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精選14篇)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 篇1
教學目標
1.公元前2500年印度出現奴隸制小國;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種姓制度;佛教的興起和傳播。
2.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教義的相關材料,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3.通過對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學生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印度奴隸社會的特點。是奴隸主階級對奴隸和其它勞動人民進行統治的社會制度。佛教的教義因為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某種需要,受到統治者特別是剎帝利的保護。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地位:
亞非文化是古代奴隸制文明的重要標志,它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產生,對整個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重點:
古代東方文字及影響。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礎,它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古代東方文字的產生是亞洲文明的標志之一。
古代埃及的太陽歷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這種歷法以后幾經修改,成為幾天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采用的歷法。
難點:
阿拉伯數字。古代印度人發明了包括"零"在內的十個數字符號,還發明了現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記數十進位法。"零"的使用使十進位法日臻完善,意義重大。十個數字符號后來由阿拉伯人傳人歐洲,被歐洲人誤成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數字。
教法建議
關于種姓制度:
引導學生分析婆羅門祭司將種姓制度賦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小字部分)種姓制度的實質又是什么?它對后來印度的發展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不要局限于教材的介紹。針對最后一問,鼓勵學生聯系印度現在的發展,談出自己的觀點。
關于佛教:
引導學生分析佛教的產生和種姓制度的存在有何關系?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培養學生辨證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請學生介紹他所了解的佛教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情況及佛教在當今印度的地位。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
難點: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
教法設計: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除前面講述的外還有印度河流域的印度,這里同時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誕生地。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在亞洲次大陸。包括現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地,它北面是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這里有兩條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東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國古代稱他為天竺。
一、 古代印度
1.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雅利安人的征服
古代印度河上游兩岸土地肥沃。
請問:造成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們前面講過的哪個國家相似?
非常準確,就是埃及。
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這里出現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但后來來自北方的白種人自稱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他們征服了當地居民,建立起一些奴隸制小國,到公元前三世紀,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國經濟發展較快,力量強大,國王阿育王統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請大家注意第10頁的圖。了解其地理位置。但是,這種統一是不鞏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狀態。 同學們還記得中國歷史元朝史中,元朝統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嗎?
元朝為了鞏固它的統治,把全國各族分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2.印度的等級制度同學們請看課本的表格回答古代印度有幾個等級,他們的名稱是什么,各等級有哪些社會階層,各等級的職責或義務如何。印度的等級制度,也叫種姓制度。種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膚色,品質'";第一等級婆羅門,即僧侶。第二等級剎帝利,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軍政大權.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后者是國家的世俗統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牧民.手工業者.要向國家納稅,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以奴隸為主。隨著主產和分工的發展,在種姓之外又出現了大批的不可接觸者,即最受歧視和壓迫的賤民,各個等級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甚至不能共食、共住。為了維護反動的等級制度,婆婆羅門祭司把等級制蒙上了一層神圣的色彩。統治者利用婆羅門教的說法,目的是為了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多門的特殊地位。
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在奴隸制的發展中, 等級制度越來越引起人民的不滿、婆羅門教日益遭到反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
二、佛教的誕生
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齊天大圣孫悟空輔佐他的師父唐僧到西天取經,實際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經。同學們看課本,佛教的創始人是誰?概括一下佛教的教義,想想為什么佛教能廣泛傳播?國王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該如何評價佛教呢?
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出生于今天尼泊爾南部的媲毗尼。是釋迦部落的王子。被稱為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隱修者"。牟尼意思為修行者。傳說他年輕時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他想,人總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9歲那年,他離別雙親和妻兒,去深山訪道經過7年的冥思苦想終于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成?quot;佛"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一一般專指釋迦牟尼。中國寺院的佛殿稱大雄寶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釋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稱,意思是大無畏的勇士。佛教教義上要是"眾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來世",所有這些在當時充滿不平等的奴隸制國家里對于廣人的群眾是有誘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楊的平等是靈魂上的而不是現實中的,佛教并不反對奴隸制,并且把剎帝利擺在第一位。另外,佛教主張人民應忍耐、順從.放棄斗爭、所以歷代統治階級便利用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的假平等,掩蓋階級社會中真正的不平等,從而達到維護剝削制度的目的。后來,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為國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統治時佛教開始向外傳播。
課堂小結:
古代印度是亞洲南部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后來在雅利安人進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半島除南端外一度統一。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逐漸發展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學生課后活動建議:
印度的種姓制度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加深學生對這段相對枯燥的知識的了解,可組織學生排演有關種姓制度的小話劇。分別扮演四個等級中的人物,通過對話、表情反映出他們等級地位的差別。
板書設計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 篇2
教學目標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之一;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的陵墓;埃及兩次分裂重新統一,發展成為地跨亞非的大帝國。“新月沃地”的主要國家;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和漢謨拉比法典;希伯來國家的建立和分裂。
結合教材地圖和相關配套的地圖冊,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注重史地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對《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它是古巴比倫王國維護奴隸主統治的工具。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奴隸主殘酷剝削奴隸的歷史見證;生活在新月沃地是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希伯來人,腓尼基人共同創造了亞洲西部的文明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地位:
本課講述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位于北非和亞洲西部是古埃及和新月沃地的有關國家,了解這些內容對于學生加深對世界古代奴隸制文明的理解很有幫助。
教學重點:
金字塔:它是古代埃及最著名的建筑,耗時長,建造難度大,工藝要求高,有關金字塔的建造過程到現在仍然有爭論。一方面它是古埃及的驕傲,是埃及人民的智慧的高度體現,另一方面,它又是奴隸主殘酷壓榨奴隸的見證。
埃及的強盛: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埃及成為地跨亞非兩洲的大帝國。這種強盛的基礎是對外侵略。古埃及的區域范圍明顯擴大,在經濟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同時也應該看到這種基礎上的強盛是不穩固的。
《漢謨拉比法典》:該法典是迄今所發現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堪稱世界之最。而所以法典的內容都充分反映了它是奴隸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工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教學難點 :
埃及奴隸制軍事帝國的興衰:公元前15世紀埃及國力強盛,一度橫跨亞非兩洲。以后逐漸由盛轉衰,公元前6世紀被波斯所滅。這段歷史跨度較大,對初中學生有一定難度。他們剛剛學習世界史,對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
生活在新月沃地的人們:學生結合地圖了解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希伯來人和腓尼基人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他們對古代奴隸制文明所做出的貢獻,有一定困難。
教法建議
關于金字塔:"金字塔"是世界聞名的建筑,是古代埃及的驕傲。教師在講述時,可結合有關圖片,解釋為什么稱之為金字塔。說明在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而哈佛拉的金字塔旁矗立著獅身人面像。之后,留出專門的時間請部分同學根據他從各種途徑了解的相關資料,向大家介紹有關金字塔的故事。
關于 《漢謨拉比法典》。要強調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它是世界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通過對該法典內容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它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是奴隸主貴族統治奴隸的工具。初步培養學生根據材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金字塔;埃及奴隸制帝國的興衰;《漢謨拉比法典》。
難點:學生剛接觸學習世界也對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對《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的分析。
教法設計:講述法;講解法;歷史情境設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同學們舉世聞名的埃及大金字塔,你知道它的來歷嗎?令人神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你知道它是如何建造的嗎!人類有史以來,從尼羅河畔第一個古王國的建立,一直到當代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這五千年間發生過多少驚心動魄的事件,出現過多少叱咤風云的人物,流傳過多少新奇有趣的故事,至今還留下多少著名的歷史遺跡、文化古物和藝術珍品!這一切都是你們渴望知道,也是應該知道的、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又是在哪里產生的呢?
講授新課
(板書)
豐富的歷史遺跡、眾多的地下文物和大量的文字記載清楚地告訴我們非洲東北部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西亞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代巴比倫,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以及東亞黃河長江之濱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四個搖藍。五、六千年來,她們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就產生于亞非地區、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尼羅河兩岸就出現了奴隸制小國。
一、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國度(板書)
1. 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統一
非洲東北部,全長5646公里的尼羅河由南向北從這里流入地中海、每年的七月初,上游地區暴雨和山洪迸發河水奔騰咆哮傾瀉而下,吞沒谷地形成一片澤國。十月底
雨季過去,下降的河水才流入河床、泛濫期間積下厚厚的一層淤泥成為谷物生長的極好肥料。這條著名的大河不僅給下游帶來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更給這里帶來了生命和繁榮,埃及人逐漸在這里定居下來,依靠集體的力量用粗糙的工具清除荊棘草莽,開渠筑壩引河水灌溉土地,種植莊稼,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
"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而出養活著埃及,一見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這是古代埃及人民贊頌尼羅河的著名詩篇;說明古代埃及與尼羅河息息相關。尼羅河孕育著古代埃及的文明。
隨著經濟的發展,古埃及從原始社會緩慢地進入奴隸社會。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陸續出現了40多個奴隸制小國。這些奴隸制小國之間進行了幾百年的戰爭和兼并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個奴隸制國家。上下埃及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逐漸強盛起采,國王美尼斯親自帶領大軍攻打下埃及。上埃及獲勝。傳說他在決戰勝利的地方建立白城,這就是古代埃及的首都孟斐斯,它位于今天開羅以南不遠的地方。
這樣建立起初步統一的國家(公元前3000年),首都孟斐斯。
問題:埃及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金字塔--埃及國王的巨型陵墓(胡夫金字塔最大)(板書)
在埃及,最早的墓葬是在地上挖一個坑,再堆成一個沙堆。以后墓穴越挖越深,成為地下室,在地面沙堆周圍砌成石墻這種墳墓叫做"馬斯塔巴'(意為石凳)。到了公元前27世紀,埃及第三王朝法老杰賽爾找建筑師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石砌'馬斯塔巴"在上面加了五個一層比一層小的'馬斯塔巴',使它高達61米,這就是埃及第一座塔型陵墓,因為它的外形很象漢字"金"字,所以我們中國人稱它為"金字塔"。
以后,歷代法老像著了魔似的都給自己建金字塔,并且越建越宏偉.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給自已造的金字塔最大。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經過幾千年的風吹雨打頂端已經剝蝕了將近十米。但在1889 年巴黎建筑起埃菲爾鐵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塔身的石塊之間,沒有任何水泥之類的粘著物,石頭磨得很平,雖然已歷時數干年,今天人們也很難用一把很薄的刀片插入石塊之間的縫隙。
胡夫的兒子哈佛拉的金宇塔、它比胡夫塔低三米但有著完整壯觀的附屬建筑。有一個雕著哈佛拉的頭部而配著獅子身體的大雕像,即"獅身人面像"。希臘人稱斯芬克斯"雕像,高二十米,長五十七米,整個獅身人面像是在一塊天然的大巖石上鑿成的,至今已有4500年的歷史。
一座座巨大的金字塔,至今還矗立在開羅近郊的沙丘之中。它是古埃及悠久歷史的見證,是埃及國王殘酷奴役人民的見證。也是埃及勞動人民力量和智慧的結晶。
3.埃及的分裂和重新統一
埃及在歷史上經歷了兩次分裂和混亂在什么時問?(學生回答)
約從公元前22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埃及先后經歷了兩次較長時間的分裂和混亂。但后來埃及人民經過長期斗爭打敗入侵者,以南方的底比斯為中心重新統一起來,建立新王國。此后軍力大大增強,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4.圖特摩斯三世(公元可15世紀)。國力強盛,成為地跨亞非的大帝國。
埃及奴隸制軍事帝國是依靠對外擴張起家的。圖特摩斯三時強迫被征服的國家向
埃及納貢。帝國興起后約200年間,埃及經歷了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經濟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特別是擴大了商業活動。埃及同小亞細亞、愛琴海諸島和希臘半島都有貿易往來.開鑿了溝通尼羅河支流和紅海之間的運河,加強了同地中海東岸一帶的聯系。
5.古埃及的衰落和滅亡
埃及軍事帝國對外侵略擴張,對內鎮壓人民,導致國內多次發生人民反抗斗爭。被征服地區紛紛擺脫埃及的控制,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日益嚴重,埃及逐漸衰落,公元前6世紀埃及被西亞的波斯所滅。
二、新月地帶的國家
同學們請看教材中新月沃地示意圖。在亞洲西部有兩條大河,它們分別是東面的幼發拉底河和西面的底格里斯河,他們并行奔流自西北向東南流入波斯灣。在兩河間是肥沃的平原、這一帶我們通稱為兩河流域。古希臘人稱這一地區為"美索不達米亞",意思也是兩河間的土地。兩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這一狹長的弧形地帶,猶如一灣新月。因此人們形象地把這一地區稱?quot;新月地帶"或"新月沃地"。在這一地帶先后居住過的居民有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來人。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建立了許多奴隸制小國.
1.兩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隸制國家(板書)
這些國家以城市為中心,都很小,蘇美爾人和⒖ǖ氯宋蘇崤ァ⑼戀睪投院恿鞴喔韌目刂迫ǎ漬歡稀⒘膠恿饔蚰喜渴倍騁唬倍至選5焦?894年,來自敘利亞草原的一支游牧部落占據巴比倫城,建立起巴比倫城市國家。它在歷史上稱?quot;古巴比倫王國"。
2.古巴比倫王國的統治
公元前18世紀,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利用各國連年打仗彼此削弱的機會,經過戰爭統一了兩河流域。漢謨拉比宣揚"君權神授',自稱是"月神的后裔",自比作"宇宙四方之王",建立起以巴比倫為首都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
漢漠拉比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制定了一部法典,這就是我們面將要講述的漢謨拉比法典。
3.漢謨拉比法典(板書)
漢謨拉比讓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的全部內容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該法又稱"石柱法"。請同學們看圖:這根石柱高約71厘米,石碑全長213厘米。法典的上部是巴比倫人的太陽神沙瑪什向漢謨拉比國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陽神形體高大,胡須編成整齊的須辮,頭戴螺旋型寶冠,右肩袒露,身披長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漢謨拉比象征權利的魔標和魔環;漢謨拉比頭戴傳統的王冠,神情肅穆,舉手宣誓。太陽神的寶座很象古巴比倫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關于法典的內容,整個浮雕畫面莊嚴而穩重,表現了"君權神授"的觀點。這種把國家典律和藝術結合起來的形式,后來成為古代紀功碑的一種范例。課本上有關敘述(找學生朗讀)。想一想,法典維護誰的利益?
