農利益的法令,還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戰爭。從1918年至1920年,蘇俄政府通過三年國內戰爭、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打退了國內外勢力的進攻,鞏固了蘇維埃政權。十月革命對世界最大的影響是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辟了人類新紀元,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蘇德簽署《布列斯特和約》始末
《布列斯特和約》即《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約》,是蘇維埃俄國(以下簡稱蘇俄)同德國及其同盟國(奧匈帝國、土耳其、保加利亞)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今白俄羅斯共和國布列斯特)簽訂的條約。它是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為保存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而被迫采取的暫時妥協性行動,使蘇俄盡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為鞏固蘇維埃政權,恢復和發展經濟、建立紅軍贏得了喘息時間,為后來消滅抵抗蘇維埃政權的國內武裝和擊退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沙皇俄國是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一方協約國的成員,但是,1917年11月7日發生了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次日,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和平法令》。這個蘇維埃國家第一個對外政策的綱領性文件強烈譴責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建議一切交戰國人民和政府立即舉行停戰談判,簽訂正義民主的和約,實現不割地、不賠款的普遍和平。但是,這一建議遭到協約國列強的拒絕。當時前線的舊俄軍隊潰逃,國內經濟困難,尚未組織起工農紅軍,最迫切的任務是退出帝國主義戰爭,贏得和平的環境。12月3日,蘇俄迫不得以決定單獨同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保加利亞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舉行談判,并于12月15日簽訂了為期28天的停戰協定。
22日和平談判開始。蘇俄根據《和平法令》建議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25日,德方表示贊同,但提出要以協約國同意參加為條件。談判休會10天后,德方于1918年1月9日借口協約國拒絕參加,表示不接受蘇俄的談判原則,談判被迫中斷。1918年1月18日,德國又提出要蘇俄割讓大片土地的苛刻要求。在敵強我弱、國內百廢待舉、民眾厭戰的情況下,列寧毅然同意簽約,而布哈林等堅決反對簽約,主張進行“圣戰”。蘇俄首席談判代表、外交人民委員(即外交部長)托洛茨基主張不戰不和。30日,談判恢復舉行。列寧與托洛茨基談好要盡量拖延談判,等德方發出最后通牒后,再簽訂和約。2月9日,德方以強硬態度提出苛刻條件,10日,托洛茨基違抗列寧的指示,拒不在割地條約上簽字,并宣布蘇俄停止戰爭,拒絕簽訂和約,隨即離開了布列斯特。德國借機大肆破壞和談,派兵向蘇俄發起全面進攻,逼近彼得堡。在蘇維埃國家處于危急關頭之際,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一方面動員紅軍陽全國一切力量進行抗戰,另一方面在黨的最高領導層中就同德國簽約問題進行緊張艱苦的說服工作,終于,黨中央以絕大多數通過了接受德國不平等條件并迅速簽約的決議。19日,列寧電告柏林同意簽約。23日,蘇俄政府收到德國的限時48小時答復,條件更加苛刻的最后通牒。以列寧為首的蘇俄政府為使剛剛建立的蘇維埃國家退出帝國主義戰爭,保衛國家的安全與獨立,派契切林取代托洛茨基前往布列斯特,于3月3日簽署了條約。
根據這一條約和此后簽訂的補充協定,蘇俄與同盟國之間停戰,蘇俄賠款60億馬克(這在當時是很大的一筆賠款),割地總共達100萬平方公里之多。
1918年11月3日德國爆發了革命,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君主政權,11月11日協約國同德國簽訂了停戰協定。次日,蘇俄宣布廢除它同德國及其同盟國當年3月3日簽訂的《布列斯特和約》。
俄國十月革命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篇4
第六課
本課地位
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是由布爾什維克黨領導和組織的,它推翻了沙星專制制度,其革命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俄國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即蘇維埃俄國,指1917年十月革命后到1922年蘇聯成立之前的俄國;蘇聯即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從1922年12月成立,到1991年解體。蘇聯的建立是社會主義的勝利,但蘇聯的建設中的一些弊端有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借鑒的前撤。
教學重點:
十月革命是俄國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會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它的成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勝利。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說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同時它的經驗和教訓有時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寶貴財富,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教學難點
兩個政權并存局面出現的原因。為什么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兩個政權并存局面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當時俄國十月革命前國內外復雜的因素決定的,初中學生基于知識和認知能力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對于為什么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這一點要從整個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去分析,而初中學生對人類歷史的整體認識存在困難,所以也是一個難點。
重點突破方案
通過提問復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結合視頻播放《四月提綱》、俄國二月革命、彼得格勒起義和圖片達到突破重點知識。
難點突破方案
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的出現原因,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教師利用教材49頁中的小字進行通俗解釋即可。
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這個難點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突破
提問: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變成現實的社會主義革命,你是怎樣理解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的?通過將十月革命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進行對比得出結論。(學生閱讀,找出依據答出。)
關于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的性質的區別