該法典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奴隸對奴隸主僅說一聲"你不是我的主人"就被割掉耳朵,理發師剃去奴隸頭上的標志,要被截斷手指,等等。所有這些條文都說明了這部法典維護奴隸主專政的實質。它是迄今所發現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完備的成文法典。盡管奴隸主用種種方法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古巴比倫的強大還是沒能維持多久,漢漠拉比死后古巴比倫王國衰落下去,兩河流域重新陷入分裂。上面我們講述了新月沃地東部的一些歷史,在沃地西部又有哪些居民呢?他們的歷史如何呢?
4.腓尼基城邦 腓尼基是紫紅色的意思。腓尼基人從海蚌中提取出鮮艷的顏料,用紫紅色染成花色的布匹,遠銷地中海各國.腓尼基人的航海和經商著稱、此外在地中海東岸巴勒斯坦一帶希伯來人建立過統一的國家,這個國家后來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和南部猶太兩個王國。
5.希伯來人國家
以色列國和猶太國滅亡后,大批猶太人被掠往巴比倫為奴,波斯占領巴比倫后,釋放猶太囚徒,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以后猶太人舉行起義反抗羅馬的統治,遭到鎮壓。幸存的猶太人散居到世界各地,他們就是今日以色列人的祖先。
課堂小結:
我們一同回顧了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和新月沃地的古代國家的情況。這兩個地區是古代奴隸制文明的發源地,是古代亞非文明的高度濃縮。在這中間有太多值得我們回味的地方。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有關《漢謨拉比法典》可以使用專門的時間,組織模擬法庭。在深入研究法典的基礎上,通過法庭的對白和最后的判決。體現該法典的鮮明的階級性。
板書設計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 篇3
教學目標
1.公元前2500年印度出現奴隸制小國;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種姓制度;佛教的興起和傳播。
2.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教義的相關材料,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3.通過對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學生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印度奴隸社會的特點。是奴隸主階級對奴隸和其它勞動人民進行統治的社會制度。佛教的教義因為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某種需要,受到統治者特別是剎帝利的保護。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地位:
亞非文化是古代奴隸制文明的重要標志,它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產生,對整個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重點:
古代東方文字及影響。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礎,它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古代東方文字的產生是亞洲文明的標志之一。
古代埃及的太陽歷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這種歷法以后幾經修改,成為幾天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采用的歷法。
難點:
阿拉伯數字。古代印度人發明了包括"零"在內的十個數字符號,還發明了現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記數十進位法。"零"的使用使十進位法日臻完善,意義重大。十個數字符號后來由阿拉伯人傳人歐洲,被歐洲人誤成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數字。
教法建議
關于種姓制度:
引導學生分析婆羅門祭司將種姓制度賦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小字部分)種姓制度的實質又是什么?它對后來印度的發展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不要局限于教材的介紹。針對最后一問,鼓勵學生聯系印度現在的發展,談出自己的觀點。
關于佛教:
引導學生分析佛教的產生和種姓制度的存在有何關系?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培養學生辨證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請學生介紹他所了解的佛教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情況及佛教在當今印度的地位。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
難點: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
教法設計: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除前面講述的外還有印度河流域的印度,這里同時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誕生地。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在亞洲次大陸。包括現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地,它北面是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這里有兩條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東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國古代稱他為天竺。
一、 古代印度
1.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雅利安人的征服
古代印度河上游兩岸土地肥沃。
請問:造成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們前面講過的哪個國家相似?
非常準確,就是埃及。
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這里出現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但后來來自北方的白種人自稱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他們征服了當地居民,建立起一些奴隸制小國,到公元前三世紀,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國經濟發展較快,力量強大,國王阿育王統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請大家注意第10頁的圖。了解其地理位置。但是,這種統一是不鞏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狀態。 同學們還記得中國歷史元朝史中,元朝統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嗎?
元朝為了鞏固它的統治,把全國各族分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2.印度的等級制度同學們請看課本的表格回答古代印度有幾個等級,他們的名稱是什么,各等級有哪些社會階層,各等級的職責或義務如何。印度的等級制度,也叫種姓制度。種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膚色,品質'";第一等級婆羅門,即僧侶。第二等級剎帝利,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軍政大權.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后者是國家的世俗統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牧民.手工業者.要向國家納稅,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以奴隸為主。隨著主產和分工的發展,在種姓之外又出現了大批的不可接觸者,即最受歧視和壓迫的賤民,各個等級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甚至不能共食、共住。為了維護反動的等級制度,婆婆羅門祭司把等級制蒙上了一層神圣的色彩。統治者利用婆羅門教的說法,目的是為了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多門的特殊地位。
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在奴隸制的發展中, 等級制度越來越引起人民的不滿、婆羅門教日益遭到反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
二、佛教的誕生
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齊天大圣孫悟空輔佐他的師父唐僧到西天取經,實際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經。同學們看課本,佛教的創始人是誰?概括一下佛教的教義,想想為什么佛教能廣泛傳播?國王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該如何評價佛教呢?
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出生于今天尼泊爾南部的媲毗尼。是釋迦部落的王子。被稱為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隱修者"。牟尼意思為修行者。傳說他年輕時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他想,人總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9歲那年,他離別雙親和妻兒,去深山訪道經過7年的冥思苦想終于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成?quot;佛"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一一般專指釋迦牟尼。中國寺院的佛殿稱大雄寶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釋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稱,意思是大無畏的勇士。佛教教義上要是"眾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來世",所有這些在當時充滿不平等的奴隸制國家里對于廣人的群眾是有誘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楊的平等是靈魂上的而不是現實中的,佛教并不反對奴隸制,并且把剎帝利擺在第一位。另外,佛教主張人民應忍耐、順從.放棄斗爭、所以歷代統治階級便利用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的假平等,掩蓋階級社會中真正的不平等,從而達到維護剝削制度的目的。后來,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為國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統治時佛教開始向外傳播。
課堂小結:
古代印度是亞洲南部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后來在雅利安人進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半島除南端外一度統一。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逐漸發展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學生課后活動建議:
印度的種姓制度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加深學生對這段相對枯燥的知識的了解,可組織學生排演有關種姓制度的小話劇。分別扮演四個等級中的人物,通過對話、表情反映出他們等級地位的差別。
板書設計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 篇4
教學目標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之一;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的陵墓;埃及兩次分裂重新統一,發展成為地跨亞非的大帝國。“新月沃地”的主要國家;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和漢謨拉比法典;希伯來國家的建立和分裂。
結合教材地圖和相關配套的地圖冊,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注重史地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對《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它是古巴比倫王國維護奴隸主統治的工具。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奴隸主殘酷剝削奴隸的歷史見證;生活在新月沃地是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希伯來人,腓尼基人共同創造了亞洲西部的文明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地位:
本課講述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位于北非和亞洲西部是古埃及和新月沃地的有關國家,了解這些內容對于學生加深對世界古代奴隸制文明的理解很有幫助。
教學重點:
金字塔:它是古代埃及最著名的建筑,耗時長,建造難度大,工藝要求高,有關金字塔的建造過程到現在仍然有爭論。一方面它是古埃及的驕傲,是埃及人民的智慧的高度體現,另一方面,它又是奴隸主殘酷壓榨奴隸的見證。
埃及的強盛: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埃及成為地跨亞非兩洲的大帝國。這種強盛的基礎是對外侵略。古埃及的區域范圍明顯擴大,在經濟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同時也應該看到這種基礎上的強盛是不穩固的。
《漢謨拉比法典》:該法典是迄今所發現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堪稱世界之最。而所以法典的內容都充分反映了它是奴隸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工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教學難點 :
埃及奴隸制軍事帝國的興衰:公元前15世紀埃及國力強盛,一度橫跨亞非兩洲。以后逐漸由盛轉衰,公元前6世紀被波斯所滅。這段歷史跨度較大,對初中學生有一定難度。他們剛剛學習世界史,對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
生活在新月沃地的人們:學生結合地圖了解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希伯來人和腓尼基人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他們對古代奴隸制文明所做出的貢獻,有一定困難。
教法建議
關于金字塔:"金字塔"是世界聞名的建筑,是古代埃及的驕傲。教師在講述時,可結合有關圖片,解釋為什么稱之為金字塔。說明在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而哈佛拉的金字塔旁矗立著獅身人面像。之后,留出專門的時間請部分同學根據他從各種途徑了解的相關資料,向大家介紹有關金字塔的故事。
關于 《漢謨拉比法典》。要強調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它是世界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通過對該法典內容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它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是奴隸主貴族統治奴隸的工具。初步培養學生根據材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金字塔;埃及奴隸制帝國的興衰;《漢謨拉比法典》。
難點:學生剛接觸學習世界也對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對《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的分析。
教法設計:講述法;講解法;歷史情境設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同學們舉世聞名的埃及大金字塔,你知道它的來歷嗎?令人神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你知道它是如何建造的嗎!人類有史以來,從尼羅河畔第一個古王國的建立,一直到當代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這五千年間發生過多少驚心動魄的事件,出現過多少叱咤風云的人物,流傳過多少新奇有趣的故事,至今還留下多少著名的歷史遺跡、文化古物和藝術珍品!這一切都是你們渴望知道,也是應該知道的、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又是在哪里產生的呢?
講授新課
(板書)
豐富的歷史遺跡、眾多的地下文物和大量的文字記載清楚地告訴我們非洲東北部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西亞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代巴比倫,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以及東亞黃河長江之濱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四個搖藍。五、六千年來,她們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就產生于亞非地區、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尼羅河兩岸就出現了奴隸制小國。
一、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國度(板書)
1. 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統一
非洲東北部,全長5646公里的尼羅河由南向北從這里流入地中海、每年的七月初,上游地區暴雨和山洪迸發河水奔騰咆哮傾瀉而下,吞沒谷地形成一片澤國。十月底
雨季過去,下降的河水才流入河床、泛濫期間積下厚厚的一層淤泥成為谷物生長的極好肥料。這條著名的大河不僅給下游帶來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更給這里帶來了生命和繁榮,埃及人逐漸在這里定居下來,依靠集體的力量用粗糙的工具清除荊棘草莽,開渠筑壩引河水灌溉土地,種植莊稼,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
"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而出養活著埃及,一見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這是古代埃及人民贊頌尼羅河的著名詩篇;說明古代埃及與尼羅河息息相關。尼羅河孕育著古代埃及的文明。
隨著經濟的發展,古埃及從原始社會緩慢地進入奴隸社會。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陸續出現了40多個奴隸制小國。這些奴隸制小國之間進行了幾百年的戰爭和兼并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個奴隸制國家。上下埃及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逐漸強盛起采,國王美尼斯親自帶領大軍攻打下埃及。上埃及獲勝。傳說他在決戰勝利的地方建立白城,這就是古代埃及的首都孟斐斯,它位于今天開羅以南不遠的地方。
這樣建立起初步統一的國家(公元前3000年),首都孟斐斯。
問題:埃及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金字塔--埃及國王的巨型陵墓(胡夫金字塔最大)(板書)
在埃及,最早的墓葬是在地上挖一個坑,再堆成一個沙堆。以后墓穴越挖越深,成為地下室,在地面沙堆周圍砌成石墻這種墳墓叫做"馬斯塔巴'(意為石凳)。到了公元前27世紀,埃及第三王朝法老杰賽爾找建筑師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石砌'馬斯塔巴"在上面加了五個一層比一層小的'馬斯塔巴',使它高達61米,這就是埃及第一座塔型陵墓,因為它的外形很象漢字"金"字,所以我們中國人稱它為"金字塔"。
以后,歷代法老像著了魔似的都給自己建金字塔,并且越建越宏偉.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給自已造的金字塔最大。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經過幾千年的風吹雨打頂端已經剝蝕了將近十米。但在1889 年巴黎建筑起埃菲爾鐵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塔身的石塊之間,沒有任何水泥之類的粘著物,石頭磨得很平,雖然已歷時數干年,今天人們也很難用一把很薄的刀片插入石塊之間的縫隙。
胡夫的兒子哈佛拉的金宇塔、它比胡夫塔低三米但有著完整壯觀的附屬建筑。有一個雕著哈佛拉的頭部而配著獅子身體的大雕像,即"獅身人面像"。希臘人稱斯芬克斯"雕像,高二十米,長五十七米,整個獅身人面像是在一塊天然的大巖石上鑿成的,至今已有4500年的歷史。
一座座巨大的金字塔,至今還矗立在開羅近郊的沙丘之中。它是古埃及悠久歷史的見證,是埃及國王殘酷奴役人民的見證。也是埃及勞動人民力量和智慧的結晶。
3.埃及的分裂和重新統一
埃及在歷史上經歷了兩次分裂和混亂在什么時問?(學生回答)
約從公元前22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埃及先后經歷了兩次較長時間的分裂和混亂。但后來埃及人民經過長期斗爭打敗入侵者,以南方的底比斯為中心重新統一起來,建立新王國。此后軍力大大增強,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4.圖特摩斯三世(公元可15世紀)。國力強盛,成為地跨亞非的大帝國。
埃及奴隸制軍事帝國是依靠對外擴張起家的。圖特摩斯三時強迫被征服的國家向
埃及納貢。帝國興起后約200年間,埃及經歷了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經濟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特別是擴大了商業活動。埃及同小亞細亞、愛琴海諸島和希臘半島都有貿易往來.開鑿了溝通尼羅河支流和紅海之間的運河,加強了同地中海東岸一帶的聯系。
5.古埃及的衰落和滅亡
埃及軍事帝國對外侵略擴張,對內鎮壓人民,導致國內多次發生人民反抗斗爭。被征服地區紛紛擺脫埃及的控制,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日益嚴重,埃及逐漸衰落,公元前6世紀埃及被西亞的波斯所滅。
二、新月地帶的國家
同學們請看教材中新月沃地示意圖。在亞洲西部有兩條大河,它們分別是東面的幼發拉底河和西面的底格里斯河,他們并行奔流自西北向東南流入波斯灣。在兩河間是肥沃的平原、這一帶我們通稱為兩河流域。古希臘人稱這一地區為"美索不達米亞",意思也是兩河間的土地。兩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這一狹長的弧形地帶,猶如一灣新月。因此人們形象地把這一地區稱?quot;新月地帶"或"新月沃地"。在這一地帶先后居住過的居民有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來人。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建立了許多奴隸制小國.
1.兩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隸制國家(板書)
這些國家以城市為中心,都很小,蘇美爾人和⒖ǖ氯宋蘇崤ァ⑼戀睪投院恿鞴喔韌目刂迫ǎ漬歡稀⒘膠恿饔蚰喜渴倍騁唬倍至選5焦?894年,來自敘利亞草原的一支游牧部落占據巴比倫城,建立起巴比倫城市國家。它在歷史上稱?quot;古巴比倫王國"。
2.古巴比倫王國的統治
公元前18世紀,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利用各國連年打仗彼此削弱的機會,經過戰爭統一了兩河流域。漢謨拉比宣揚"君權神授',自稱是"月神的后裔",自比作"宇宙四方之王",建立起以巴比倫為首都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
漢漠拉比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制定了一部法典,這就是我們面將要講述的漢謨拉比法典。
3.漢謨拉比法典(板書)
漢謨拉比讓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的全部內容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該法又稱"石柱法"。請同學們看圖:這根石柱高約71厘米,石碑全長213厘米。法典的上部是巴比倫人的太陽神沙瑪什向漢謨拉比國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陽神形體高大,胡須編成整齊的須辮,頭戴螺旋型寶冠,右肩袒露,身披長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漢謨拉比象征權利的魔標和魔環;漢謨拉比頭戴傳統的王冠,神情肅穆,舉手宣誓。太陽神的寶座很象古巴比倫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關于法典的內容,整個浮雕畫面莊嚴而穩重,表現了"君權神授"的觀點。這種把國家典律和藝術結合起來的形式,后來成為古代紀功碑的一種范例。課本上有關敘述(找學生朗讀)。想一想,法典維護誰的利益?
該法典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奴隸對奴隸主僅說一聲"你不是我的主人"就被割掉耳朵,理發師剃去奴隸頭上的標志,要被截斷手指,等等。所有這些條文都說明了這部法典維護奴隸主專政的實質。它是迄今所發現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完備的成文法典。盡管奴隸主用種種方法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古巴比倫的強大還是沒能維持多久,漢漠拉比死后古巴比倫王國衰落下去,兩河流域重新陷入分裂。上面我們講述了新月沃地東部的一些歷史,在沃地西部又有哪些居民呢?他們的歷史如何呢?
4.腓尼基城邦 腓尼基是紫紅色的意思。腓尼基人從海蚌中提取出鮮艷的顏料,用紫紅色染成花色的布匹,遠銷地中海各國.腓尼基人的航海和經商著稱、此外在地中海東岸巴勒斯坦一帶希伯來人建立過統一的國家,這個國家后來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和南部猶太兩個王國。
5.希伯來人國家
以色列國和猶太國滅亡后,大批猶太人被掠往巴比倫為奴,波斯占領巴比倫后,釋放猶太囚徒,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以后猶太人舉行起義反抗羅馬的統治,遭到鎮壓。幸存的猶太人散居到世界各地,他們就是今日以色列人的祖先。
課堂小結:
我們一同回顧了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和新月沃地的古代國家的情況。這兩個地區是古代奴隸制文明的發源地,是古代亞非文明的高度濃縮。在這中間有太多值得我們回味的地方。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有關《漢謨拉比法典》可以使用專門的時間,組織模擬法庭。在深入研究法典的基礎上,通過法庭的對白和最后的判決。體現該法典的鮮明的階級性。
板書設計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 篇5
教學目標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之一;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的陵墓;埃及兩次分裂重新統一,發展成為地跨亞非的大帝國。“新月沃地”的主要國家;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和漢謨拉比法典;希伯來國家的建立和分裂。
結合教材地圖和相關配套的地圖冊,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注重史地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對《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它是古巴比倫王國維護奴隸主統治的工具。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奴隸主殘酷剝削奴隸的歷史見證;生活在新月沃地是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希伯來人,腓尼基人共同創造了亞洲西部的文明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地位:
本課講述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位于北非和亞洲西部是古埃及和新月沃地的有關國家,了解這些內容對于學生加深對世界古代奴隸制文明的理解很有幫助。
教學重點:
金字塔:它是古代埃及最著名的建筑,耗時長,建造難度大,工藝要求高,有關金字塔的建造過程到現在仍然有爭論。一方面它是古埃及的驕傲,是埃及人民的智慧的高度體現,另一方面,它又是奴隸主殘酷壓榨奴隸的見證。
埃及的強盛: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埃及成為地跨亞非兩洲的大帝國。這種強盛的基礎是對外侵略。古埃及的區域范圍明顯擴大,在經濟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同時也應該看到這種基礎上的強盛是不穩固的。
《漢謨拉比法典》:該法典是迄今所發現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堪稱世界之最。而所以法典的內容都充分反映了它是奴隸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工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教學難點 :
埃及奴隸制軍事帝國的興衰:公元前15世紀埃及國力強盛,一度橫跨亞非兩洲。以后逐漸由盛轉衰,公元前6世紀被波斯所滅。這段歷史跨度較大,對初中學生有一定難度。他們剛剛學習世界史,對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
生活在新月沃地的人們:學生結合地圖了解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希伯來人和腓尼基人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他們對古代奴隸制文明所做出的貢獻,有一定困難。
教法建議
關于金字塔:"金字塔"是世界聞名的建筑,是古代埃及的驕傲。教師在講述時,可結合有關圖片,解釋為什么稱之為金字塔。說明在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而哈佛拉的金字塔旁矗立著獅身人面像。之后,留出專門的時間請部分同學根據他從各種途徑了解的相關資料,向大家介紹有關金字塔的故事。
關于 《漢謨拉比法典》。要強調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它是世界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通過對該法典內容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它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是奴隸主貴族統治奴隸的工具。初步培養學生根據材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金字塔;埃及奴隸制帝國的興衰;《漢謨拉比法典》。
難點:學生剛接觸學習世界也對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對《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的分析。
教法設計:講述法;講解法;歷史情境設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同學們舉世聞名的埃及大金字塔,你知道它的來歷嗎?令人神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你知道它是如何建造的嗎!人類有史以來,從尼羅河畔第一個古王國的建立,一直到當代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這五千年間發生過多少驚心動魄的事件,出現過多少叱咤風云的人物,流傳過多少新奇有趣的故事,至今還留下多少著名的歷史遺跡、文化古物和藝術珍品!這一切都是你們渴望知道,也是應該知道的、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又是在哪里產生的呢?
講授新課
(板書)
豐富的歷史遺跡、眾多的地下文物和大量的文字記載清楚地告訴我們非洲東北部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西亞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代巴比倫,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以及東亞黃河長江之濱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四個搖藍。五、六千年來,她們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就產生于亞非地區、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尼羅河兩岸就出現了奴隸制小國。
一、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國度(板書)
1. 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統一
非洲東北部,全長5646公里的尼羅河由南向北從這里流入地中海、每年的七月初,上游地區暴雨和山洪迸發河水奔騰咆哮傾瀉而下,吞沒谷地形成一片澤國。十月底
雨季過去,下降的河水才流入河床、泛濫期間積下厚厚的一層淤泥成為谷物生長的極好肥料。這條著名的大河不僅給下游帶來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更給這里帶來了生命和繁榮,埃及人逐漸在這里定居下來,依靠集體的力量用粗糙的工具清除荊棘草莽,開渠筑壩引河水灌溉土地,種植莊稼,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
"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而出養活著埃及,一見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這是古代埃及人民贊頌尼羅河的著名詩篇;說明古代埃及與尼羅河息息相關。尼羅河孕育著古代埃及的文明。
隨著經濟的發展,古埃及從原始社會緩慢地進入奴隸社會。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陸續出現了40多個奴隸制小國。這些奴隸制小國之間進行了幾百年的戰爭和兼并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個奴隸制國家。上下埃及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逐漸強盛起采,國王美尼斯親自帶領大軍攻打下埃及。上埃及獲勝。傳說他在決戰勝利的地方建立白城,這就是古代埃及的首都孟斐斯,它位于今天開羅以南不遠的地方。
這樣建立起初步統一的國家(公元前3000年),首都孟斐斯。
問題:埃及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金字塔--埃及國王的巨型陵墓(胡夫金字塔最大)(板書)
在埃及,最早的墓葬是在地上挖一個坑,再堆成一個沙堆。以后墓穴越挖越深,成為地下室,在地面沙堆周圍砌成石墻這種墳墓叫做"馬斯塔巴'(意為石凳)。到了公元前27世紀,埃及第三王朝法老杰賽爾找建筑師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石砌'馬斯塔巴"在上面加了五個一層比一層小的'馬斯塔巴',使它高達61米,這就是埃及第一座塔型陵墓,因為它的外形很象漢字"金"字,所以我們中國人稱它為"金字塔"。
以后,歷代法老像著了魔似的都給自己建金字塔,并且越建越宏偉.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給自已造的金字塔最大。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經過幾千年的風吹雨打頂端已經剝蝕了將近十米。但在1889 年巴黎建筑起埃菲爾鐵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塔身的石塊之間,沒有任何水泥之類的粘著物,石頭磨得很平,雖然已歷時數干年,今天人們也很難用一把很薄的刀片插入石塊之間的縫隙。
胡夫的兒子哈佛拉的金宇塔、它比胡夫塔低三米但有著完整壯觀的附屬建筑。有一個雕著哈佛拉的頭部而配著獅子身體的大雕像,即"獅身人面像"。希臘人稱斯芬克斯"雕像,高二十米,長五十七米,整個獅身人面像是在一塊天然的大巖石上鑿成的,至今已有4500年的歷史。
一座座巨大的金字塔,至今還矗立在開羅近郊的沙丘之中。它是古埃及悠久歷史的見證,是埃及國王殘酷奴役人民的見證。也是埃及勞動人民力量和智慧的結晶。
3.埃及的分裂和重新統一
埃及在歷史上經歷了兩次分裂和混亂在什么時問?(學生回答)
約從公元前22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埃及先后經歷了兩次較長時間的分裂和混亂。但后來埃及人民經過長期斗爭打敗入侵者,以南方的底比斯為中心重新統一起來,建立新王國。此后軍力大大增強,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4.圖特摩斯三世(公元可15世紀)。國力強盛,成為地跨亞非的大帝國。
埃及奴隸制軍事帝國是依靠對外擴張起家的。圖特摩斯三時強迫被征服的國家向
埃及納貢。帝國興起后約200年間,埃及經歷了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經濟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特別是擴大了商業活動。埃及同小亞細亞、愛琴海諸島和希臘半島都有貿易往來.開鑿了溝通尼羅河支流和紅海之間的運河,加強了同地中海東岸一帶的聯系。
5.古埃及的衰落和滅亡
埃及軍事帝國對外侵略擴張,對內鎮壓人民,導致國內多次發生人民反抗斗爭。被征服地區紛紛擺脫埃及的控制,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日益嚴重,埃及逐漸衰落,公元前6世紀埃及被西亞的波斯所滅。
二、新月地帶的國家
同學們請看教材中新月沃地示意圖。在亞洲西部有兩條大河,它們分別是東面的幼發拉底河和西面的底格里斯河,他們并行奔流自西北向東南流入波斯灣。在兩河間是肥沃的平原、這一帶我們通稱為兩河流域。古希臘人稱這一地區為"美索不達米亞",意思也是兩河間的土地。兩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這一狹長的弧形地帶,猶如一灣新月。因此人們形象地把這一地區稱?quot;新月地帶"或"新月沃地"。在這一地帶先后居住過的居民有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來人。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建立了許多奴隸制小國.
1.兩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隸制國家(板書)
這些國家以城市為中心,都很小,蘇美爾人和⒖ǖ氯宋蘇崤ァ⑼戀睪投院恿鞴喔韌目刂迫ǎ漬歡稀⒘膠恿饔蚰喜渴倍騁唬倍至選5焦?894年,來自敘利亞草原的一支游牧部落占據巴比倫城,建立起巴比倫城市國家。它在歷史上稱?quot;古巴比倫王國"。
2.古巴比倫王國的統治
公元前18世紀,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利用各國連年打仗彼此削弱的機會,經過戰爭統一了兩河流域。漢謨拉比宣揚"君權神授',自稱是"月神的后裔",自比作"宇宙四方之王",建立起以巴比倫為首都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
漢漠拉比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制定了一部法典,這就是我們面將要講述的漢謨拉比法典。
3.漢謨拉比法典(板書)
漢謨拉比讓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的全部內容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該法又稱"石柱法"。請同學們看圖:這根石柱高約71厘米,石碑全長213厘米。法典的上部是巴比倫人的太陽神沙瑪什向漢謨拉比國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陽神形體高大,胡須編成整齊的須辮,頭戴螺旋型寶冠,右肩袒露,身披長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漢謨拉比象征權利的魔標和魔環;漢謨拉比頭戴傳統的王冠,神情肅穆,舉手宣誓。太陽神的寶座很象古巴比倫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關于法典的內容,整個浮雕畫面莊嚴而穩重,表現了"君權神授"的觀點。這種把國家典律和藝術結合起來的形式,后來成為古代紀功碑的一種范例。課本上有關敘述(找學生朗讀)。想一想,法典維護誰的利益?