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是由布爾什維克黨領導和組織的,它推翻了沙星專制制度,其革命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俄國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它與以往一切革命的區別在于從根本上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消滅剝削階級。
關于社會主義革命首先發生在俄國的原因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盡管壟斷組織在國家經濟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但俄國是帝國主義國家中相對落后的,日俄戰爭的失敗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究其原因在于俄國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殘存著大量封建殘余,制約了俄國的發展。俄國社會中保留的封建殘余表現為:經濟上封建農奴制的殘余勢力很強;政治上沙皇實行專制統治。這兩種歷史局限性在一戰中給俄國造成了十分被動的局面,國內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加深。以上俄國的特殊國情使起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革命在俄國的發生在所難免。從當時革命的任務和對象來看,俄國革命應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范疇。但是,從國內階級力量的對比來看,俄同無產階級的力量是強大的,無產階級在組織性上是成熟的。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有能力領導一場社會主義繭命。況且,農村半無產的廣大貧苦農民與沙皇政府的矛盾也非常尖銳,他們在革命過程中可以成為俄國無產階級的同盟軍。在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并取得成功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戰爭引起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俄國作為協約國集團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國內經濟無力承受巨大的戰爭壓力,沙皇專制統治的基礎發生動搖。1917年,俄國工人階級與社會民主黨人發動了“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的專制統治,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二月革命”后,俄國出現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面對反動的、戰爭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列寧發表《四月提綱》,提出了用武裝斗爭完成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1917年11月7日,布爾什維克領導了“十月革命”,推翻了克倫斯基臨時政府,建立了以列寧為首的世界上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府。“革命制止戰爭”。十月革命后,蘇俄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農利益的法令,還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戰爭。從1918年至1920年,蘇俄政府通過三年國內戰爭、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打退了國內外勢力的進攻,鞏固了蘇維埃政權。十月革命對世界最大的影響是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辟了人類新紀元,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蘇德簽署《布列斯特和約》始末
《布列斯特和約》即《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約》,是蘇維埃俄國(以下簡稱蘇俄)同德國及其同盟國(奧匈帝國、土耳其、保加利亞)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今白俄羅斯共和國布列斯特)簽訂的條約。它是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為保存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而被迫采取的暫時妥協性行動,使蘇俄盡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為鞏固蘇維埃政權,恢復和發展經濟、建立紅軍贏得了喘息時間,為后來消滅抵抗蘇維埃政權的國內武裝和擊退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沙皇俄國是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一方協約國的成員,但是,1917年11月7日發生了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次日,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和平法令》。這個蘇維埃國家第一個對外政策的綱領性文件強烈譴責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建議一切交戰國人民和政府立即舉行停戰談判,簽訂正義民主的和約,實現不割地、不賠款的普遍和平。但是,這一建議遭到協約國列強的拒絕。當時前線的舊俄軍隊潰逃,國內經濟困難,尚未組織起工農紅軍,最迫切的任務是退出帝國主義戰爭,贏得和平的環境。12月3日,蘇俄迫不得以決定單獨同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保加利亞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舉行談判,并于12月15日簽訂了為期28天的停戰協定。
22日和平談判開始。蘇俄根據《和平法令》建議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25日,德方表示贊同,但提出要以協約國同意參加為條件。談判休會10天后,德方于1918年1月9日借口協約國拒絕參加,表示不接受蘇俄的談判原則,談判被迫中斷。1918年1月18日,德國又提出要蘇俄割讓大片土地的苛刻要求。在敵強我弱、國內百廢待舉、民眾厭戰的情況下,列寧毅然同意簽約,而布哈林等堅決反對簽約,主張進行“圣戰”。蘇俄首席談判代表、外交人民委員(即外交部長)托洛茨基主張不戰不和。30日,談判恢復舉行。列寧與托洛茨基談好要盡量拖延談判,等德方發出最后通牒后,再簽訂和約。2月9日,德方以強硬態度提出苛刻條件,10日,托洛茨基違抗列寧的指示,拒不在割地條約上簽字,并宣布蘇俄停止戰爭,拒絕簽訂和約,隨即離開了布列斯特。德國借機大肆破壞和談,派兵向蘇俄發起全面進攻,逼近彼得堡。在蘇維埃國家處于危急關頭之際,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一方面動員紅軍陽全國一切力量進行抗戰,另一方面在黨的最高領導層中就同德國簽約問題進行緊張艱苦的說服工作,終于,黨中央以絕大多數通過了接受德國不平等條件并迅速簽約的決議。19日,列寧電告柏林同意簽約。23日,蘇俄政府收到德國的限時48小時答復,條件更加苛刻的最后通牒。以列寧為首的蘇俄政府為使剛剛建立的蘇維埃國家退出帝國主義戰爭,保衛國家的安全與獨立,派契切林取代托洛茨基前往布列斯特,于3月3日簽署了條約。
根據這一條約和此后簽訂的補充協定,蘇俄與同盟國之間停戰,蘇俄賠款60億馬克(這在當時是很大的一筆賠款),割地總共達100萬平方公里之多。
1918年11月3日德國爆發了革命,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君主政權,11月11日協約國同德國簽訂了停戰協定。次日,蘇俄宣布廢除它同德國及其同盟國當年3月3日簽訂的《布列斯特和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