該法典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奴隸對奴隸主僅說一聲"你不是我的主人"就被割掉耳朵,理發師剃去奴隸頭上的標志,要被截斷手指,等等。所有這些條文都說明了這部法典維護奴隸主專政的實質。它是迄今所發現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完備的成文法典。盡管奴隸主用種種方法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古巴比倫的強大還是沒能維持多久,漢漠拉比死后古巴比倫王國衰落下去,兩河流域重新陷入分裂。上面我們講述了新月沃地東部的一些歷史,在沃地西部又有哪些居民呢?他們的歷史如何呢?
4.腓尼基城邦 腓尼基是紫紅色的意思。腓尼基人從海蚌中提取出鮮艷的顏料,用紫紅色染成花色的布匹,遠銷地中海各國.腓尼基人的航海和經商著稱、此外在地中海東岸巴勒斯坦一帶希伯來人建立過統一的國家,這個國家后來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和南部猶太兩個王國。
5.希伯來人國家
以色列國和猶太國滅亡后,大批猶太人被掠往巴比倫為奴,波斯占領巴比倫后,釋放猶太囚徒,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以后猶太人舉行起義反抗羅馬的統治,遭到鎮壓。幸存的猶太人散居到世界各地,他們就是今日以色列人的祖先。
課堂小結:
我們一同回顧了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和新月沃地的古代國家的情況。這兩個地區是古代奴隸制文明的發源地,是古代亞非文明的高度濃縮。在這中間有太多值得我們回味的地方。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有關《漢謨拉比法典》可以使用專門的時間,組織模擬法庭。在深入研究法典的基礎上,通過法庭的對白和最后的判決。體現該法典的鮮明的階級性。
板書設計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 篇6
教學目標
1.公元前2500年印度出現奴隸制小國;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種姓制度;佛教的興起和傳播。
2.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教義的相關材料,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3.通過對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學生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印度奴隸社會的特點。是奴隸主階級對奴隸和其它勞動人民進行統治的社會制度。佛教的教義因為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某種需要,受到統治者特別是剎帝利的保護。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地位:
亞非文化是古代奴隸制文明的重要標志,它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產生,對整個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重點:
古代東方文字及影響。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礎,它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古代東方文字的產生是亞洲文明的標志之一。
古代埃及的太陽歷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這種歷法以后幾經修改,成為幾天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采用的歷法。
難點:
阿拉伯數字。古代印度人發明了包括"零"在內的十個數字符號,還發明了現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記數十進位法。"零"的使用使十進位法日臻完善,意義重大。十個數字符號后來由阿拉伯人傳人歐洲,被歐洲人誤成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數字。
教法建議
關于種姓制度:
引導學生分析婆羅門祭司將種姓制度賦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小字部分)種姓制度的實質又是什么?它對后來印度的發展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不要局限于教材的介紹。針對最后一問,鼓勵學生聯系印度現在的發展,談出自己的觀點。
關于佛教:
引導學生分析佛教的產生和種姓制度的存在有何關系?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培養學生辨證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請學生介紹他所了解的佛教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情況及佛教在當今印度的地位。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
難點: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
教法設計: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除前面講述的外還有印度河流域的印度,這里同時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誕生地。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在亞洲次大陸。包括現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地,它北面是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這里有兩條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東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國古代稱他為天竺。
一、 古代印度
1.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雅利安人的征服
古代印度河上游兩岸土地肥沃。
請問:造成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們前面講過的哪個國家相似?
非常準確,就是埃及。
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這里出現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但后來來自北方的白種人自稱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他們征服了當地居民,建立起一些奴隸制小國,到公元前三世紀,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國經濟發展較快,力量強大,國王阿育王統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請大家注意第10頁的圖。了解其地理位置。但是,這種統一是不鞏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狀態。 同學們還記得中國歷史元朝史中,元朝統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嗎?
元朝為了鞏固它的統治,把全國各族分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2.印度的等級制度同學們請看課本的表格回答古代印度有幾個等級,他們的名稱是什么,各等級有哪些社會階層,各等級的職責或義務如何。印度的等級制度,也叫種姓制度。種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膚色,品質'";第一等級婆羅門,即僧侶。第二等級剎帝利,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軍政大權.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后者是國家的世俗統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牧民.手工業者.要向國家納稅,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以奴隸為主。隨著主產和分工的發展,在種姓之外又出現了大批的不可接觸者,即最受歧視和壓迫的賤民,各個等級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甚至不能共食、共住。為了維護反動的等級制度,婆婆羅門祭司把等級制蒙上了一層神圣的色彩。統治者利用婆羅門教的說法,目的是為了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多門的特殊地位。
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在奴隸制的發展中, 等級制度越來越引起人民的不滿、婆羅門教日益遭到反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
二、佛教的誕生
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齊天大圣孫悟空輔佐他的師父唐僧到西天取經,實際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經。同學們看課本,佛教的創始人是誰?概括一下佛教的教義,想想為什么佛教能廣泛傳播?國王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該如何評價佛教呢?
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出生于今天尼泊爾南部的媲毗尼。是釋迦部落的王子。被稱為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隱修者"。牟尼意思為修行者。傳說他年輕時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他想,人總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9歲那年,他離別雙親和妻兒,去深山訪道經過7年的冥思苦想終于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成?quot;佛"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一一般專指釋迦牟尼。中國寺院的佛殿稱大雄寶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釋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稱,意思是大無畏的勇士。佛教教義上要是"眾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來世",所有這些在當時充滿不平等的奴隸制國家里對于廣人的群眾是有誘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楊的平等是靈魂上的而不是現實中的,佛教并不反對奴隸制,并且把剎帝利擺在第一位。另外,佛教主張人民應忍耐、順從.放棄斗爭、所以歷代統治階級便利用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的假平等,掩蓋階級社會中真正的不平等,從而達到維護剝削制度的目的。后來,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為國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統治時佛教開始向外傳播。
課堂小結:
古代印度是亞洲南部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后來在雅利安人進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半島除南端外一度統一。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逐漸發展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學生課后活動建議:
印度的種姓制度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加深學生對這段相對枯燥的知識的了解,可組織學生排演有關種姓制度的小話劇。分別扮演四個等級中的人物,通過對話、表情反映出他們等級地位的差別。
板書設計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 篇7
教學目標
1.公元前2500年印度出現奴隸制小國;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種姓制度;佛教的興起和傳播。
2.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教義的相關材料,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3.通過對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學生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印度奴隸社會的特點。是奴隸主階級對奴隸和其它勞動人民進行統治的社會制度。佛教的教義因為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某種需要,受到統治者特別是剎帝利的保護。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地位:
亞非文化是古代奴隸制文明的重要標志,它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產生,對整個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重點:
古代東方文字及影響。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礎,它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古代東方文字的產生是亞洲文明的標志之一。
古代埃及的太陽歷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這種歷法以后幾經修改,成為幾天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采用的歷法。
難點:
阿拉伯數字。古代印度人發明了包括"零"在內的十個數字符號,還發明了現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記數十進位法。"零"的使用使十進位法日臻完善,意義重大。十個數字符號后來由阿拉伯人傳人歐洲,被歐洲人誤成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數字。
教法建議
關于種姓制度:
引導學生分析婆羅門祭司將種姓制度賦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小字部分)種姓制度的實質又是什么?它對后來印度的發展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不要局限于教材的介紹。針對最后一問,鼓勵學生聯系印度現在的發展,談出自己的觀點。
關于佛教:
引導學生分析佛教的產生和種姓制度的存在有何關系?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培養學生辨證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請學生介紹他所了解的佛教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情況及佛教在當今印度的地位。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
難點: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
教法設計: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除前面講述的外還有印度河流域的印度,這里同時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誕生地。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在亞洲次大陸。包括現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地,它北面是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這里有兩條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東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國古代稱他為天竺。
一、 古代印度
1.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雅利安人的征服
古代印度河上游兩岸土地肥沃。
請問:造成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們前面講過的哪個國家相似?
非常準確,就是埃及。
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這里出現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但后來來自北方的白種人自稱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他們征服了當地居民,建立起一些奴隸制小國,到公元前三世紀,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國經濟發展較快,力量強大,國王阿育王統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請大家注意第10頁的圖。了解其地理位置。但是,這種統一是不鞏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狀態。 同學們還記得中國歷史元朝史中,元朝統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嗎?
元朝為了鞏固它的統治,把全國各族分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2.印度的等級制度同學們請看課本的表格回答古代印度有幾個等級,他們的名稱是什么,各等級有哪些社會階層,各等級的職責或義務如何。印度的等級制度,也叫種姓制度。種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膚色,品質'";第一等級婆羅門,即僧侶。第二等級剎帝利,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軍政大權.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后者是國家的世俗統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牧民.手工業者.要向國家納稅,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以奴隸為主。隨著主產和分工的發展,在種姓之外又出現了大批的不可接觸者,即最受歧視和壓迫的賤民,各個等級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甚至不能共食、共住。為了維護反動的等級制度,婆婆羅門祭司把等級制蒙上了一層神圣的色彩。統治者利用婆羅門教的說法,目的是為了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多門的特殊地位。
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在奴隸制的發展中, 等級制度越來越引起人民的不滿、婆羅門教日益遭到反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
二、佛教的誕生
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齊天大圣孫悟空輔佐他的師父唐僧到西天取經,實際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經。同學們看課本,佛教的創始人是誰?概括一下佛教的教義,想想為什么佛教能廣泛傳播?國王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該如何評價佛教呢?
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出生于今天尼泊爾南部的媲毗尼。是釋迦部落的王子。被稱為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隱修者"。牟尼意思為修行者。傳說他年輕時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他想,人總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9歲那年,他離別雙親和妻兒,去深山訪道經過7年的冥思苦想終于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成?quot;佛"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一一般專指釋迦牟尼。中國寺院的佛殿稱大雄寶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釋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稱,意思是大無畏的勇士。佛教教義上要是"眾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來世",所有這些在當時充滿不平等的奴隸制國家里對于廣人的群眾是有誘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楊的平等是靈魂上的而不是現實中的,佛教并不反對奴隸制,并且把剎帝利擺在第一位。另外,佛教主張人民應忍耐、順從.放棄斗爭、所以歷代統治階級便利用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的假平等,掩蓋階級社會中真正的不平等,從而達到維護剝削制度的目的。后來,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為國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統治時佛教開始向外傳播。
課堂小結:
古代印度是亞洲南部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后來在雅利安人進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半島除南端外一度統一。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逐漸發展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學生課后活動建議:
印度的種姓制度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加深學生對這段相對枯燥的知識的了解,可組織學生排演有關種姓制度的小話劇。分別扮演四個等級中的人物,通過對話、表情反映出他們等級地位的差別。
板書設計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 篇8
教學目標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之一;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的陵墓;埃及兩次分裂重新統一,發展成為地跨亞非的大帝國。“新月沃地”的主要國家;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和漢謨拉比法典;希伯來國家的建立和分裂。
結合教材地圖和相關配套的地圖冊,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注重史地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對《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它是古巴比倫王國維護奴隸主統治的工具。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奴隸主殘酷剝削奴隸的歷史見證;生活在新月沃地是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希伯來人,腓尼基人共同創造了亞洲西部的文明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地位:
本課講述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位于北非和亞洲西部是古埃及和新月沃地的有關國家,了解這些內容對于學生加深對世界古代奴隸制文明的理解很有幫助。
教學重點:
金字塔:它是古代埃及最著名的建筑,耗時長,建造難度大,工藝要求高,有關金字塔的建造過程到現在仍然有爭論。一方面它是古埃及的驕傲,是埃及人民的智慧的高度體現,另一方面,它又是奴隸主殘酷壓榨奴隸的見證。
埃及的強盛: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埃及成為地跨亞非兩洲的大帝國。這種強盛的基礎是對外侵略。古埃及的區域范圍明顯擴大,在經濟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同時也應該看到這種基礎上的強盛是不穩固的。
《漢謨拉比法典》:該法典是迄今所發現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堪稱世界之最。而所以法典的內容都充分反映了它是奴隸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工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教學難點 :
埃及奴隸制軍事帝國的興衰:公元前15世紀埃及國力強盛,一度橫跨亞非兩洲。以后逐漸由盛轉衰,公元前6世紀被波斯所滅。這段歷史跨度較大,對初中學生有一定難度。他們剛剛學習世界史,對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
生活在新月沃地的人們:學生結合地圖了解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希伯來人和腓尼基人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他們對古代奴隸制文明所做出的貢獻,有一定困難。
教法建議
關于金字塔:"金字塔"是世界聞名的建筑,是古代埃及的驕傲。教師在講述時,可結合有關圖片,解釋為什么稱之為金字塔。說明在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而哈佛拉的金字塔旁矗立著獅身人面像。之后,留出專門的時間請部分同學根據他從各種途徑了解的相關資料,向大家介紹有關金字塔的故事。
關于 《漢謨拉比法典》。要強調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它是世界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通過對該法典內容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它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是奴隸主貴族統治奴隸的工具。初步培養學生根據材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金字塔;埃及奴隸制帝國的興衰;《漢謨拉比法典》。
難點:學生剛接觸學習世界也對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對《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的分析。
教法設計:講述法;講解法;歷史情境設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同學們舉世聞名的埃及大金字塔,你知道它的來歷嗎?令人神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你知道它是如何建造的嗎!人類有史以來,從尼羅河畔第一個古王國的建立,一直到當代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這五千年間發生過多少驚心動魄的事件,出現過多少叱咤風云的人物,流傳過多少新奇有趣的故事,至今還留下多少著名的歷史遺跡、文化古物和藝術珍品!這一切都是你們渴望知道,也是應該知道的、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又是在哪里產生的呢?
講授新課
(板書)
豐富的歷史遺跡、眾多的地下文物和大量的文字記載清楚地告訴我們非洲東北部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西亞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代巴比倫,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以及東亞黃河長江之濱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四個搖藍。五、六千年來,她們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就產生于亞非地區、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尼羅河兩岸就出現了奴隸制小國。
一、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國度(板書)
1. 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統一
非洲東北部,全長5646公里的尼羅河由南向北從這里流入地中海、每年的七月初,上游地區暴雨和山洪迸發河水奔騰咆哮傾瀉而下,吞沒谷地形成一片澤國。十月底
雨季過去,下降的河水才流入河床、泛濫期間積下厚厚的一層淤泥成為谷物生長的極好肥料。這條著名的大河不僅給下游帶來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更給這里帶來了生命和繁榮,埃及人逐漸在這里定居下來,依靠集體的力量用粗糙的工具清除荊棘草莽,開渠筑壩引河水灌溉土地,種植莊稼,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
"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而出養活著埃及,一見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這是古代埃及人民贊頌尼羅河的著名詩篇;說明古代埃及與尼羅河息息相關。尼羅河孕育著古代埃及的文明。
隨著經濟的發展,古埃及從原始社會緩慢地進入奴隸社會。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陸續出現了40多個奴隸制小國。這些奴隸制小國之間進行了幾百年的戰爭和兼并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個奴隸制國家。上下埃及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逐漸強盛起采,國王美尼斯親自帶領大軍攻打下埃及。上埃及獲勝。傳說他在決戰勝利的地方建立白城,這就是古代埃及的首都孟斐斯,它位于今天開羅以南不遠的地方。
這樣建立起初步統一的國家(公元前3000年),首都孟斐斯。
問題:埃及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金字塔--埃及國王的巨型陵墓(胡夫金字塔最大)(板書)
在埃及,最早的墓葬是在地上挖一個坑,再堆成一個沙堆。以后墓穴越挖越深,成為地下室,在地面沙堆周圍砌成石墻這種墳墓叫做"馬斯塔巴'(意為石凳)。到了公元前27世紀,埃及第三王朝法老杰賽爾找建筑師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石砌'馬斯塔巴"在上面加了五個一層比一層小的'馬斯塔巴',使它高達61米,這就是埃及第一座塔型陵墓,因為它的外形很象漢字"金"字,所以我們中國人稱它為"金字塔"。
以后,歷代法老像著了魔似的都給自己建金字塔,并且越建越宏偉.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給自已造的金字塔最大。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經過幾千年的風吹雨打頂端已經剝蝕了將近十米。但在1889 年巴黎建筑起埃菲爾鐵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塔身的石塊之間,沒有任何水泥之類的粘著物,石頭磨得很平,雖然已歷時數干年,今天人們也很難用一把很薄的刀片插入石塊之間的縫隙。
胡夫的兒子哈佛拉的金宇塔、它比胡夫塔低三米但有著完整壯觀的附屬建筑。有一個雕著哈佛拉的頭部而配著獅子身體的大雕像,即"獅身人面像"。希臘人稱斯芬克斯"雕像,高二十米,長五十七米,整個獅身人面像是在一塊天然的大巖石上鑿成的,至今已有4500年的歷史。
一座座巨大的金字塔,至今還矗立在開羅近郊的沙丘之中。它是古埃及悠久歷史的見證,是埃及國王殘酷奴役人民的見證。也是埃及勞動人民力量和智慧的結晶。
3.埃及的分裂和重新統一
埃及在歷史上經歷了兩次分裂和混亂在什么時問?(學生回答)
約從公元前22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埃及先后經歷了兩次較長時間的分裂和混亂。但后來埃及人民經過長期斗爭打敗入侵者,以南方的底比斯為中心重新統一起來,建立新王國。此后軍力大大增強,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4.圖特摩斯三世(公元可15世紀)。國力強盛,成為地跨亞非的大帝國。
埃及奴隸制軍事帝國是依靠對外擴張起家的。圖特摩斯三時強迫被征服的國家向
埃及納貢。帝國興起后約200年間,埃及經歷了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經濟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特別是擴大了商業活動。埃及同小亞細亞、愛琴海諸島和希臘半島都有貿易往來.開鑿了溝通尼羅河支流和紅海之間的運河,加強了同地中海東岸一帶的聯系。
5.古埃及的衰落和滅亡
埃及軍事帝國對外侵略擴張,對內鎮壓人民,導致國內多次發生人民反抗斗爭。被征服地區紛紛擺脫埃及的控制,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日益嚴重,埃及逐漸衰落,公元前6世紀埃及被西亞的波斯所滅。
二、新月地帶的國家
同學們請看教材中新月沃地示意圖。在亞洲西部有兩條大河,它們分別是東面的幼發拉底河和西面的底格里斯河,他們并行奔流自西北向東南流入波斯灣。在兩河間是肥沃的平原、這一帶我們通稱為兩河流域。古希臘人稱這一地區為"美索不達米亞",意思也是兩河間的土地。兩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這一狹長的弧形地帶,猶如一灣新月。因此人們形象地把這一地區稱?quot;新月地帶"或"新月沃地"。在這一地帶先后居住過的居民有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來人。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建立了許多奴隸制小國.
1.兩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隸制國家(板書)
這些國家以城市為中心,都很小,蘇美爾人和⒖ǖ氯宋蘇崤ァ⑼戀睪投院恿鞴喔韌目刂迫ǎ漬歡稀⒘膠恿饔蚰喜渴倍騁唬倍至選5焦?894年,來自敘利亞草原的一支游牧部落占據巴比倫城,建立起巴比倫城市國家。它在歷史上稱?quot;古巴比倫王國"。
2.古巴比倫王國的統治
公元前18世紀,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利用各國連年打仗彼此削弱的機會,經過戰爭統一了兩河流域。漢謨拉比宣揚"君權神授',自稱是"月神的后裔",自比作"宇宙四方之王",建立起以巴比倫為首都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
漢漠拉比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制定了一部法典,這就是我們面將要講述的漢謨拉比法典。
3.漢謨拉比法典(板書)
漢謨拉比讓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的全部內容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該法又稱"石柱法"。請同學們看圖:這根石柱高約71厘米,石碑全長213厘米。法典的上部是巴比倫人的太陽神沙瑪什向漢謨拉比國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陽神形體高大,胡須編成整齊的須辮,頭戴螺旋型寶冠,右肩袒露,身披長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漢謨拉比象征權利的魔標和魔環;漢謨拉比頭戴傳統的王冠,神情肅穆,舉手宣誓。太陽神的寶座很象古巴比倫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關于法典的內容,整個浮雕畫面莊嚴而穩重,表現了"君權神授"的觀點。這種把國家典律和藝術結合起來的形式,后來成為古代紀功碑的一種范例。課本上有關敘述(找學生朗讀)。想一想,法典維護誰的利益?
該法典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奴隸對奴隸主僅說一聲"你不是我的主人"就被割掉耳朵,理發師剃去奴隸頭上的標志,要被截斷手指,等等。所有這些條文都說明了這部法典維護奴隸主專政的實質。它是迄今所發現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完備的成文法典。盡管奴隸主用種種方法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古巴比倫的強大還是沒能維持多久,漢漠拉比死后古巴比倫王國衰落下去,兩河流域重新陷入分裂。上面我們講述了新月沃地東部的一些歷史,在沃地西部又有哪些居民呢?他們的歷史如何呢?
4.腓尼基城邦 腓尼基是紫紅色的意思。腓尼基人從海蚌中提取出鮮艷的顏料,用紫紅色染成花色的布匹,遠銷地中海各國.腓尼基人的航海和經商著稱、此外在地中海東岸巴勒斯坦一帶希伯來人建立過統一的國家,這個國家后來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和南部猶太兩個王國。
5.希伯來人國家
以色列國和猶太國滅亡后,大批猶太人被掠往巴比倫為奴,波斯占領巴比倫后,釋放猶太囚徒,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以后猶太人舉行起義反抗羅馬的統治,遭到鎮壓。幸存的猶太人散居到世界各地,他們就是今日以色列人的祖先。
課堂小結:
我們一同回顧了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和新月沃地的古代國家的情況。這兩個地區是古代奴隸制文明的發源地,是古代亞非文明的高度濃縮。在這中間有太多值得我們回味的地方。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有關《漢謨拉比法典》可以使用專門的時間,組織模擬法庭。在深入研究法典的基礎上,通過法庭的對白和最后的判決。體現該法典的鮮明的階級性。
板書設計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 篇9
教學目標
1.公元前2500年印度出現奴隸制小國;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種姓制度;佛教的興起和傳播。
2.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教義的相關材料,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3.通過對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學生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印度奴隸社會的特點。是奴隸主階級對奴隸和其它勞動人民進行統治的社會制度。佛教的教義因為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某種需要,受到統治者特別是剎帝利的保護。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地位:
亞非文化是古代奴隸制文明的重要標志,它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產生,對整個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重點:
古代東方文字及影響。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礎,它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古代東方文字的產生是亞洲文明的標志之一。
古代埃及的太陽歷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這種歷法以后幾經修改,成為幾天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采用的歷法。
難點:
阿拉伯數字。古代印度人發明了包括"零"在內的十個數字符號,還發明了現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記數十進位法。"零"的使用使十進位法日臻完善,意義重大。十個數字符號后來由阿拉伯人傳人歐洲,被歐洲人誤成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數字。
教法建議
關于種姓制度:
引導學生分析婆羅門祭司將種姓制度賦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小字部分)種姓制度的實質又是什么?它對后來印度的發展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不要局限于教材的介紹。針對最后一問,鼓勵學生聯系印度現在的發展,談出自己的觀點。
關于佛教:
引導學生分析佛教的產生和種姓制度的存在有何關系?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培養學生辨證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請學生介紹他所了解的佛教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情況及佛教在當今印度的地位。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
難點: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
教法設計: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除前面講述的外還有印度河流域的印度,這里同時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誕生地。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在亞洲次大陸。包括現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地,它北面是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這里有兩條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東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國古代稱他為天竺。
一、 古代印度
1.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雅利安人的征服
古代印度河上游兩岸土地肥沃。
請問:造成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們前面講過的哪個國家相似?
非常準確,就是埃及。
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這里出現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但后來來自北方的白種人自稱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他們征服了當地居民,建立起一些奴隸制小國,到公元前三世紀,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國經濟發展較快,力量強大,國王阿育王統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請大家注意第10頁的圖。了解其地理位置。但是,這種統一是不鞏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狀態。 同學們還記得中國歷史元朝史中,元朝統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嗎?
元朝為了鞏固它的統治,把全國各族分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2.印度的等級制度同學們請看課本的表格回答古代印度有幾個等級,他們的名稱是什么,各等級有哪些社會階層,各等級的職責或義務如何。印度的等級制度,也叫種姓制度。種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膚色,品質'";第一等級婆羅門,即僧侶。第二等級剎帝利,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軍政大權.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后者是國家的世俗統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牧民.手工業者.要向國家納稅,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以奴隸為主。隨著主產和分工的發展,在種姓之外又出現了大批的不可接觸者,即最受歧視和壓迫的賤民,各個等級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甚至不能共食、共住。為了維護反動的等級制度,婆婆羅門祭司把等級制蒙上了一層神圣的色彩。統治者利用婆羅門教的說法,目的是為了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多門的特殊地位。
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在奴隸制的發展中, 等級制度越來越引起人民的不滿、婆羅門教日益遭到反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
二、佛教的誕生
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齊天大圣孫悟空輔佐他的師父唐僧到西天取經,實際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經。同學們看課本,佛教的創始人是誰?概括一下佛教的教義,想想為什么佛教能廣泛傳播?國王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該如何評價佛教呢?
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出生于今天尼泊爾南部的媲毗尼。是釋迦部落的王子。被稱為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隱修者"。牟尼意思為修行者。傳說他年輕時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他想,人總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9歲那年,他離別雙親和妻兒,去深山訪道經過7年的冥思苦想終于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成?quot;佛"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一一般專指釋迦牟尼。中國寺院的佛殿稱大雄寶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釋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稱,意思是大無畏的勇士。佛教教義上要是"眾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來世",所有這些在當時充滿不平等的奴隸制國家里對于廣人的群眾是有誘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楊的平等是靈魂上的而不是現實中的,佛教并不反對奴隸制,并且把剎帝利擺在第一位。另外,佛教主張人民應忍耐、順從.放棄斗爭、所以歷代統治階級便利用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的假平等,掩蓋階級社會中真正的不平等,從而達到維護剝削制度的目的。后來,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為國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統治時佛教開始向外傳播。
課堂小結:
古代印度是亞洲南部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后來在雅利安人進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半島除南端外一度統一。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逐漸發展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學生課后活動建議:
印度的種姓制度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加深學生對這段相對枯燥的知識的了解,可組織學生排演有關種姓制度的小話劇。分別扮演四個等級中的人物,通過對話、表情反映出他們等級地位的差別。
板書設計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 篇10
教學目標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之一;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的陵墓;埃及兩次分裂重新統一,發展成為地跨亞非的大帝國。“新月沃地”的主要國家;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和漢謨拉比法典;希伯來國家的建立和分裂。
結合教材地圖和相關配套的地圖冊,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注重史地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對《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它是古巴比倫王國維護奴隸主統治的工具。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奴隸主殘酷剝削奴隸的歷史見證;生活在新月沃地是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希伯來人,腓尼基人共同創造了亞洲西部的文明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地位:
本課講述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位于北非和亞洲西部是古埃及和新月沃地的有關國家,了解這些內容對于學生加深對世界古代奴隸制文明的理解很有幫助。
教學重點:
金字塔:它是古代埃及最著名的建筑,耗時長,建造難度大,工藝要求高,有關金字塔的建造過程到現在仍然有爭論。一方面它是古埃及的驕傲,是埃及人民的智慧的高度體現,另一方面,它又是奴隸主殘酷壓榨奴隸的見證。
埃及的強盛: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埃及成為地跨亞非兩洲的大帝國。這種強盛的基礎是對外侵略。古埃及的區域范圍明顯擴大,在經濟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同時也應該看到這種基礎上的強盛是不穩固的。
《漢謨拉比法典》:該法典是迄今所發現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堪稱世界之最。而所以法典的內容都充分反映了它是奴隸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工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教學難點 :
埃及奴隸制軍事帝國的興衰:公元前15世紀埃及國力強盛,一度橫跨亞非兩洲。以后逐漸由盛轉衰,公元前6世紀被波斯所滅。這段歷史跨度較大,對初中學生有一定難度。他們剛剛學習世界史,對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
生活在新月沃地的人們:學生結合地圖了解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希伯來人和腓尼基人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他們對古代奴隸制文明所做出的貢獻,有一定困難。
教法建議
關于金字塔:"金字塔"是世界聞名的建筑,是古代埃及的驕傲。教師在講述時,可結合有關圖片,解釋為什么稱之為金字塔。說明在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而哈佛拉的金字塔旁矗立著獅身人面像。之后,留出專門的時間請部分同學根據他從各種途徑了解的相關資料,向大家介紹有關金字塔的故事。
關于 《漢謨拉比法典》。要強調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它是世界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通過對該法典內容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它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是奴隸主貴族統治奴隸的工具。初步培養學生根據材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金字塔;埃及奴隸制帝國的興衰;《漢謨拉比法典》。
難點:學生剛接觸學習世界也對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對《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的分析。
教法設計:講述法;講解法;歷史情境設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同學們舉世聞名的埃及大金字塔,你知道它的來歷嗎?令人神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你知道它是如何建造的嗎!人類有史以來,從尼羅河畔第一個古王國的建立,一直到當代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這五千年間發生過多少驚心動魄的事件,出現過多少叱咤風云的人物,流傳過多少新奇有趣的故事,至今還留下多少著名的歷史遺跡、文化古物和藝術珍品!這一切都是你們渴望知道,也是應該知道的、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又是在哪里產生的呢?
講授新課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一)(板書)
豐富的歷史遺跡、眾多的地下文物和大量的文字記載清楚地告訴我們非洲東北部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西亞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代巴比倫,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以及東亞黃河長江之濱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四個搖藍。五、六千年來,她們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就產生于亞非地區、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尼羅河兩岸就出現了奴隸制小國。
一、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國度(板書)
1. 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統一
非洲東北部,全長5646公里的尼羅河由南向北從這里流入地中海、每年的七月初,上游地區暴雨和山洪迸發河水奔騰咆哮傾瀉而下,吞沒谷地形成一片澤國。十月底
雨季過去,下降的河水才流入河床、泛濫期間積下厚厚的一層淤泥成為谷物生長的極好肥料。這條著名的大河不僅給下游帶來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更給這里帶來了生命和繁榮,埃及人逐漸在這里定居下來,依靠集體的力量用粗糙的工具清除荊棘草莽,開渠筑壩引河水灌溉土地,種植莊稼,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
"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而出養活著埃及,一見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這是古代埃及人民贊頌尼羅河的著名詩篇;說明古代埃及與尼羅河息息相關。尼羅河孕育著古代埃及的文明。
隨著經濟的發展,古埃及從原始社會緩慢地進入奴隸社會。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陸續出現了40多個奴隸制小國。這些奴隸制小國之間進行了幾百年的戰爭和兼并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個奴隸制國家。上下埃及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逐漸強盛起采,國王美尼斯親自帶領大軍攻打下埃及。上埃及獲勝。傳說他在決戰勝利的地方建立白城,這就是古代埃及的首都孟斐斯,它位于今天開羅以南不遠的地方。
這樣建立起初步統一的國家(公元前3000年),首都孟斐斯。
問題:埃及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金字塔--埃及國王的巨型陵墓(胡夫金字塔最大)(板書)
在埃及,最早的墓葬是在地上挖一個坑,再堆成一個沙堆。以后墓穴越挖越深,成為地下室,在地面沙堆周圍砌成石墻這種墳墓叫做"馬斯塔巴'(意為石凳)。到了公元前27世紀,埃及第三王朝法老杰賽爾找建筑師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石砌'馬斯塔巴"在上面加了五個一層比一層小的'馬斯塔巴',使它高達61米,這就是埃及第一座塔型陵墓,因為它的外形很象漢字"金"字,所以我們中國人稱它為"金字塔"。
以后,歷代法老像著了魔似的都給自己建金字塔,并且越建越宏偉.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給自已造的金字塔最大。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經過幾千年的風吹雨打頂端已經剝蝕了將近十米。但在1889 年巴黎建筑起埃菲爾鐵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塔身的石塊之間,沒有任何水泥之類的粘著物,石頭磨得很平,雖然已歷時數干年,今天人們也很難用一把很薄的刀片插入石塊之間的縫隙。
胡夫的兒子哈佛拉的金宇塔、它比胡夫塔低三米但有著完整壯觀的附屬建筑。有一個雕著哈佛拉的頭部而配著獅子身體的大雕像,即"獅身人面像"。希臘人稱斯芬克斯"雕像,高二十米,長五十七米,整個獅身人面像是在一塊天然的大巖石上鑿成的,至今已有4500年的歷史。
一座座巨大的金字塔,至今還矗立在開羅近郊的沙丘之中。它是古埃及悠久歷史的見證,是埃及國王殘酷奴役人民的見證。也是埃及勞動人民力量和智慧的結晶。
3.埃及的分裂和重新統一
埃及在歷史上經歷了兩次分裂和混亂在什么時問?(學生回答)
約從公元前22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埃及先后經歷了兩次較長時間的分裂和混亂。但后來埃及人民經過長期斗爭打敗入侵者,以南方的底比斯為中心重新統一起來,建立新王國。此后軍力大大增強,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4.圖特摩斯三世(公元可15世紀)。國力強盛,成為地跨亞非的大帝國。
埃及奴隸制軍事帝國是依靠對外擴張起家的。圖特摩斯三時強迫被征服的國家向
埃及納貢。帝國興起后約200年間,埃及經歷了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經濟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特別是擴大了商業活動。埃及同小亞細亞、愛琴海諸島和希臘半島都有貿易往來.開鑿了溝通尼羅河支流和紅海之間的運河,加強了同地中海東岸一帶的聯系。
5.古埃及的衰落和滅亡
埃及軍事帝國對外侵略擴張,對內鎮壓人民,導致國內多次發生人民反抗斗爭。被征服地區紛紛擺脫埃及的控制,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日益嚴重,埃及逐漸衰落,公元前6世紀埃及被西亞的波斯所滅。
二、新月地帶的國家
同學們請看教材中新月沃地示意圖。在亞洲西部有兩條大河,它們分別是東面的幼發拉底河和西面的底格里斯河,他們并行奔流自西北向東南流入波斯灣。在兩河間是肥沃的平原、這一帶我們通稱為兩河流域。古希臘人稱這一地區為"美索不達米亞",意思也是兩河間的土地。兩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這一狹長的弧形地帶,猶如一灣新月。因此人們形象地把這一地區稱?quot;新月地帶"或"新月沃地"。在這一地帶先后居住過的居民有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來人。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建立了許多奴隸制小國.
1.兩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隸制國家(板書)
這些國家以城市為中心,都很小,蘇美爾人和⒖ǖ氯宋蘇崤ァ⑼戀睪投院恿鞴喔韌目刂迫ǎ漬歡稀⒘膠恿饔蚰喜渴倍騁唬倍至選5焦?894年,來自敘利亞草原的一支游牧部落占據巴比倫城,建立起巴比倫城市國家。它在歷史上稱?quot;古巴比倫王國"。
2.古巴比倫王國的統治
公元前18世紀,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利用各國連年打仗彼此削弱的機會,經過戰爭統一了兩河流域。漢謨拉比宣揚"君權神授',自稱是"月神的后裔",自比作"宇宙四方之王",建立起以巴比倫為首都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
漢漠拉比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制定了一部法典,這就是我們面將要講述的漢謨拉比法典。
3.漢謨拉比法典(板書)
漢謨拉比讓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的全部內容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該法又稱"石柱法"。請同學們看圖:這根石柱高約71厘米,石碑全長213厘米。法典的上部是巴比倫人的太陽神沙瑪什向漢謨拉比國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陽神形體高大,胡須編成整齊的須辮,頭戴螺旋型寶冠,右肩袒露,身披長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漢謨拉比象征權利的魔標和魔環;漢謨拉比頭戴傳統的王冠,神情肅穆,舉手宣誓。太陽神的寶座很象古巴比倫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關于法典的內容,整個浮雕畫面莊嚴而穩重,表現了"君權神授"的觀點。這種把國家典律和藝術結合起來的形式,后來成為古代紀功碑的一種范例。課本上有關敘述(找學生朗讀)。想一想,法典維護誰的利益?
該法典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奴隸對奴隸主僅說一聲"你不是我的主人"就被割掉耳朵,理發師剃去奴隸頭上的標志,要被截斷手指,等等。所有這些條文都說明了這部法典維護奴隸主專政的實質。它是迄今所發現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完備的成文法典。盡管奴隸主用種種方法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古巴比倫的強大還是沒能維持多久,漢漠拉比死后古巴比倫王國衰落下去,兩河流域重新陷入分裂。上面我們講述了新月沃地東部的一些歷史,在沃地西部又有哪些居民呢?他們的歷史如何呢?
4.腓尼基城邦 腓尼基是紫紅色的意思。腓尼基人從海蚌中提取出鮮艷的顏料,用紫紅色染成花色的布匹,遠銷地中海各國.腓尼基人的航海和經商著稱、此外在地中海東岸巴勒斯坦一帶希伯來人建立過統一的國家,這個國家后來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和南部猶太兩個王國。
5.希伯來人國家
以色列國和猶太國滅亡后,大批猶太人被掠往巴比倫為奴,波斯占領巴比倫后,釋放猶太囚徒,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以后猶太人舉行起義反抗羅馬的統治,遭到鎮壓。幸存的猶太人散居到世界各地,他們就是今日以色列人的祖先。
課堂小結:
我們一同回顧了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和新月沃地的古代國家的情況。這兩個地區是古代奴隸制文明的發源地,是古代亞非文明的高度濃縮。在這中間有太多值得我們回味的地方。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有關《漢謨拉比法典》可以使用專門的時間,組織模擬法庭。在深入研究法典的基礎上,通過法庭的對白和最后的判決。體現該法典的鮮明的階級性。
板書設計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 篇11
教學目標
1.公元前2500年印度出現奴隸制小國;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種姓制度;佛教的興起和傳播。
2.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教義的相關材料,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3.通過對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學生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印度奴隸社會的特點。是奴隸主階級對奴隸和其它勞動人民進行統治的社會制度。佛教的教義因為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某種需要,受到統治者特別是剎帝利的保護。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地位:
亞非文化是古代奴隸制文明的重要標志,它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產生,對整個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重點:
古代東方文字及影響。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礎,它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古代東方文字的產生是亞洲文明的標志之一。
古代埃及的太陽歷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這種歷法以后幾經修改,成為幾天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采用的歷法。
難點:
阿拉伯數字。古代印度人發明了包括零在內的十個數字符號,還發明了現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記數十進位法。零的使用使十進位法日臻完善,意義重大。十個數字符號后來由阿拉伯人傳人歐洲,被歐洲人誤成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數字。
教法建議
關于種姓制度:
引導學生分析婆羅門祭司將種姓制度賦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小字部分)種姓制度的實質又是什么?它對后來印度的發展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不要局限于教材的介紹。針對最后一問,鼓勵學生聯系印度現在的發展,談出自己的觀點。
關于佛教:
引導學生分析佛教的產生和種姓制度的存在有何關系?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培養學生辨證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請學生介紹他所了解的佛教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情況及佛教在當今印度的地位。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
難點: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
教法設計: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除前面講述的外還有印度河流域的印度,這里同時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誕生地。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在亞洲次大陸。包括現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地,它北面是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這里有兩條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東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國古代稱他為天竺。
一、 古代印度
1.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雅利安人的征服
古代印度河上游兩岸土地肥沃。
請問:造成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們前面講過的哪個國家相似?
非常準確,就是埃及。
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這里出現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但后來來自北方的白種人自稱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他們征服了當地居民,建立起一些奴隸制小國,到公元前三世紀,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國經濟發展較快,力量強大,國王阿育王統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請大家注意第10頁的圖。了解其地理位置。但是,這種統一是不鞏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狀態。 同學們還記得中國歷史元朝史中,元朝統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嗎?
元朝為了鞏固它的統治,把全國各族分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2.印度的等級制度同學們請看課本的表格回答古代印度有幾個等級,他們的名稱是什么,各等級有哪些社會階層,各等級的職責或義務如何。印度的等級制度,也叫種姓制度。種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膚色,品質;第一等級婆羅門,即僧侶。第二等級剎帝利,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軍政大權.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后者是國家的世俗統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牧民.手工業者.要向國家納稅,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以奴隸為主。隨著主產和分工的發展,在種姓之外又出現了大批的不可接觸者,即最受歧視和壓迫的賤民,各個等級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甚至不能共食、共住。為了維護反動的等級制度,婆婆羅門祭司把等級制蒙上了一層神圣的色彩。統治者利用婆羅門教的說法,目的是為了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多門的特殊地位。
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在奴隸制的發展中, 等級制度越來越引起人民的不滿、婆羅門教日益遭到反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
二、佛教的誕生
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齊天大圣孫悟空輔佐他的師父唐僧到西天取經,實際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經。同學們看課本,佛教的創始人是誰?概括一下佛教的教義,想想為什么佛教能廣泛傳播?國王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該如何評價佛教呢?
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出生于今天尼泊爾南部的媲毗尼。是釋迦部落的王子。被稱為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隱修者。牟尼意思為修行者。傳說他年輕時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他想,人總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9歲那年,他離別雙親和妻兒,去深山訪道經過7年的冥思苦想終于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成?quot;佛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一一般專指釋迦牟尼。中國寺院的佛殿稱大雄寶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釋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稱,意思是大無畏的勇士。佛教教義上要是眾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來世,所有這些在當時充滿不平等的奴隸制國家里對于廣人的群眾是有誘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楊的平等是靈魂上的而不是現實中的,佛教并不反對奴隸制,并且把剎帝利擺在第一位。另外,佛教主張人民應忍耐、順從.放棄斗爭、所以歷代統治階級便利用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的假平等,掩蓋階級社會中真正的不平等,從而達到維護剝削制度的目的。后來,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為國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統治時佛教開始向外傳播。
課堂小結:
古代印度是亞洲南部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后來在雅利安人進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半島除南端外一度統一。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逐漸發展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學生課后活動建議:
印度的種姓制度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加深學生對這段相對枯燥的知識的了解,可組織學生排演有關種姓制度的小話劇。分別扮演四個等級中的人物,通過對話、表情反映出他們等級地位的差別。
板書設計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 篇12
教學目標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之一;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的陵墓;埃及兩次分裂重新統一,發展成為地跨亞非的大帝國。“新月沃地”的主要國家;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和漢謨拉比法典;希伯來國家的建立和分裂。
結合教材地圖和相關配套的地圖冊,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注重史地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對《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它是古巴比倫王國維護奴隸主統治的工具。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奴隸主殘酷剝削奴隸的歷史見證;生活在新月沃地是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希伯來人,腓尼基人共同創造了亞洲西部的文明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地位:
本課講述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位于北非和亞洲西部是古埃及和新月沃地的有關國家,了解這些內容對于學生加深對世界古代奴隸制文明的理解很有幫助。
教學重點:
金字塔:它是古代埃及最著名的建筑,耗時長,建造難度大,工藝要求高,有關金字塔的建造過程到現在仍然有爭論。一方面它是古埃及的驕傲,是埃及人民的智慧的高度體現,另一方面,它又是奴隸主殘酷壓榨奴隸的見證。
埃及的強盛: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埃及成為地跨亞非兩洲的大帝國。這種強盛的基礎是對外侵略。古埃及的區域范圍明顯擴大,在經濟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同時也應該看到這種基礎上的強盛是不穩固的。
《漢謨拉比法典》:該法典是迄今所發現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堪稱世界之最。而所以法典的內容都充分反映了它是奴隸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工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教學難點 :
埃及奴隸制軍事帝國的興衰:公元前15世紀埃及國力強盛,一度橫跨亞非兩洲。以后逐漸由盛轉衰,公元前6世紀被波斯所滅。這段歷史跨度較大,對初中學生有一定難度。他們剛剛學習世界史,對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
生活在新月沃地的人們:學生結合地圖了解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希伯來人和腓尼基人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他們對古代奴隸制文明所做出的貢獻,有一定困難。
教法建議
關于金字塔:"金字塔"是世界聞名的建筑,是古代埃及的驕傲。教師在講述時,可結合有關圖片,解釋為什么稱之為金字塔。說明在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而哈佛拉的金字塔旁矗立著獅身人面像。之后,留出專門的時間請部分同學根據他從各種途徑了解的相關資料,向大家介紹有關金字塔的故事。
關于 《漢謨拉比法典》。要強調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它是世界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通過對該法典內容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它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是奴隸主貴族統治奴隸的工具。初步培養學生根據材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金字塔;埃及奴隸制帝國的興衰;《漢謨拉比法典》。
難點:學生剛接觸學習世界也對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對《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的分析。
教法設計:講述法;講解法;歷史情境設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同學們舉世聞名的埃及大金字塔,你知道它的來歷嗎?令人神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你知道它是如何建造的嗎!人類有史以來,從尼羅河畔第一個古王國的建立,一直到當代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這五千年間發生過多少驚心動魄的事件,出現過多少叱咤風云的人物,流傳過多少新奇有趣的故事,至今還留下多少著名的歷史遺跡、文化古物和藝術珍品!這一切都是你們渴望知道,也是應該知道的、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又是在哪里產生的呢?
講授新課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一)(板書)
豐富的歷史遺跡、眾多的地下文物和大量的文字記載清楚地告訴我們非洲東北部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西亞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代巴比倫,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以及東亞黃河長江之濱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四個搖藍。五、六千年來,她們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就產生于亞非地區、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尼羅河兩岸就出現了奴隸制小國。
一、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國度(板書)
1. 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統一
非洲東北部,全長5646公里的尼羅河由南向北從這里流入地中海、每年的七月初,上游地區暴雨和山洪迸發河水奔騰咆哮傾瀉而下,吞沒谷地形成一片澤國。十月底
雨季過去,下降的河水才流入河床、泛濫期間積下厚厚的一層淤泥成為谷物生長的極好肥料。這條著名的大河不僅給下游帶來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更給這里帶來了生命和繁榮,埃及人逐漸在這里定居下來,依靠集體的力量用粗糙的工具清除荊棘草莽,開渠筑壩引河水灌溉土地,種植莊稼,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
"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而出養活著埃及,一見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這是古代埃及人民贊頌尼羅河的著名詩篇;說明古代埃及與尼羅河息息相關。尼羅河孕育著古代埃及的文明。
隨著經濟的發展,古埃及從原始社會緩慢地進入奴隸社會。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陸續出現了40多個奴隸制小國。這些奴隸制小國之間進行了幾百年的戰爭和兼并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個奴隸制國家。上下埃及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逐漸強盛起采,國王美尼斯親自帶領大軍攻打下埃及。上埃及獲勝。傳說他在決戰勝利的地方建立白城,這就是古代埃及的首都孟斐斯,它位于今天開羅以南不遠的地方。
這樣建立起初步統一的國家(公元前3000年),首都孟斐斯。
問題:埃及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金字塔--埃及國王的巨型陵墓(胡夫金字塔最大)(板書)
在埃及,最早的墓葬是在地上挖一個坑,再堆成一個沙堆。以后墓穴越挖越深,成為地下室,在地面沙堆周圍砌成石墻這種墳墓叫做"馬斯塔巴'(意為石凳)。到了公元前27世紀,埃及第三王朝法老杰賽爾找建筑師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石砌'馬斯塔巴"在上面加了五個一層比一層小的'馬斯塔巴',使它高達61米,這就是埃及第一座塔型陵墓,因為它的外形很象漢字"金"字,所以我們中國人稱它為"金字塔"。
以后,歷代法老像著了魔似的都給自己建金字塔,并且越建越宏偉.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給自已造的金字塔最大。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經過幾千年的風吹雨打頂端已經剝蝕了將近十米。但在1889 年巴黎建筑起埃菲爾鐵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塔身的石塊之間,沒有任何水泥之類的粘著物,石頭磨得很平,雖然已歷時數干年,今天人們也很難用一把很薄的刀片插入石塊之間的縫隙。
胡夫的兒子哈佛拉的金宇塔、它比胡夫塔低三米但有著完整壯觀的附屬建筑。有一個雕著哈佛拉的頭部而配著獅子身體的大雕像,即"獅身人面像"。希臘人稱斯芬克斯"雕像,高二十米,長五十七米,整個獅身人面像是在一塊天然的大巖石上鑿成的,至今已有4500年的歷史。
一座座巨大的金字塔,至今還矗立在開羅近郊的沙丘之中。它是古埃及悠久歷史的見證,是埃及國王殘酷奴役人民的見證。也是埃及勞動人民力量和智慧的結晶。
3.埃及的分裂和重新統一
埃及在歷史上經歷了兩次分裂和混亂在什么時問?(學生回答)
約從公元前22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埃及先后經歷了兩次較長時間的分裂和混亂。但后來埃及人民經過長期斗爭打敗入侵者,以南方的底比斯為中心重新統一起來,建立新王國。此后軍力大大增強,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4.圖特摩斯三世(公元可15世紀)。國力強盛,成為地跨亞非的大帝國。
埃及奴隸制軍事帝國是依靠對外擴張起家的。圖特摩斯三時強迫被征服的國家向
埃及納貢。帝國興起后約200年間,埃及經歷了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經濟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特別是擴大了商業活動。埃及同小亞細亞、愛琴海諸島和希臘半島都有貿易往來.開鑿了溝通尼羅河支流和紅海之間的運河,加強了同地中海東岸一帶的聯系。
5.古埃及的衰落和滅亡
埃及軍事帝國對外侵略擴張,對內鎮壓人民,導致國內多次發生人民反抗斗爭。被征服地區紛紛擺脫埃及的控制,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日益嚴重,埃及逐漸衰落,公元前6世紀埃及被西亞的波斯所滅。
二、新月地帶的國家
同學們請看教材中新月沃地示意圖。在亞洲西部有兩條大河,它們分別是東面的幼發拉底河和西面的底格里斯河,他們并行奔流自西北向東南流入波斯灣。在兩河間是肥沃的平原、這一帶我們通稱為兩河流域。古希臘人稱這一地區為"美索不達米亞",意思也是兩河間的土地。兩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這一狹長的弧形地帶,猶如一灣新月。因此人們形象地把這一地區稱?quot;新月地帶"或"新月沃地"。在這一地帶先后居住過的居民有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來人。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建立了許多奴隸制小國.
1.兩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隸制國家(板書)
這些國家以城市為中心,都很小,蘇美爾人和⒖ǖ氯宋蘇崤ァ⑼戀睪投院恿鞴喔韌目刂迫ǎ漬歡稀⒘膠恿饔蚰喜渴倍騁唬倍至選5焦?894年,來自敘利亞草原的一支游牧部落占據巴比倫城,建立起巴比倫城市國家。它在歷史上稱?quot;古巴比倫王國"。
2.古巴比倫王國的統治
公元前18世紀,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利用各國連年打仗彼此削弱的機會,經過戰爭統一了兩河流域。漢謨拉比宣揚"君權神授',自稱是"月神的后裔",自比作"宇宙四方之王",建立起以巴比倫為首都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
漢漠拉比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制定了一部法典,這就是我們面將要講述的漢謨拉比法典。
3.漢謨拉比法典(板書)
漢謨拉比讓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的全部內容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該法又稱"石柱法"。請同學們看圖:這根石柱高約71厘米,石碑全長213厘米。法典的上部是巴比倫人的太陽神沙瑪什向漢謨拉比國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陽神形體高大,胡須編成整齊的須辮,頭戴螺旋型寶冠,右肩袒露,身披長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漢謨拉比象征權利的魔標和魔環;漢謨拉比頭戴傳統的王冠,神情肅穆,舉手宣誓。太陽神的寶座很象古巴比倫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關于法典的內容,整個浮雕畫面莊嚴而穩重,表現了"君權神授"的觀點。這種把國家典律和藝術結合起來的形式,后來成為古代紀功碑的一種范例。課本上有關敘述(找學生朗讀)。想一想,法典維護誰的利益?
該法典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奴隸對奴隸主僅說一聲"你不是我的主人"就被割掉耳朵,理發師剃去奴隸頭上的標志,要被截斷手指,等等。所有這些條文都說明了這部法典維護奴隸主專政的實質。它是迄今所發現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完備的成文法典。盡管奴隸主用種種方法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古巴比倫的強大還是沒能維持多久,漢漠拉比死后古巴比倫王國衰落下去,兩河流域重新陷入分裂。上面我們講述了新月沃地東部的一些歷史,在沃地西部又有哪些居民呢?他們的歷史如何呢?
4.腓尼基城邦 腓尼基是紫紅色的意思。腓尼基人從海蚌中提取出鮮艷的顏料,用紫紅色染成花色的布匹,遠銷地中海各國.腓尼基人的航海和經商著稱、此外在地中海東岸巴勒斯坦一帶希伯來人建立過統一的國家,這個國家后來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和南部猶太兩個王國。
5.希伯來人國家
以色列國和猶太國滅亡后,大批猶太人被掠往巴比倫為奴,波斯占領巴比倫后,釋放猶太囚徒,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以后猶太人舉行起義反抗羅馬的統治,遭到鎮壓。幸存的猶太人散居到世界各地,他們就是今日以色列人的祖先。
課堂小結:
我們一同回顧了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和新月沃地的古代國家的情況。這兩個地區是古代奴隸制文明的發源地,是古代亞非文明的高度濃縮。在這中間有太多值得我們回味的地方。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有關《漢謨拉比法典》可以使用專門的時間,組織模擬法庭。在深入研究法典的基礎上,通過法庭的對白和最后的判決。體現該法典的鮮明的階級性。
板書設計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 篇13
教學目標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之一;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的陵墓;埃及兩次分裂重新統一,發展成為地跨亞非的大帝國。“新月沃地”的主要國家;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和漢謨拉比法典;希伯來國家的建立和分裂。
結合教材地圖和相關配套的地圖冊,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注重史地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對《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它是古巴比倫王國維護奴隸主統治的工具。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奴隸主殘酷剝削奴隸的歷史見證;生活在新月沃地是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希伯來人,腓尼基人共同創造了亞洲西部的文明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地位:
本課講述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位于北非和亞洲西部是古埃及和新月沃地的有關國家,了解這些內容對于學生加深對世界古代奴隸制文明的理解很有幫助。
教學重點:
金字塔:它是古代埃及最著名的建筑,耗時長,建造難度大,工藝要求高,有關金字塔的建造過程到現在仍然有爭論。一方面它是古埃及的驕傲,是埃及人民的智慧的高度體現,另一方面,它又是奴隸主殘酷壓榨奴隸的見證。
埃及的強盛: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埃及成為地跨亞非兩洲的大帝國。這種強盛的基礎是對外侵略。古埃及的區域范圍明顯擴大,在經濟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同時也應該看到這種基礎上的強盛是不穩固的。
《漢謨拉比法典》:該法典是迄今所發現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堪稱世界之最。而所以法典的內容都充分反映了它是奴隸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工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教學難點 :
埃及奴隸制軍事帝國的興衰:公元前15世紀埃及國力強盛,一度橫跨亞非兩洲。以后逐漸由盛轉衰,公元前6世紀被波斯所滅。這段歷史跨度較大,對初中學生有一定難度。他們剛剛學習世界史,對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
生活在新月沃地的人們:學生結合地圖了解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希伯來人和腓尼基人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他們對古代奴隸制文明所做出的貢獻,有一定困難。
教法建議
關于金字塔:金字塔是世界聞名的建筑,是古代埃及的驕傲。教師在講述時,可結合有關圖片,解釋為什么稱之為金字塔。說明在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而哈佛拉的金字塔旁矗立著獅身人面像。之后,留出專門的時間請部分同學根據他從各種途徑了解的相關資料,向大家介紹有關金字塔的故事。
關于 《漢謨拉比法典》。要強調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它是世界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通過對該法典內容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它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是奴隸主貴族統治奴隸的工具。初步培養學生根據材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金字塔;埃及奴隸制帝國的興衰;《漢謨拉比法典》。
難點:學生剛接觸學習世界也對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對《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的分析。
教法設計:講述法;講解法;歷史情境設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同學們舉世聞名的埃及大金字塔,你知道它的來歷嗎?令人神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你知道它是如何建造的嗎!人類有史以來,從尼羅河畔第一個古王國的建立,一直到當代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這五千年間發生過多少驚心動魄的事件,出現過多少叱咤風云的人物,流傳過多少新奇有趣的故事,至今還留下多少著名的歷史遺跡、文化古物和藝術珍品!這一切都是你們渴望知道,也是應該知道的、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又是在哪里產生的呢?
講授新課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一)(板書)
豐富的歷史遺跡、眾多的地下文物和大量的文字記載清楚地告訴我們非洲東北部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西亞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代巴比倫,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以及東亞黃河長江之濱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四個搖藍。五、六千年來,她們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就產生于亞非地區、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尼羅河兩岸就出現了奴隸制小國。
一、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國度(板書)
1. 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統一
非洲東北部,全長5646公里的尼羅河由南向北從這里流入地中海、每年的七月初,上游地區暴雨和山洪迸發河水奔騰咆哮傾瀉而下,吞沒谷地形成一片澤國。十月底
雨季過去,下降的河水才流入河床、泛濫期間積下厚厚的一層淤泥成為谷物生長的極好肥料。這條著名的大河不僅給下游帶來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更給這里帶來了生命和繁榮,埃及人逐漸在這里定居下來,依靠集體的力量用粗糙的工具清除荊棘草莽,開渠筑壩引河水灌溉土地,種植莊稼,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
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而出養活著埃及,一見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這是古代埃及人民贊頌尼羅河的著名詩篇;說明古代埃及與尼羅河息息相關。尼羅河孕育著古代埃及的文明。
隨著經濟的發展,古埃及從原始社會緩慢地進入奴隸社會。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陸續出現了40多個奴隸制小國。這些奴隸制小國之間進行了幾百年的戰爭和兼并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個奴隸制國家。上下埃及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逐漸強盛起采,國王美尼斯親自帶領大軍攻打下埃及。上埃及獲勝。傳說他在決戰勝利的地方建立白城,這就是古代埃及的首都孟斐斯,它位于今天開羅以南不遠的地方。
這樣建立起初步統一的國家(公元前3000年),首都孟斐斯。
問題:埃及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金字塔--埃及國王的巨型陵墓(胡夫金字塔最大)(板書)
在埃及,最早的墓葬是在地上挖一個坑,再堆成一個沙堆。以后墓穴越挖越深,成為地下室,在地面沙堆周圍砌成石墻這種墳墓叫做馬斯塔巴(意為石凳)。到了公元前27世紀,埃及第三王朝法老杰賽爾找建筑師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石砌馬斯塔巴在上面加了五個一層比一層小的馬斯塔巴,使它高達61米,這就是埃及第一座塔型陵墓,因為它的外形很象漢字金字,所以我們中國人稱它為金字塔。
以后,歷代法老像著了魔似的都給自己建金字塔,并且越建越宏偉.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給自已造的金字塔最大。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經過幾千年的風吹雨打頂端已經剝蝕了將近十米。但在1889 年巴黎建筑起埃菲爾鐵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塔身的石塊之間,沒有任何水泥之類的粘著物,石頭磨得很平,雖然已歷時數干年,今天人們也很難用一把很薄的刀片插入石塊之間的縫隙。
胡夫的兒子哈佛拉的金宇塔、它比胡夫塔低三米但有著完整壯觀的附屬建筑。有一個雕著哈佛拉的頭部而配著獅子身體的大雕像,即獅身人面像。希臘人稱斯芬克斯雕像,高二十米,長五十七米,整個獅身人面像是在一塊天然的大巖石上鑿成的,至今已有4500年的歷史。
一座座巨大的金字塔,至今還矗立在開羅近郊的沙丘之中。它是古埃及悠久歷史的見證,是埃及國王殘酷奴役人民的見證。也是埃及勞動人民力量和智慧的結晶。
3.埃及的分裂和重新統一
埃及在歷史上經歷了兩次分裂和混亂在什么時問?(學生回答)
約從公元前22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埃及先后經歷了兩次較長時間的分裂和混亂。但后來埃及人民經過長期斗爭打敗入侵者,以南方的底比斯為中心重新統一起來,建立新王國。此后軍力大大增強,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4.圖特摩斯三世(公元可15世紀)。國力強盛,成為地跨亞非的大帝國。
埃及奴隸制軍事帝國是依靠對外擴張起家的。圖特摩斯三時強迫被征服的國家向
埃及納貢。帝國興起后約200年間,埃及經歷了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經濟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特別是擴大了商業活動。埃及同小亞細亞、愛琴海諸島和希臘半島都有貿易往來.開鑿了溝通尼羅河支流和紅海之間的運河,加強了同地中海東岸一帶的聯系。
5.古埃及的衰落和滅亡
埃及軍事帝國對外侵略擴張,對內鎮壓人民,導致國內多次發生人民反抗斗爭。被征服地區紛紛擺脫埃及的控制,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日益嚴重,埃及逐漸衰落,公元前6世紀埃及被西亞的波斯所滅。
二、新月地帶的國家
同學們請看教材中新月沃地示意圖。在亞洲西部有兩條大河,它們分別是東面的幼發拉底河和西面的底格里斯河,他們并行奔流自西北向東南流入波斯灣。在兩河間是肥沃的平原、這一帶我們通稱為兩河流域。古希臘人稱這一地區為美索不達米亞,意思也是兩河間的土地。兩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這一狹長的弧形地帶,猶如一灣新月。因此人們形象地把這一地區稱?quot;新月地帶或新月沃地。在這一地帶先后居住過的居民有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來人。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建立了許多奴隸制小國.
1.兩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隸制國家(板書)
這些國家以城市為中心,都很小,蘇美爾人和⒖ǖ氯宋蘇崤ァ⑼戀睪投院恿鞴喔韌目刂迫ǎ漬歡稀⒘膠恿饔蚰喜渴倍騁唬倍至選5焦?894年,來自敘利亞草原的一支游牧部落占據巴比倫城,建立起巴比倫城市國家。它在歷史上稱?quot;古巴比倫王國。
2.古巴比倫王國的統治
公元前18世紀,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利用各國連年打仗彼此削弱的機會,經過戰爭統一了兩河流域。漢謨拉比宣揚君權神授,自稱是月神的后裔,自比作宇宙四方之王,建立起以巴比倫為首都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
漢漠拉比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制定了一部法典,這就是我們面將要講述的漢謨拉比法典。
3.漢謨拉比法典(板書)
漢謨拉比讓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的全部內容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該法又稱石柱法。請同學們看圖:這根石柱高約71厘米,石碑全長213厘米。法典的上部是巴比倫人的太陽神沙瑪什向漢謨拉比國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陽神形體高大,胡須編成整齊的須辮,頭戴螺旋型寶冠,右肩袒露,身披長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漢謨拉比象征權利的魔標和魔環;漢謨拉比頭戴傳統的王冠,神情肅穆,舉手宣誓。太陽神的寶座很象古巴比倫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關于法典的內容,整個浮雕畫面莊嚴而穩重,表現了君權神授的觀點。這種把國家典律和藝術結合起來的形式,后來成為古代紀功碑的一種范例。課本上有關敘述(找學生朗讀)。想一想,法典維護誰的利益?
該法典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奴隸對奴隸主僅說一聲你不是我的主人就被割掉耳朵,理發師剃去奴隸頭上的標志,要被截斷手指,等等。所有這些條文都說明了這部法典維護奴隸主專政的實質。它是迄今所發現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完備的成文法典。盡管奴隸主用種種方法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古巴比倫的強大還是沒能維持多久,漢漠拉比死后古巴比倫王國衰落下去,兩河流域重新陷入分裂。上面我們講述了新月沃地東部的一些歷史,在沃地西部又有哪些居民呢?他們的歷史如何呢?
4.腓尼基城邦 腓尼基是紫紅色的意思。腓尼基人從海蚌中提取出鮮艷的顏料,用紫紅色染成花色的布匹,遠銷地中海各國.腓尼基人的航海和經商著稱、此外在地中海東岸巴勒斯坦一帶希伯來人建立過統一的國家,這個國家后來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和南部猶太兩個王國。
5.希伯來人國家
以色列國和猶太國滅亡后,大批猶太人被掠往巴比倫為奴,波斯占領巴比倫后,釋放猶太囚徒,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以后猶太人舉行起義反抗羅馬的統治,遭到鎮壓。幸存的猶太人散居到世界各地,他們就是今日以色列人的祖先。
課堂小結:
我們一同回顧了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和新月沃地的古代國家的情況。這兩個地區是古代奴隸制文明的發源地,是古代亞非文明的高度濃縮。在這中間有太多值得我們回味的地方。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有關《漢謨拉比法典》可以使用專門的時間,組織模擬法庭。在深入研究法典的基礎上,通過法庭的對白和最后的判決。體現該法典的鮮明的階級性。
板書設計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 篇14
教學目標
1.公元前2500年印度出現奴隸制小國;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種姓制度;佛教的興起和傳播。
2.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教義的相關材料,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3.通過對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學生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印度奴隸社會的特點。是奴隸主階級對奴隸和其它勞動人民進行統治的社會制度。佛教的教義因為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某種需要,受到統治者特別是剎帝利的保護。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地位:
亞非文化是古代奴隸制文明的重要標志,它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產生,對整個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重點:
古代東方文字及影響。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礎,它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古代東方文字的產生是亞洲文明的標志之一。
古代埃及的太陽歷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這種歷法以后幾經修改,成為幾天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采用的歷法。
難點:
阿拉伯數字。古代印度人發明了包括"零"在內的十個數字符號,還發明了現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記數十進位法。"零"的使用使十進位法日臻完善,意義重大。十個數字符號后來由阿拉伯人傳人歐洲,被歐洲人誤成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數字。
教法建議
關于種姓制度:
引導學生分析婆羅門祭司將種姓制度賦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小字部分)種姓制度的實質又是什么?它對后來印度的發展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不要局限于教材的介紹。針對最后一問,鼓勵學生聯系印度現在的發展,談出自己的觀點。
關于佛教:
引導學生分析佛教的產生和種姓制度的存在有何關系?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培養學生辨證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請學生介紹他所了解的佛教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情況及佛教在當今印度的地位。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
難點: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
教法設計: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除前面講述的外還有印度河流域的印度,這里同時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誕生地。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在亞洲次大陸。包括現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地,它北面是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這里有兩條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東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國古代稱他為天竺。
一、 古代印度
1.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雅利安人的征服
古代印度河上游兩岸土地肥沃。
請問:造成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們前面講過的哪個國家相似?
非常準確,就是埃及。
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這里出現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但后來來自北方的白種人自稱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他們征服了當地居民,建立起一些奴隸制小國,到公元前三世紀,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國經濟發展較快,力量強大,國王阿育王統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請大家注意第10頁的圖。了解其地理位置。但是,這種統一是不鞏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狀態。 同學們還記得中國歷史元朝史中,元朝統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嗎?
元朝為了鞏固它的統治,把全國各族分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2.印度的等級制度同學們請看課本的表格回答古代印度有幾個等級,他們的名稱是什么,各等級有哪些社會階層,各等級的職責或義務如何。印度的等級制度,也叫種姓制度。種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膚色,品質'";第一等級婆羅門,即僧侶。第二等級剎帝利,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軍政大權.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后者是國家的世俗統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牧民.手工業者.要向國家納稅,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以奴隸為主。隨著主產和分工的發展,在種姓之外又出現了大批的不可接觸者,即最受歧視和壓迫的賤民,各個等級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甚至不能共食、共住。為了維護反動的等級制度,婆婆羅門祭司把等級制蒙上了一層神圣的色彩。統治者利用婆羅門教的說法,目的是為了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多門的特殊地位。
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在奴隸制的發展中, 等級制度越來越引起人民的不滿、婆羅門教日益遭到反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
二、佛教的誕生
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齊天大圣孫悟空輔佐他的師父唐僧到西天取經,實際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經。同學們看課本,佛教的創始人是誰?概括一下佛教的教義,想想為什么佛教能廣泛傳播?國王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該如何評價佛教呢?
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出生于今天尼泊爾南部的媲毗尼。是釋迦部落的王子。被稱為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隱修者"。牟尼意思為修行者。傳說他年輕時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他想,人總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9歲那年,他離別雙親和妻兒,去深山訪道經過7年的冥思苦想終于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成?quot;佛"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一一般專指釋迦牟尼。中國寺院的佛殿稱大雄寶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釋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稱,意思是大無畏的勇士。佛教教義上要是"眾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來世",所有這些在當時充滿不平等的奴隸制國家里對于廣人的群眾是有誘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楊的平等是靈魂上的而不是現實中的,佛教并不反對奴隸制,并且把剎帝利擺在第一位。另外,佛教主張人民應忍耐、順從.放棄斗爭、所以歷代統治階級便利用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的假平等,掩蓋階級社會中真正的不平等,從而達到維護剝削制度的目的。后來,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為國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統治時佛教開始向外傳播。
課堂小結:
古代印度是亞洲南部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后來在雅利安人進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半島除南端外一度統一。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逐漸發展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學生課后活動建議:
印度的種姓制度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加深學生對這段相對枯燥的知識的了解,可組織學生排演有關種姓制度的小話劇。分別扮演四個等級中的人物,通過對話、表情反映出他們等級地位的差別。
板書設計